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神祕的新興學科——巧合學(下)

?"
巧合事件是向內心觀察的一個訊號。(大紀元資料室)

巧合案例散布在我們四周,即使是高傲的科學殿堂,也常常是由巧合、直覺或運氣扮演了關鍵角色。

而對心靈感應般的巧合現象,「共時性」大師榮格認為:沉潛並超越自我,內在才會與真正的現實連通,而巧合事件正是提示我們向內心觀察的訊號。

文 _ Tara MacIsaac(英文大紀元記者)
編譯 _ 張小清

天賜良機 三個著名巧合案例

「在合適的環境中,巧合如野花一般紛紛綻放。它們可能很美麗、很讓人慰藉,但你未必注意到了。」巧合學奠基人伯納德.貝特曼博士(Bernard Beitman)這樣寫道。除了自己和身邊人的體驗(見上篇)外,他還和《大紀元時報》記者分享了發生在社會名人身上及科學史進程中的幾個驚人巧合實例。

1. 投向舊物的一瞥帶來轉機

美國著名記者、社會活動家斯蒂芬.戴蒙德(Stephen Diamond)早年從巴拿馬來到舊金山時,兜裡只剩10塊美金,連記事簿也買不起,他的靈感卻似潮水般湧來。他甚至想到偷個本子,但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時,他發現了自己要的東西:「一個記事簿,面朝下放在一堆被丟棄的舊衣物上面。」

這個從未使用的記事簿,在抬頭部分竟然印有「斯蒂芬.戴蒙德博士」(Stephen Diamond, M.D.)的名籤。戴蒙德後來以記述60年代學生民主運動的《樹之語》(What the Trees Said)等著作蜚聲國際。

2. 無法想像的巧合扭轉無神觀

邁克爾.舍默博士(Dr. Michael Shermer)是《懷疑論者》(Skeptic)雜誌的創始發行人、懷疑論者社團(Skeptic Society)的常務理事,也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專欄作家。2014年9月16日,他在個人專欄寫了一段親身經歷,這段經歷讓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不應關閉感知之門,它會為我們展現出讓我們驚歎的神祕。」

當時,舍默的未婚妻詹妮弗將她的個人物品從德國運到了美國,其中有一部1978年生產的晶體管收音機,是她爺爺的遺物。詹妮弗和爺爺非常親,但她16歲時爺爺就去世了,此後這臺收音機便沉寂了幾十年,儘管舍默試著修理,但也沒能讓它出聲。於是,它繼續靜靜躺在兩人臥室書桌的抽屜裡。

三個月後(2014年6月),他們結婚了。婚禮結束後,新娘與他單獨談了一會兒。她說,她感到孤獨,思念在德國的家人,盼爺爺還活著、能看著她出嫁。接著,這對新人走到了房子後面,這時,他們聽到了音樂,是一首情歌。

他們想找音樂是從哪兒來的,但沒找到。隨後,詹妮弗意識到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是抽屜裡的晶體管收音機。「我爺爺來和我們在一起。」她含著淚說:「我不孤獨。」新婚之夜,收音機的音樂放了一夜。「第二天,它很合時宜地停止了運轉,從此沉寂。」舍默寫道。

3. 恰到好處的條件 青黴素的發現

作為抗生素的青黴素,在人類對抗細菌感染的醫學探索中堪稱巨大突破,而其歷經二十多年的發現過程與幾樁巧合事件的推動息息相關。


蘇格蘭細菌學家、青黴素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維基百科)

1921年11月間,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得了感冒,他的鼻涕不慎濺在細菌培養皿中。弗萊明發現,這滴鼻涕讓細菌無法存活,周邊留下了一圈抑制細菌的「光環」——殺菌成分叫溶菌酶,但似乎只對無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做研究,實驗室條件很差,天花板有裂縫,還有穿堂風。他出去度假歸來後,並沒有像許多科學家那樣馬上把水槽裡的培養皿清洗乾淨,而是先進行一番觀察。弗萊明發現上面有一塊死菌斑點,很像多年前他看到的那個「光環」。他繼而發現,「光環」上生長著一種青黴菌,其孢子是從另一樓層的實驗室飄進來的,黴菌的周邊則布滿葡萄球菌。

這些黴菌孢子來得剛剛好,溫度也剛剛好,如果它們沒發育到這個程度,就不會產生抑菌效果。弗萊明經研究發現,除了葡萄球菌,青黴菌還能抑制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


亞歷山大.弗萊明1935年培養的青黴菌樣本。(維基百科)

不過,直到1940年代一群科學家進行其他實驗,才從小白鼠身上偶然發現哺乳動物對青黴菌免疫;聯繫弗萊明此前的發現,推論出青黴菌可用於醫治細菌感染,繼而投入大量生產,在二戰期間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

弗萊明在「流鼻涕事件」後就很留意抑菌「光環」,這種洞察,加上後來的兩個巧合,最終促生了這項重大醫學發現。實際上,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中,儘管各領域的專家們往往為其嚴謹的研究自豪,但常常是巧合、直覺或運氣扮演了關鍵角色,青黴素的發現只是最為人知的一個事例。

還有眾多文明成果顯示出不可思議的同步性。貝特曼博士用1922年由威廉.奧格本(William F. Ogburn)和多蘿西.托馬斯(Dorothy Thomas)合寫的一篇論文來說明,這篇論文檢視了由兩人或更多人同時做出的148項重要科學發現。

「思想就像種子,需要發展和成長的沃土。」貝特曼解釋說,在他看來,這些科學家進入了某種「集體潛意識」,他們的思維都「調諧到了發展的邊緣」。

前沿生命科學新焦點:
心靈與外界相連


今天的生物學、醫學與心理學等的前沿研究,正不約而同聚焦人類心靈在奇異巧合中的核心角色。

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博士研究巧合事件的方法,可以說與率先提出「共時性」概念的榮格互補。謝爾德雷克是劍橋大學的生物學博士,他花了幾十年蒐集證據,以證明超越軀體的精神領域的存在。

即將於9月27日開始舉辦的「榮格和謝爾德雷克:共時性與延伸思想」線上研討會,將對謝爾德雷克進行專訪。會議主辦人之一、加拿大哲學和心理學學者加里‧布勃羅夫(Gary Bobroff)告訴《大紀元時報》記者,他覺得謝爾德雷克引領了物理科學層面的「巧合」研究。


左: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耗時數十年證明「延伸心智」的存在。右:榮格認為,巧合事件正是提示我們向內心觀察的訊號。(大紀元合成圖)

謝氏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被人盯著的直覺」(A Sense of Being Stared At),換句話說,當我們隨機看一個方向,往往正巧看到有人在注視自己。他在去年的「共時性:物質與心理」研討會上說到,商店安保員、機場毒品檢測員、私家偵探和武術家們都知道,人們有感知他人目光的能力。

阿姆斯特丹科學博物館曾對幾萬人感知他人目光的能力進行研究。實驗中,一方會接受看對方或不看對方的隨機指令,對方則要在10秒內判斷是否有人在看自己。結果顯示,判斷正確的機率之高,無法用偶然性解釋,九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敏感。

美國社會人類學家、思維科學研究者瑪麗蓮.施利茲(Marilyn Schlitz)博士則觀測了人們在被閉路電視監視時的皮膚電位反應。謝爾德雷克援引的這些研究都提示,心靈的反應超越了意識。就巧合事件來說,人的思維和周邊世界似乎以神祕的方式相連。

所有巧合事件都有情感的參與

布勃羅夫也提到,謝爾德雷克的研究強調了情感對同步巧合事件的影響。從過去一個世紀對心靈特異現象,包括遙視、預知力(修煉界所謂宿命通)等功能的研究中,謝爾德雷克發現,家庭成員特別是雙胞胎之間發生巧合的機率最高,不相信特異功能的人遇到此類巧合的機率則遠為更低。表明「不信」會嚴重阻礙特異潛力的發生,也相對地從反方向佐證了心靈特異現象的存在。

情感紐帶和主觀態度會影響(增強或減弱)「延伸的心靈」。如布勃羅夫所說:「沒有情感參與下,同步巧合事件是不存在的。父母能知道地球另一方的子女身處危險中,這些意識之外的領域不僅是簡單的精神領域,也是情感領域。」

醫界:接納直覺
善用「巧合」救人


在醫學領域,不少醫生也分享過憑直覺「碰巧」治好病人的經歷,其中也都有深度的情感參與和正向意願。以下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靈與治療中心網站上分享的案例。

「看到病人流血不止,心臟病專家咪咪.圭奈莉(Mimi Guerneri)博士在手術檯邊花了幾個小時、想盡一切辦法止血。然後,『我想到了我以前從未用過、後來也未再用的東西:髮膠』。這種想法讓她不得其解,思忖自己是否出了幻覺,而(在使用之後)她看到,血止住了。它救了病人一命。」


美國一位心臟病專家在手術中突發奇想,用自己的頭髮定型噴膠幫大出血的病人止住了血。(fotolia)

「我當時也不明白,為什麼我讓他再多講點工作上的事。」明州家庭醫師加斯特(Iver A Juster)博士在接受《直覺》(Intuition)雜誌採訪時說,一位矽谷高管因胃痛來就醫,患者透露他和上司關係不睦。加斯特注意到,病人說到此事的面部表情和他描述胃痛時一模一樣。於是他告訴病人,負面情感會致病,又建議他從調整心態和醫療兩方面著手。結果很令人滿意。

眾多的「巧合」已引起醫學界注意。如明尼阿波利斯的阿博特西北醫院(Abbott Northwestern Hospital)就按這一理念在2004年開辦了健康康復研究院(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Healing),其中一支醫護人員團隊要接受「直覺」訓練。每天清晨,團隊要朗讀祈願詞,內容大致包括:願自己記得人與天地是一體,希望宇宙最高智慧能引導他們,在放鬆又愉悅的狀態下正面對待每項工作,願他們能幫當日來訪的病人們得到康復。

文章披露,這種突破常規的開放態度已有顯著收穫,讓這個團隊的接診人數從2004年的每月200人直升到了2006年的每月1300人。

心理學家:巧合事件促人醒覺真相

心靈層面的巧合事件,在心理學上被榮格賦予「共時性」(Synchronicity)的概念。而榮格也曾提醒,我們不能站在自我立場上來分析巧合。布勃羅夫舉例說,和戀愛有關的巧合不意味著應該建立戀愛關係,「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解釋巧合」。

布勃羅夫提及,一次他駕車從家鄉——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向西去往艾伯塔省的卡爾加里省,中途加油時遇到了高中時代的女友。她也正驅車前往卡爾加里。兩人都意識到,當天距離他倆結伴去卡爾加里旅行的那天正好十年。「我不覺得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復合,(只是)這世上有很類似此類心靈感應的東西。」

布勃羅夫還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講述了一樁和「心靈感應」有關的離奇「巧合」事件:

《南塔基特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是美國作家艾倫.坡(Edgar Allan Poe)唯一一部小說作品,出版於1838年,近年被改編為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這是一部表現人性中自私之惡的作品,講述一艘捕鯨船遭遇暴風雨後,船艙小工理查德.帕克與其他三位船員在水上漂流,他們抓到了一隻海龜吃,之後就無以為食。帕克提議擲骰子決定誰應該被吃掉,結果他輸掉了自己的命。艾倫.坡曾自言,這是一本「很傻」的書。


描述人類相殘悲劇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艾倫.坡1838年的小說改編,這部小說在出版47年後,曾像電影般地在現實中演了一遍。(福斯影業)

47年之後的1884年5月19日,英國的Mignonette號船駛離南安普頓前往悉尼。7月5日發生了船難,登上救生艇的三名船員中,有個17歲的船艙小工叫理查德.帕克。就像艾倫.坡小說寫的一樣,9日他們先捉到了一隻海龜,到21日時,三人已經在商量著擲骰子決定犧牲誰的性命。小帕克因喝了海水而虛脫,數天後,他遭遇了和小說中同樣的命運。29日,剩下的兩人被救了上來。這是當時臭名昭著的一起罪案。

現實與文藝作品間的奇特關聯,為巧合事件增加了一個強大例證。然而布勃羅夫關心的是,在巧合背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活的世界。他深深認同榮格的看法:我們生活在一個有目的而造的世界,在這世界裡,宇宙在啟迪我們認識他的奧祕。偉大的藝術創作者往往只是在無意識中成了更高層訊息的載體,得以觸碰到人類心靈中超時空的共性。(從「無我」變成「有我」,正是很多藝術家成名後就不再有傑作的原因。)

布勃羅夫在文中寫道:「如果『共時性』事件一旦發生,則這意味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從一開始就被造就了,是為了某種意義而造就的。讓人類的『大我』延展到認識真相,這就是我們最具突破性的舉動。這過程中,我們會感到自己住在一個『心造』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實不僅應該在我們的頭腦中,更應該納入我們的內心。我們能被治癒嗎?」

榮格曾提出,只有連通到內在的、超越個人的那個中心,我們的心理才具有真正的抗壓能力;沉潛下來,感受和觸摸永恆,才會與真正的現實連通。而布勃羅夫也提到《道德經》和《易經》,並表現出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他自問:「我是以誠摯的心和這宇宙連通嗎?」

他也思考著,這世界是否在感召他發生某種心理轉換,以繼續前行。在他看來,無論是同步巧合事件、有預見性的夢與藝術創作,還是瀕死體驗或中醫藥科學,或新加入的量子力學和「延伸心智」,都在將精神與物質重新統一在一起,幫我們超越唯物主義製造的現實幻覺,找回古老時代對神祕、對奇蹟的崇尚。正如榮格所認識的,歸根結柢,巧合事件是向內心觀察的一個訊號。◇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