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向中共妥協的美國網路公司
Google、Twitter、Facebook相繼退出中國後,中國互聯網的市場引來美國企業的覬覦,但這些為市場利益屈服中共所採取的「自我限制」,設下了危險的先例——更多的美國企業會認為,把中國人當做二等公民對待沒有問題。
編譯 _ 田清
臉書Facebook於2009年被拒於中國。推特Twitter也於同年被封。
2010年,谷歌Google在中共政府入侵其電腦系統後,停止了在中國的搜索服務。北京似乎傳達一個訊息:遵守我們的規則並審查內容,不然就別來。
在谷歌退出之後,這三家公司都沒回到中國。不過,Josh Horwitz在「Quartz」網站發表文章說,「近年來,美國的其他互聯網公司找到了在中國生存的方式——交出數據資料和控制權,你就可以在中國暢行無阻。」
中國人被視作二等公民
2012年,加州的筆記軟件商Evernote,開發專屬中國客戶的獨立產品——「印象筆記」公司。該公司指派中國本地的團隊以近似自主的方式經營。同樣有著大象標誌的「印象筆記」在Evernote的全球系統外,獨立地在中國推出了它的應用程序接口,附帶社交共享功能,本地支付服務,以及中國當地的客戶服務臺。
Evernote在全球系統外,推出「中國版」的印象筆記,並允許中共當局控制。
更多的美國公司覺得「把中國人當做二等公民對待」不是問題。而Evernote也向中共當局屈服。在2012年6月一篇博客帖子中,Evernote執行長利賓(Phil
Libin)說,中國Evernote的數據將保存在中國,中共當局「可以有訪問權」,但全球Evernote的數據仍然會保存在加州。
對中國的特殊做法直接違背了Evernote公司長期的政策:「某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事,我們將極力爭取,實際上,這也規範我們的每一個決定」,亦即,用戶數據就是「個人的數據」,「受到保護」而且「可以攜帶」。
利賓於2014年11月表示,Evernote在中國有1150萬用戶,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這樣的歡迎引來了政府的新要求——2015年元月,公司在香港雨傘運動期間關閉了公共的筆記分享功能。
以工作專業為中心的社交網路LinkedIn(領英)也公開承認,該公司在中國有進行內容審查。和Evernote一樣,LinkedIn於2014年2月成立中國的專屬網站後,開始把用戶數據儲存在中國。不久後,公司面臨公關危機,因為澳大利亞記者瑞安(Fergus
Ryan)發現,LinkedIn的審查使得在中國之外都無法訪問這些內容。LinkedIn後來改變了策略,只審查中國境內的內容。
不同市場不同待遇
Uber似乎更精於中國險惡的環境生存之道。在進入中國不到一年的時間,執行長Travis Kalanick宣稱,該公司每天在中國有百萬次乘坐(有人認為這個數字是嚴重誇大),已經吸引一家重量型投資者並且與百度合作。
Uber與大多數網路公司不同,因為它的業務對地方經濟有直接的影響。Uber使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失業,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給其他人,這使它的爭議性遠超過LinkedIn或Evernote,在破壞性規模上比較像谷歌和臉書。
在中國的地方城市,Uber採取的行動和它在其他市場一樣積極,不理會官僚的恐嚇,市府的鎮壓,以及反覆的驅離。
儘管態度看似傲慢,Uber已經明確表示,與中央政府在一些問題上是同一陣線,也就是北京所謂的社會穩定。據說,Uber也用GPS跟蹤司機,並威脅他們接近示威城市會被解僱。這和Uber在美國的所為大相逕庭。Uber在美國為自己的利益,不斷地鼓勵乘客和司機為自己發聲。和Evernote和LinkedIn一樣,Uber也把客戶的數據存儲在中國。這意味著,中共政府可能獲得公司用戶和司機的動向信息。
Evernote、Uber和LinkedIn應該為給予北京用戶數據和審查過濾內容而感到羞恥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問題早就過時了。谷歌和臉書現在又想辦法進入中國了。 據說臉書已經在北京開設辦事處,並計畫開發一個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已經在精心計畫中國的市場。同時,谷歌據傳在開發一個給中國用的應用程序商店,使得不用谷歌做為搜索引擎也能接觸到中國的消費者。
關注網路審查的GreatFire組織一名發言人史密斯(Charlie
Smith,化名)指出,公司是可以不陷入這些道德矛盾而在中國賺錢。他以推特為例,推特出售網頁廣告空間給中國企業來賺錢,卻避免了在中國進行社交網路審查涉及的道德陷阱。
史密斯認為,LinkedIn和Evernote給覬覦中國市場的網路公司設立了危險的先例。「更多的美國企業會認為,把中國人當做二等公民對待沒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