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養心健身 靡音毀人亡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可以反應作曲者的人品。好的音樂可以起到正人心的教化作用;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甚且毀人亡國。
文 _ 周慧心
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睦,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與「天地相通」的境界。
正的音樂教化人心
古代的音樂具備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義。若一個社會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個社會自然展現出安定、和諧的風貌,一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的貞觀德政、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人心的回歸向善,呈現在樂音裡,盡是祥和愉悅,那是道德高尚、操守有序的表徵,是主政者與眾生的大福分。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述了吳國的公子季札,到魯國訪問,觀賞周代的音樂歌舞時,對每段音樂的評論。
當樂工、歌者為他演唱周南與召南,他說:「樂調真美呀!我聽出周朝的教化已經奠基了!雖然還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可樂調中體現出來的民情,只有勤勞而沒有怨恨了。」
為他演唱邶風、鄘風、衛風,他說:「樂調真美呀!聲音這麼深沉啊!聽出人民雖然有些憂思,可是尚不足以至窮困地步。我聽到過衛康叔、衛武公這兩位賢臣的德教,恰如這樂調中體現出來的一樣。這難道就是衛國的歌唱特色嗎?」
為他演唱王風,他說:「樂調真美呀!不過音節太過繁瑣細碎,正象徵著政令的太過苛刻瑣碎,這樣,人民就吃不消的呀。這難道是走向滅亡的先兆嗎?」
為他演唱齊風,他說:「樂調真美呀!聲音這麼深廣宏大啊!真是大國風度的體現呀!表率東海諸侯的,難道就是大公嗎?這個國家的前途實在是未可限量的呀。」……
季札每聽一段音樂就能準確指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和道德水準,這不但說明他有紮實的音樂鑑賞修養,同時也說明這些賢明君主的德教影響所及,使當時的音樂也流露出高尚的旋律與曲風,起到了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如果音樂流露出高尚的旋律與曲風,便起到正人心的教化作用。(大紀元)
音樂反應作曲者人品
音樂彷彿一面鏡子,將人內心世界映照得纖毫畢露,藉著樂音、姿態與神情,即能了解這個人的性情、喜好與品德教養。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當孔子熟習了樂曲形式、掌握了演奏技巧、領會樂曲意境後,他認為自己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型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他一心想以德服人,感化四方。我想除了先賢周文王,別人是作不出這樣好的曲子來的。」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地說:「老實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音樂智慧來源大自然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異與和諧,皆可稱做「樂」。大自然中,如山間潺潺流水,產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產生了有規律的變化時,就會出音。音與音的和諧相配,發出樂耳的聲音即音樂。
古人有那種「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生活哲學。大自然有序的運行規則不時啟發、點化著人們。人立足於天地間,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謙卑、包容與感恩,並發展出一套對應的生活方式。
古人有那種「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生活哲學。音樂智慧來源大自然,在與整個大自然的互動和諧相配,能達天人合一,優遊自在。(明慧網)
在春秋時代,楚國的俞伯牙,跟著名琴師成連學習彈琴。經過三年的苦學,伯牙的琴藝已經盡得師父的真傳了。可是彈奏起來,總覺得琴聲中還缺少了點什麼。有一天成連對他說:「你所少的只是那麼一點神韻。但這是一種境界,是無法言傳的。我的師父方子春,住在東海的蓬萊島上,他可以幫你,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吧!」
於是師徒兩人來到了海上的蓬萊島,這時成連因為要到別處去接方子春,便命伯牙在島上等著。開始伯牙一個人在孤島上焦急地等待師父回來。後來慢慢的,在每天的日升月沉、潮起潮落中,他沉靜了下來。有一天,他抱著琴來到了海邊,緩緩地撥動著琴弦。只聽到琴聲隨著海風,或緩或急;海浪也隨著琴聲節奏的起伏,或高或低。在與整個大自然的互動應和中,不知不覺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籟般的樂聲,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充滿在整個天地間。一曲終了時,他似乎明白了很多。
這時他再彈奏起樂曲來,只覺得天人合一,優遊自在。突然背後傳來師父的笑聲,他說:「伯牙啊!這偉大的自然,已經開啟了你的無邊智慧,何需子春太師再來畫蛇添足呢!」這時伯牙才知道,原來根本就沒有「太師父」這個人。
好的音樂可以治病
中國音樂的五聲來自於五度相生,古人認為五音是正音,因為它與金、木、水、火、土相對應。人有五官、五臟、五指,這與五音組成的五聲音階,是非常協調的。古人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有著對應的聯繫。
古人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有著對應的聯繫。(大紀元)
音樂可以治病,從中國的漢字可見一斑。「藥」字是由草字頭和「樂」組合而成。治病需要藥草,神農嚐百草治百病,所以「藥」字上面有一個「草」,下面是一個「樂」。
「樂」在甲骨文是把絲絃繃在木頭上的意思,指的是琴、瑟之類的樂器。到了金文,又在絲絃之中加了一個「白」,這個「白」不是指顏色,而是一直撥動琴弦的工具。中國古人幾千年前就知道音樂可以治病。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勤政愛民,被推為天下共主後,卻遭受蚩尤不斷的挑戰,生靈塗炭。蚩尤銅頭鐵腦,戰鬥力強,使得黃帝很苦惱。有一天睡覺時,天帝的使者入夢,告訴了他一個祕密,說:「用牛皮製鼓,鼓聲可克制銅頭鐵腦。」黃帝醒來後,就立刻招來工匠,製作80面大鼓。在兩軍對仗時,擂得鼓聲震天,震得蚩尤連滾帶爬,士兵則各個昏死在地上。
黃帝正高興時,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士兵也奄奄一息。幸好樂師在旁,就解下士兵弓箭上的弦,按在中空的木頭上,緩緩撥動琴弦,奏出如流水般悠遠的樂聲,撫慰了士兵們受傷的神智,使他們逐漸的甦醒過來。
中醫講究「五音治五病」,用不同的曲調,來治療不同臟腑的疾病。中醫用藥不限於草、木等物質層面,而通過音樂帶來精神上、心性上的昇華,才是用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當人時時處在身心安寧、自在祥和時,免疫力就能達到最佳的狀態,身體也就能常保健康了。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靡靡之音可亡國
古有「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的典故。《論語》記載了孔子回答顏淵詢問關於治理國家的問題時,曾說:「要捨棄鄭國的音樂。」鄭國音樂屬於縱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來,這種音樂是使男人沉迷於美色誘惑的聲音,會敗壞人的性情和愛好。正如《史記.樂書》中說,聽賞音樂,有吉有凶,這就是音樂關乎心性,而心性又關乎自然之天的道理。
師曠是春秋時晉國著名音樂家,史稱「樂聖」。晉平公新建的王宮落成了,要舉行慶祝典禮。衛靈公為了修好兩國關係,就率樂工前去祝賀。衛靈公帶著一批侍從,走到濮水河邊,天色已經慢慢地黑下來,他們在河邊倚車歇息。
這時突然聽到一陣曲調新奇的琴聲,不禁心中大悅,於是招來他的樂師師涓,命師涓把它記錄下來。
衛靈公一行來到晉國。宴會上,衛靈公在觀賞晉國的歌舞後,便命師涓演奏從濮河邊聽到的那支曲子助興。師涓遵命理弦調琴彈奏起來。隨著他的手指起落,琴聲像綿綿不斷的細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訴。
坐在陪席上的晉國掌樂太師師曠面帶微笑,用心傾聽著。不一會兒,只見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神色越來越嚴肅。師涓剛將曲子彈到一半,師曠再也忍不住了,猛地站起身,按住師涓的手,斷然喝道:「快停住!這是亡國之音啊!千萬彈不得!」
晉平公忙責問太師道:「這曲子好聽得很,你怎麼說它是亡國之音呢?」
師曠回答道:「這是商朝末年樂師師延為暴君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後來商紂王無道,被周武王討滅了,師延自知助紂為虐害怕處罰,就在走投無路時,抱著琴跳進濮河自盡了。所以,這音樂一定是在濮河邊聽來的。這音樂很不吉利,誰要沉醉於它,誰的國家定會衰落。所以不能讓師涓奏完這支曲子。」他說到這裡,轉過臉來問師涓道:「你彈的這支曲子是在濮河邊聽來的嗎?」衛靈公和師涓都很驚訝,連連稱是。「亡國之音」便由此而來。
中國古代的音樂都是以德音雅樂為尚,尤其是孔子的時代,提倡定禮樂。古人聽到好的音樂,可以三個月不知肉味;壞的音樂,就定為淫樂或俗樂。古時的音樂講究高雅,天人合一,與自然合一。音樂的形式也以簡單安靜、圓融和諧、清靜淡泊為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