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留學生的「六四失憶症」

?"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手無寸鐵的王維林隻身阻擋解放軍坦克的情景。(維基百科)

「六四」事件25年後的今天,已經有23萬6000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留學。有些學生因此接觸到「六四」真相,對於自己的歷史有更多的省思,但也有一部分對於「六四」真相冷感。如何幫助中國人面對他們自己的歷史,成為討論的話題。

編譯 _ 李清怡

中國留學生開始搜尋「六四」真相

據《高等教育紀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記者菲舍爾(Karin Fischer)報導,不久前,他跟一位熟識的中國留學生閒話家常,從美國的政黨、餐廳的伙食,談到該交的作業。當談到大一作文課關於馬丁.路德的文章時,他突然轉換話題。

他想知道菲舍爾是否聽說過「六四」,亦即,是否知道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發生的那場對學生和抗議人士的屠殺,菲舍爾點頭。他說,他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關於那次示威活動以及後來的鎮壓,他是「六四」幾年後出生的,在中國,沒有太多人談論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那次暴力事件。

但是,現在他在美國讀大學了,一個朋友提到天安門事件,他便上網到YouTube和谷歌搜尋,找到25年前的錄像和圖片,這些在中國不容易查到,因為中共設置防火牆,實行網路封鎖。有一張照片他看了又看,並把它存到了電腦裡,那是一張一個無名人士試圖擋住一排坦克的照片。

他說:「我告訴了我的媽媽和爸爸,他們卻跟我說,不要談論這件事,還讓我把照片從電腦裡刪除。但是,我就是講出我的感受,我不想看到這麼多人死去。」他停頓了一下,說:「我們在中國非常受限制,這是個問題。」

中國課程改革將大學生洗腦

「六四」事件25年後的今天,已經有23萬6000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留學。大家可能都會以為,出國留學可能讓中國年輕人有政治覺醒,但情況可能沒那麼樂觀。

美國公眾廣播電臺的林慕蓮(Louisa Lim)在其新書《失憶人民共和國:重訪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中,對北京1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出示同一張照片,但是,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15名學生知道這張照片,而這100名學生可都是北京名校的學生。

林慕蓮說,天安門事件後,中共開始將這件事從所有中國人的記憶中抹去。無論是在報紙、電臺還是網路上,都找不到關於「六四」天安門的資料,中國的教授們誰要是談論政治問題,就得付出代價。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學校的課程改革已經大幅改造了現在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觀。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學教授華志堅(Jeffrey N. Wasserstrom)說:「這根本是在讓人們集體失憶,不是偶然遺忘的問題。」

海外中國學生對「六四」真相冷感

中國學生來到了海外,本來似乎是一個機會,可以探索那些被禁的歷史,尋找國人抗議的信息。但是,菲舍爾遇到的多數中國學生,倒更願意上網找最新的體育賽事、韓國連續劇,或者與國內的朋友和家人聯絡,與在美國的學生沒什麼兩樣。擺脫了束縛,他們搜索的都是些青少年流行的東西,而不是天安門。

對很多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來說,出國留學是一個務實的選擇,是為了證明他們是成功的佼佼者,而不是為了接受西方的價值觀。華志堅教授說,在談論起中國時,這些留學生所看重的與西方社會人們所注重的(如天安門事件)完全不同。

華教授指出,出國留學是為了拿學位,而不是成為自由的力量。這使一些中國學生更加自閉,更加具有民族意識。中共的媒體都是黨的喉舌,中共通過電視新聞誇大地宣傳西方的仇中思想,在那樣一個社會成長的人,他們會誤以為這就是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華教授說:「可能他們以為西方人都憎恨中國。」

幫助中國人面對自己的歷史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國問題專家林培瑞(Perry Link)說:「天安門事件不是在中國課堂上唯一禁言的,還有很多其他禁止談論的話題,如法輪功、新疆穆斯林分裂主義者、政治領導人的私人財產等。」他還說:「教授和研究中國課程時,迴避這些話題已經成為『新規則』,甚至西方教授也對此作出讓步。」

華教授說,告訴中國學生天安門事件,或者西藏和臺灣,可能不是唯一喚醒中國人意識的方式。有些大學開設了一門必修的美國史,分析美國的優缺點,也是一種挑戰中國學生思考歷史的方式。學習美國的歷史,可以幫助中國人面對他們自己的歷史。◇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