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種族文化與石油 伊拉克戰雲多變
伊拉克的叛亂組織最近突然攻城掠地,進逼首都巴格達。長期以來存在種族教派衝突的伊拉克,外界普遍認為總理馬利基強勢作風使教派間的對立更嚴重。對此,美國重申此次危機並非軍事挑戰,奧巴馬敦促馬利基下臺尋求和解之道。教派對立及石油利益分配問題,依舊左右伊拉克的政經局勢。
文 _ 萬平
最近,伊拉克的叛亂組織突然攻城掠地,進逼首都巴格達,政府軍不戰而逃,令伊拉克頓成國際焦點,伊拉克政府早前就屢屢呼籲國際襄助反恐,近日更呼籲美國空襲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或ISIS)。
6月19日,奧巴馬在白宮宣布對伊拉克政策,美國不出兵伊拉克,但不排除採取有針對性的軍事行動,同時敦促馬利基下臺以解決這次危機。(AFP)
美國總統奧巴馬6月19日表示,美國軍隊不會重返伊拉克作戰,但不排除採取有針對性的軍事行動。美方準備派遣多達300名軍事顧問到伊拉克。奧巴馬同時敦促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下臺;並警告伊朗對伊拉克做有建設性的行動,否則在世界上將與許多地方為敵。
副總統拜登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Nouri al-Maliki)和其他政治領袖通了電話,力圖推動伊拉克國內政治變革。白宮重申伊拉克危機從性質上講,並不是軍事挑戰,而是需要通過政治途徑解決。
美暗示伊總理馬利基該下臺
在伊拉克近日告急時,馬利基政府要求美國政府空襲武裝分子。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美國政府會協助伊拉克人民,不單只是總理馬利基。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民主黨議員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18日在一個聽證會上表示,如果想要和解,坦白地說,馬利基政府必須下臺。
美國《華爾街日報》19日報導,美國官員稱,奧巴馬政府將收回對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的支持。美方確信,這位什葉派領導人無法與伊拉克占少數的遜尼派和解,也無法穩定伊拉克動蕩的政局。
今年4月分選舉之後,美國政府就希望伊拉克政黨能組建一個包括伊拉克遜尼派和庫爾德團體,而且沒有馬利基參與的新政府。美方認為,這樣有助於遏制遜尼派對ISIL的支持。
強勢馬利基刺激教派對立
自馬利基掌權後,因其強勢作風使得他面臨廣泛的對抗,包括遜尼派、什葉派、庫爾德人以及世俗派。
伊拉克自總理馬利基掌權後,強勢作風使他面臨廣泛的對抗。圖為2014年1月13日,馬利基在巴格達舉行聯合記者會,呼籲國際協助制裁境內激進分子。(AFP)
去年底馬利基訪美尋求美國援助,以制止境內的教派衝突時,美國分析家就認為馬利基是咎由自取。什葉派的馬利基政府,試圖用權力擴張少數教派的什葉派勢力(排斥其它什葉派群體),不再與部族領袖、遜尼派以及庫爾德等少數社區合作。將受歡迎遜尼派抗議領袖投入監獄,用人唯親。美國參議員更公開批評馬利基獨裁的管治作風是亂局的原因。
這次ISIL進攻摩蘇爾(Mosul)時,接受過美軍訓練、使用美軍武器裝備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幾乎沒有抵抗就節節敗退,外界不免懷疑政府軍不戰而退,是教派原因,或是政府腐敗,令士氣低落所致。
沙特和阿聯酋都抨擊馬利基的宗派主義政策,致不同宗派人對立。
ISIL激進組織極端崇尚暴力
伊拉克的叛亂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ISIL)中的黎凡特(Levant)也被稱為東地中海,泛指東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塞浦路斯、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土耳其南部的一部分。
ISIL這個激進組織最早創建於約旦,創建者原擬推翻約旦政府,後來流竄到伊拉克。公開稱其為蓋達組織分支,在敘利亞內戰爆發後,藉口打擊獨裁霸權,吸收極端伊斯蘭人員利用反阿薩德戰爭,兼併、奪取其它武裝組織的勢力。其頭目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比本拉登更加暴力、狠毒、反美。美國懸賞1000萬美金取他人頭。
該組織以凶殘、暴力見稱,在伊拉克的突擊中,許多人在快速移動的卡車裝上機槍,迅速拿下多座城鎮,致巴格達告急,要靠什葉派大長老西斯塔尼(Ali al-Sistani)號召保衛國土。
最近伊拉克軍方獲得該組織詳細信息,自美軍撤走的短短三年間,這個組織就擁有了1.2萬多武裝人員,控制敘利亞境內的油田,以及伊拉克中部和北部的多座城市,其手中掌握的各類資產價值超過20億美元。
ISIL利用打劫掠奪來的財產在社交網站廣招兵馬,鼓惑宗教狂熱人士參戰或捐獻物資。
ISIL的外籍武裝分子來自西歐(500人)、巴基斯坦和車臣等地(2500人),馬來西亞近期也發現有國民參加該組織。由於極端崇尚暴力和異常保守,結果今年2月被蓋達頭目公開踢出組織,斷絕雙方關係。
根據美國陸軍戰爭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消息,ISIL最近開始向每名戰士每月支付200元,以吸收新成員。
伊拉克地緣政治 宗教派別彼此仇視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中東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曾經孕育了幾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在這裡建都,使得這裡的人種複雜、文化多元。
雖然,伊拉克人口大宗為阿拉伯人(約占75%),其次為庫爾德人(約占15%~20%),但阿拉伯人口中因宗教派別不同,彼此仇視、殺戮事件層出不窮。
一名伊拉克男子在卡爾巴拉的中心城市墓園祈禱,在那裡埋葬了成千上萬因宗教派別不同彼此仇視,戰爭死亡的伊拉克人。(AFP)
分析人士早已指出,ISIL和其他武裝團體與什葉派領導的政府作戰,意圖再次挑起種族暴力。ISIL還利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緊張關係,挑起遜尼派的極端主義追隨者的仇恨心理。全球招募極端遜尼派穆斯林參與「聖戰」,以建立一個跨伊拉克、敘利亞國界的伊斯蘭宗教國家。
政治分析家們誰都沒有想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恐怖組織會導致一個國家危急。
在阿拉伯世界中,雖然遜尼派為大宗(85~90%),什葉派(10~15%)為少數;但在伊拉克這個阿拉伯國家的什葉派占了人口總數的54.5%(多居於中、南部務農),遜尼派只占40.5%(多居於北部、城鎮),其中還包含了將近22%的庫爾德人。
ISIL欲建立橫跨伊、敘的遜尼派政教合一國家,加上庫爾德人從不掩飾的獨立建國意圖,令一戰後成形的中東邊界劃分格局備受衝擊。而伊拉克境內各部落武裝團體平時就類似於國中國,各自擁有武裝和勢力範圍,這次當ISIL橫掃北方各城填時,各武裝團體除了「保家衛國」外,更不忘保護自身利益。
6月16日一張圖片顯示,伊拉克的叛亂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ISIL)槍殺伊拉克政府軍。(AFP)
伊拉克石油蘊藏量1431億桶,全球排名第五,日均產量260萬桶,全球排名第三,石油出口量占總收入的95%。
伊拉克內庫爾德族自治區 相對穩定
庫爾德民族有超過3000萬人,大範圍的生活在中東地區的許多國家,自1991年起,一直都在伊拉克保持著自治地區,擁有完全獨立的政治體系。
自2003年以來,庫爾德地區的繁榮得益於通過土耳其,出口逾億元石油和獲得逾億元外國投資,推動了該區前所未有的建設熱潮。
土耳其和伊拉克庫爾德人6月初宣布,通過土耳其的傑伊漢港(Ceyhan)出售的庫爾德石油超過1萬桶至世界市場。儘管巴格達當局抗議,伊北的庫爾德族自治政府(KRG)仍通過自治區石油法案,並自行簽訂近50個石油開採合約。
在伊拉克各大城教派衝突激烈、恐襲不斷時,庫爾德自治區相對繁榮、穩定。
基爾庫克石油成爭奪焦點
在基爾庫克(Kirkuk)這座歷史名城,主要人口有庫爾德人、土庫曼人、亞述人和阿拉伯人,每個民族都有歷史承傳或主張。基爾庫克距庫爾德自治首府埃爾比爾(Erbil)不足100公里,為各族爭論焦點已有一世紀之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在基爾庫克(Kirkuk)發現石油後,各方開始激烈爭奪。圖為2009年6月29日,一名伊拉克工人正在檢查基爾庫克油田閥門。(AFP)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久,在基爾庫克發現石油後,各方開始激烈爭奪。薩達姆政權更是有系統地從基爾庫克及其周圍地區,驅逐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與亞述人。
庫爾德人從不諱言獨立建國的願望,而基爾庫克通常被稱為「庫爾德耶路撒冷」。庫爾德民兵以保護基爾庫克為名,進占基爾庫克。
但該地土庫曼人(什葉派),也拿起武器誓言回歸伊拉克中央政府。
諷刺的是,如今ISIL占領摩蘇爾(Mosul),卻給了庫爾德人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連伊拉克的庫爾德族議員哈吉(Shoresh Haji)都說,我希望庫爾德領導人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有爭議的領土,重新回到庫爾德控制手中。摩蘇爾失守非常可悲,但同時,也是庫爾德人奪回我們領土不可忽視的機會。
哈吉還補充說:「我們必須奪回領土,保護其居民免受恐怖分子的攻擊,這次我們必須保持庫爾德土地,然後和巴格達進行談判。」
顯然,伊拉克未來的爭執,除了教派外,最主要的便是石油利益分配問題,仍會是左右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