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美經濟轉型抗共 對全球有何影響?

美經濟轉型抗共 對全球有何影響?(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聽新聞】面對中共日益增長的安全威脅,美國啟動經濟轉型,同時也將改變全球經濟關係格局。

收聽粵語版播報:https://youtu.be/Ne8-hV9sxgk

過去,中共利用全球化的機會,衝擊美國製造業、竊取美國技術,面對中共日益增長的安全威脅,美國已經啟動經濟轉型,將對國家安全的擔憂滲透到經濟政策之中。

美國國會最新報告顯示,全美海港普遍使用的中國起重機,被嵌入可讓北京祕密訪問的技術,使這些起重機容易受到中共間諜活動的影響和破壞。

此前,拜登政府已對中國起重機徵收25%的關稅,並準備引進盟友日本和芬蘭的設備取代。

這一措施不僅反映了美國政府對中國供應鏈去風險化的強烈意圖,也顯示出美國政府的經濟思維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官員正進一步思考經濟安全問題。

上世紀的冷戰期間,市場服從於國家安全,美國政府能夠直接干預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但蘇聯解體後,美國政府放棄經濟干預,認為複雜而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會帶來和平,轉而大力鼓勵經濟全球化。

不過,過去幾年美國對全球化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當美國市場與中共國家資本主義主導的中國市場交織在一起時,很難輕易將貿易與安全區分開來,中國的消費電子產品隨時可用來武器化、強化圖形晶片成為軍事人工智能的引擎。

2023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Jake Sullivan )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數十年自由市場的狂熱削弱了國家安全,過去美國政府推行的經濟自由化並沒有帶來和平,相反的,卻因為對市場魔力的簡單信仰而掏空了美國製造業。中共加入自由貿易後,全球供應鏈充斥著嚴重的安全漏洞。

在過去幾年中,美國政府頻頻援引冷戰時期的法律加強自身的經濟安全,如1949年的《出口管制法》、1950年的《國防生產法》 、1977年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阻止北京獲取其軍事人工智能所需的半導體,限制美國對華投資等。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表示,目前美國經濟政策的大幅轉型,主要是跟中共的競爭越來越劇烈有關,因為大多數政策都是針對中共而來,美國要持續與中共脫鉤,必須主動調整經濟政策。

根據彭博社報道,拜登的高級助手一直在起草一項提案,旨在創建一個主權財富基金,允許美國投資國家安全利益,包括技術、能源和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制止美國對手對關鍵材料和新興技術的控制是該項目的主要動機。

這些措施中有許多旨在減緩中共軍事現代化,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並應對美國所說的北京不公平產業政策,尤其是對國內產業的補貼。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目前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為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業提供了巨額補貼,吸引企業回流,重建供應鏈,減少對外依賴;二是大力投資基礎設施,改善道路、橋樑、寬帶網絡等公共設施;三是大力推動綠色能源轉型,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減少碳排放,這對推動美國的新能源行業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儘管美中都提到了經濟安全,但兩者的內容與方向截然不同。

葉耀元表示,中共的做法是直接用國有企業或國家資本去主導所有市場;美國的方針讓民營企業自己去轉向,還是自由市場的概念。

葉耀元表示,美國大多數的政策,基本上都是針對中共的,對中共產生很大的威脅,代表未來中共若要從美國取得技術及取得任何優勢,將會越來越困難。在大國競爭的條件之下,會更容易被美國拋在腦後。

疫情、戰爭以及美中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無疑改變了全球經濟關係的格局。

過去幾年來,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增加,包括關稅或出口限制在內的一些措施不斷增多。2022年實施了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幾乎是2019年的三倍。

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似乎證實了「去全球化 」,自2022年中期以來,全球GDP每年以3%遞增,貨物出口量每年卻下降2%。

跨國公司在電話會議上,越來越多地討論諸如回岸外包、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和去全球化等問題。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 正在沿著地緣政治路線分化,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排名,中國已落後於印度、墨西哥和阿聯酋等新興市場。

中國也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在5年內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從2018年的22%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13%。

隨著總統大選臨近,無論誰勝出,美國的盟友都準備進一步強化這些類似政策。美國似乎決心實施一項由與中共相關的安全考慮和經濟相結合的戰略,這將進一步撼動與歐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區夥伴的關係。

孫國祥表示,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推行的經濟政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預計未來其它國家效仿這種做法。可能加速去全球化趨勢,各國將更加關注供應鏈的安全性,減少對潛在敵對國家的依賴;針對戰略性行業和資源採取限制措施,將會造成更多的貿易壁壘。

孫國祥認為,「一些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法國,可能會採取更具保護主義的政策,特別是在涉及高科技和能源領域的國家安全問題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盟友日本和韓國,會在技術出口、供應鏈安全方面也可能加強管控;印度已經開始採取與美國類似的政策,試圖通過加強國內製造業、吸引外資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道   。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55402)

責任編輯:Vion L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