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節說文》元宵節 中國新年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第八十二集)|#新紀元
圖編 陶文/新紀元
癸卯圓月當空照,火樹銀花遍地開,
萬家空巷人歡來,元宵之夜樂忘返。
今天西曆2023年2月5日(黃曆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正月是黃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古時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賞花燈習俗為主。這天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民間有句老話說「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2023癸卯兔年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屬於中國新年。而正月十五是節日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天的《談節說文》節目第八十二集,我們一起來聊聊《元宵節、中國新年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圖編 陶文/新紀元
觀眾朋友們好!
知道中華傳統的人都說中國新年是神定的日子。那麼,神定的中華傳統民俗有哪些?我們先從今天的癸卯兔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談起。
正月十五是今年癸兔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中國的老百姓特別重視在這一年的開端能有個好兆頭,能夠交好運。而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又要開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勞作,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元宵節的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祭門、祭戶」等等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闔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而這些民俗活動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突出了一個「鬧」字,各種民俗活動參與的人數眾多且需要人們化妝打扮,扮演成民間傳說中各樣的故事橋段和人物形象,如「豬八戒背媳婦」「哪吒鬧海」「齊天大聖」等等,其場面十分熱鬧,且具有「狂歡」的性質。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也成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起源說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來歷,自古至今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其中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其中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代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之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這第二個傳說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而在古時沒電來照明,「點燈」這件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儀式感,故上元節人們要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來賞燈,燃放煙火,載歌載舞,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
第三個傳說是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時,百姓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唐宋以來,這項活動已非常興盛,參加歌舞者有時多達數萬人,從晚上一直到白天才結束。然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發生了變化,火把也逐漸演變成了彩燈。其實,一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仍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二/元宵節的傳承和演變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三/從初一到十五傳統習俗和拜神文化
1/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從一句喜氣洋洋的新年好開始。
正月初一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舍,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也當做新一年的彩頭。
給親戚朋友拜完年後,左鄰右舍也相互拜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萬事順心。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初一忌動掃帚
初一當天不要動掃帚,動掃帚會把新一年的福氣掃出去。初一是拜年串門的日子,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在這個時候動掃帚掃地,也有一種把客人往外趕的感覺,所以最好不要。
初一當天別借錢
過年期間別向別人借錢,也別催債,新年開始就被金錢糾纏,一年都會過的不順心。過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好心情,新年有好心情,新的一年才有幹勁。
初一早上吃剩飯
初一早上要吃年三十的剩飯,表示舊一年的延續。其實除了寓意,很多人年三十都會整一大桌菜,這些菜通常一頓吃不完,初一早上吃剩飯也是節約糧食,落實「光碟」行動。
2/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古代,女兒嫁出去了一般不會輕易回娘家,兄弟姐妹間也很難團聚。
正月初二,就是姐妹團聚的日子,大家團坐在一起,陪在父母身邊,交流感情。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3/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民間說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4/初四迎接灶王爺
按照民間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清點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門,點燃鞭炮,焚香敬果迎接灶王爺的到來。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5/初五「破五」迎財神
初五作為財神的誕辰,很多商家會選擇在這一天開業,人們在這一天迎接財神到家,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財運亨通。
初五又稱「破五」,是說過了初五,初一以來的所有禁忌都可被打破,不再遵守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7/初七「人日」七寶羹
大年初七,人夀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習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8/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製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製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9/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這一天不能曬被子。
10/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製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
11/正月十一請子婿
傳統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正月十一這天岳父要請女婿吃飯。初二女婿大包小包來岳父家,十一這一天岳父要回請女婿。
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12/正月十二搭燈棚
傳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在這一天裡,要藏剪刀、捏老鼠嘴、收舊鞋等。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13/正月十三點灶燈
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到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的說法。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製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14/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圖編 陶文/新紀元
正月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
15/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正月十五看花燈,「一年明月打頭圓」,古稱「上元節」,這一天大家都出來看花燈,猜燈謎,盡情享受新年的滋味。
上面跟大家說了一下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有關民俗和禁忌。其實中國新年期間還有一些禁忌,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下:
正月忌剪頭髮
正月裡不能剪頭髮,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一種誤傳,本來應該是「思舊」。源自於明末清初人們懷念舊朝,以不剃頭表示思念舊朝。
吃魚留下頭和尾
過年每家都會有一條魚,表示年年有餘。但餐桌上的這條魚不能都吃乾淨了,要留下頭尾,表示新的一年不僅能吃飽喝足還能有富餘。
新年忌啼哭
新的一年不要哭哭啼啼,人們認為新開始就哭哭啼啼,那新的一年也會霉運不斷。新的一年保持好心情,別生氣,別哭鬧,啥事也沒有開心過年重要。
不要打破器具
人們認為新年打破碗、杯子等都是不吉祥的,但其實歲歲平安,打破東西可能也會預示著你新的一年有所突破。
上面講到這些中國新年的傳統文化都是神給人定的。所以,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就是神傳文化。目的是規範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按照神創造人時的初衷,保持人應有的信神、敬神的狀態。
比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服飾的說法。
大家可能看到為慶賀今年的中國新年拜登和第一夫人穿上了中國的服裝,其實,第一夫人穿的是清代少數民族的服裝。中華民族傳統的服裝是漢服。
總部在紐約的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秉承的比賽宗旨是:促進具正統理念的優秀漢服飾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弘揚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中國自古以衣冠大國、禮儀之邦著稱。大賽旨在推崇植根於五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淵源內涵和底蘊,本著源承古人「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範和純善純美的價值取向,尋回漢服源遠流長的珍貴服飾禮儀文化。
唐代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頂峰。其工藝精細而又大氣,一直為後世所讚嘆。
漢服回歸設計並非單純複製中國古代的服裝服飾,而是通過借鑒唐、宋、明朝代的服飾特點、意境和韻味,以傳統漢服的造型、款式、服裝結構及審美,有選擇性的在運用布料、花色、飾物搭配及材料和技術工藝的結合上,設計出表現女性柔美、男性陽剛、大氣華貴、典雅秀麗的優秀漢服,讓現在的人體驗到古人的氣度,突出傳統漢服實用及藝術價值並具有原創性。真正的漢服在選料及色彩方面要進行最合理、最恰當的搭配組合。體現漢服款式傳統,布料精良,配色諧調,工藝考究等特點。
因為中華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特別是中共的無神論、進化論的邪說,人們不再信神和敬神了,甚至倒過來反對神給人創造的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了。人類的道德規範也慢慢淡漠,消失殆盡。當前的中共病毒瘟疫的肆虐和人大量的死亡跟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的變異是直接有關的。
疫情如海嘯,救人如救溺,十萬緊急。大疫中,導致這場持續不斷瘟疫的根本是什麼?每個人都急切想得到避疫良方。
事實上,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多年來就一直在開示真機。疫情爆發之初,李洪志大師於2020年3月份在《理性》一文中指出:「瘟疫本身是神安排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實瘟疫本身就是針對人心、道德變壞、業力大了而來的。人應該向神真心的懺悔,自己哪裡不好,希望給機會改過,這才是辦法,這才是靈丹妙藥。」
他明示:「目前『中共病毒』(武漢肺炎)這樣的瘟疫是有目地、有目標而來的。它是來淘汰邪黨分子的、與中共邪黨走在一起的人的。不信你們看一看,目前最嚴重的那些國家,都是與邪黨走的近的,人也是一樣。那麼怎麼辦?遠離中共邪黨,不為邪黨站隊,因為它背後是紅色魔鬼,表面行為是流氓,而且無惡不作。神要開始剷除它了,為其站隊的都會被淘汰。不信就拭目以待。」
疫情的發展印證著李大師的話。今年11月30日,中國共產黨在人中的邪惡總代表江澤民死了,顯示已開始更大規模清理中共邪黨。
中國這波大規模疫情早已開始,死了很多人,很多都是中共高官、共產黨員,還有中共的追隨者,但中共一直在對中國民眾和世界隱瞞疫情真相。其實,東西方傳統文化對於瘟疫有著驚人相似的看法,那就是瘟疫是神對人類的懲罰,當統治者殘暴無道,整個社會道德墮落,人心敗壞時,瘟疫就會降臨。
古羅馬時,因為迫害基督徒導致了四次瘟疫,強大的羅馬帝國由此而衰落,乃至滅亡。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時,往往也是朝廷腐敗、社會道德墮落的時候,瘟疫屢見不鮮。
現在瘟疫還在世界、特別是中國大陸盛行。2023癸卯兔年,我們要抓緊神給的最後機會,誠意改過,取得神的諒解才是避疫的良方,才是自我解救的唯一辦法。
聽了我們對中國新年和元宵節傳統文化方面的介紹,觀眾朋友有什麼體悟和感想,希望大家一起為弘揚和回歸中華傳統的神傳文化增磚添瓦。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