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石原慎太郎辭世 抗共保臺主張再引關注


石原慎太郎立場保守,推崇日本傳統文化,堅決反對共產主義。圖為2007年4月8日,石原慎太郎三度當選東京都知事,依日本習俗,勝選後在競選總部為達摩不倒翁點睛。(Toru Yamanaka / AFP)

日本著名作家、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2月1日辭世,享壽89歲。 專家指出,石原堅決反共,一直站在抗共保臺的最前線; 雖已離去,但他主張的抗共保臺路線,已漸被日本社會接受, 並成為今天日本外交的主軸之一。

文•鍾元、余濤

50年代的日本是動盪時期,同時也是過渡時期。當時日本擺脫美國的占領而獨立,以韓戰為契機經濟開始好轉,政治上左派慢慢失去其政治影響力。

這一時期,日本文壇誕生了兩位頗有爭議的新星。一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另一位是給當時日本社會帶來風暴的石原慎太郎。

一直站在抗共保臺的最前線

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至2022年2月1日),生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畢業於一橋大學法學部。1955年,石原慎太郎在大學就學期間發表了《太陽的季節》,第二年獲頒第34屆芥川賞,從此開始作家生涯。這部作品暴露了當時一個比較尖銳的社會問題,就是大量青年學生憎厭一切既成的社會價值和道德觀眾,想通過反抗和暴力來達到自我的實現。

石原慎太郎1968年步入政壇,以史無前例最高票當選參議院議員,後又任職眾議院議員、環保署長、交通部長、東京都知事(市長)等職務,過著政治家與作家的雙重生活。

2022年2月1日,石原慎太郎辭世,享壽89歲。

中華民國外交部2月1日表示,石原慎太郎為臺灣重要友人,長期堅定支持臺灣,且生前致力深化臺日友好關係,外交部表達敬佩與至深感念,也對他的逝世表達誠摯哀悼。

日本《產經新聞》臺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臉書表示,日本著名作家、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辭世,臺灣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日本友人。

矢板明夫說,石原文釆過人,在大學時代開始寫小說,23歲時就以《太陽的季節》一書獲得日本文學最高峰的芥川賞,35歲當選國會議員,直到82歲從政界引退,他一直站在呼籲「抗中(共)保臺」的最前線。

「石原立場保守,推崇日本傳統文化,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矢板明夫指出,1972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打算和中共建立外交關係,石原認為此舉是背叛臺灣的行為,曾極力反對,一度和田中鬧得水火不容。

矢板明夫指出,石原在擔任國會議員期間,親共派是日本政界的主流,加上石原言語犀利、不給別人留情面,所以樹敵眾多。

他說,1989年石原曾出馬參選自民黨總裁,可惜輸給了海部俊樹。海部首相後來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全世界第一個解除了對中共的經濟制裁,遭到國際社會的批評。如果是石原當上首相,應該會是一番不同的光景。

反共不反華


石原受訪時一再聲明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他看到記者的名片,請翻譯人員為他寫出繁體字後才肯落筆簽名,並說簡化字不好!(Michael Gray / Fotolia)

以大膽敢言著稱的《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10年10月19日刊出在大陸以「反華分子」著稱的石原慎太郎的專訪。

文章最開始說:提到石原慎太郎這個名字,中國民眾立即會聯想到很多詞彙:日本右翼、反華分子、軍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煽動者、麻煩製造者……

編輯在前言中稱,專訪這位「反華分子」,目的是「了解對手,為了更好地應對他」,因為「即便是敵人,也許也有忠言」;「拋開成見與刻板印象,撇開石原慎太郎是敵人,先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當被問及中國媒體把他封為「反華急先鋒」時,石原表示自己並非反華,而是反對共產黨,「我當然是站在共產主義對立面。我喜歡中國文化,但不喜歡中國的共產主義。」他說:「我不反對這國家,但只要共產黨支配這個國家,那麼他(中國)對日本就是一個威脅。」

採訪中,石原一再聲明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他看到記者的名片,請翻譯人員為他寫出繁體字,然後才肯落筆簽名,並說:「簡化字不好!」

石原回應自己曾兩度預言中國經濟會崩潰,但「沒有猜對」。他否認因對中國偏見,稱自己是按一般經濟常識預測,但「中國不是資本主義,而是一黨專制,很多政策超出想像」。

當被問到:「你曾自稱為存在主義者,反對共產主義對個人人性的扼殺,但同時你又撰寫電影劇本,稱頌為國犧牲的『神風精神』,這難道不矛盾嗎?」

石原慎太郎說:「我既是一個存在主義者,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對於那些和我同齡的、為了國家獻出生命的年輕人,我當然要表示我的敬意。我贊同他們的選擇,我的自我裡有國家,而國家裡有自我,這並不矛盾。」

「我認為自我犧牲是一個男人最大的美德,如果沒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就沒有男人的魅力。」

訪問內容顛覆了石原「反華急先鋒」的形象,有關報導迅速引發關注,但當時相關網站連結隨即被遮罩,轉載該文的南方報業網、騰訊網等門戶網站的這篇文章也被刪除。

任內致力發展臺日關係


2004年石原慎太郎訪臺時表示,臺灣的溫泉文化最適合日本人,且臺灣乾淨整潔,人又有禮貌,與其去中國旅遊,不如來臺灣。圖為臺灣北投溫泉博物館。(王嘉益/大紀元)

矢板明夫表示,1999年石原當選東京都知事,之後連續當選三屆。在其任內,一直致力於發展日臺關係,和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都有非常密切的互動。

2004年5月,石原專程來臺出席陳水扁的第二次總統就職典禮。矢板明夫說,雙方會談時,陳水扁詢問他如何吸引更多日本觀光客來臺?石原立刻拍胸脯說:「我可以幫忙。」半年後,他帶著大批記者再次訪臺,登上了觀光列車「寶島之星」,用了三天兩夜環島一周。

矢板明夫表示,當時在火車上,面對日本媒體的攝影機,石原表示:「臺灣的風景、飲食、溫泉文化最適合日本人,而且臺灣乾淨、整潔,人又有禮貌,與其去中國旅遊,不如來臺灣。」

「石原的這次訪問,使很多臺灣各地的觀光景點在日本一舉成名,造就了後來的赴臺觀光熱潮。」矢板明夫說,「石原慎太郎後來在推動臺灣人赴日免簽證、臺日駕駛執照相互承認等問題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矢板明夫最後強調,石原慎太郎雖然已經離去,但他主張的「抗共保臺」路線,已經漸漸被日本社會接受,並成為今天日本外交的主軸之一,相信石原也感到相當欣慰。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