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臺灣名人誌 抗日「軍神」 國際名將孫立人

?"
孫立人(1900~1990年):清華精英,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抗日名將,遭半生軟禁,五大主力之新一軍軍長,長春警備司令,臺灣陸軍總司令。(新紀元合成圖)

國際名將孫立人被視為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抗日軍神、國共內戰的常勝將軍、古寧頭大捷的保臺功臣,是受到國內外矚目的一代名將,但在國民政府遷臺後,孫被構陷兵變案遭軟禁33年。孫立人在臺灣的歷史課本雖鮮少著墨,但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孫是一位被表彰與尊崇的傑出將領。

文 _ 趙芷菱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至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號仲能,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父親孫熙澤是清朝末年的舉人,被派任為山東知府,舉家前往青島居住。

文武出眾 善於練軍

滿清末年國土被列強割據,孫立人9歲時,某天在海邊玩耍,發現一顆極為漂亮的石頭,但幾個德國小孩卻聯手欺負他,並搶走石頭。此事對孫立人影響極大,當時在他幼小心靈即已體認國家一定要強盛,人民才有尊嚴及保障,因此許下日後投身軍旅、保家衛國的志向。

孫立人於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孫立人在印緬戰場的領導才能,早在清華球隊就初見端倪。1918年,身高185公分的孫立人同時當選足球、棒球、手球、排球、籃球5個校隊隊長。1921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於上海召開的第5屆遠東運動會中獲得冠軍。報紙評論:「中國在籃球場上把東亞病夫扔進了太平洋」。孫立人因球場上迅捷出色的表現,被冠以「球場飛將軍」封號,是中國最早的運動明星。

1923年清大畢業後赴美留學,直入普渡大學3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2年即取得學士學位畢業。期間曾被美國橋梁公司(American Bridge Company)聘任設計繪圖師。1926年孫立人進入維吉尼亞軍校(該校被譽為南方西點軍校),至今孫立人將軍的留影、文物還陳列在該校中,以表彰與尊崇這位傑出校友與中國將軍。1927年該校畢業後,遊歷歐洲,參觀英、法、德等國軍事體制。

1928年孫立人學成歸國,初任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之中尉軍訓隊長。1932年調任由財政部長宋子文創建的稅警總團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所配武器皆從德國購買,加上孫立人善於練軍,致該部隊官兵的體能、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教育水準都遠高於一般部隊。

抗日軍神 國際名將

1937年抗戰初期,孫立人率稅警總團參加「淞滬會戰」,7次擊退日軍,重創日軍。但此役孫立人遭迫擊砲彈攻擊身受13處創傷,宋子文派弟弟宋子安立即將孫送往香港接受治療。

傷癒後,孫立人加入財政部緝私總隊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練兵。在國民政府需兵恐急下,1941年財政部交出部分兵力重組為新編第38師,由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作為交換條件,隸屬於第66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2年第一次中緬印作戰,中華民國組成遠征軍,孫立人率新38師,兼任衛戍司令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英軍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陷於絕境。孫立人奉司令長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18日凌晨向日軍發動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解除了7000英軍之危,並救出被俘的美國傳教士、各國記者及婦女500餘人。

此為「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也是同盟國聯軍在緬甸戰場中,唯一沒打過敗仗的部隊。孫立人以不及一個團約800人兵力,擊敗日軍4300餘人,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一舉名震海內外,獲美方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當時最優秀、最具國際觀的將領。

為此,蔣介石頒發四等雲麾勛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小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英帝國司令勛章,據稱,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將這種勛章頒給外籍將領。

杜損兵折將 反告孫一狀

仁安羌的勝利沒有持續幾天,英國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38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1942年4月下旬,由於英軍的潰退,導致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包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蔣介石表達忠誠,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撤回雲南的命令。

但孫立人在撤退路線上與杜聿明產生分歧,杜拒納孫立人不要撤往野人山區的忠告,堅持要經野人山區回國,命令孫立人率新38師在完成斷後任務後,也向野人山區集結。但當時38師面臨6萬日軍的截堵追擊和包圍,又與上級失掉電訊聯繫,且孫立人認為野人山屬瘴癘之區,縱橫千里,難以穿越,即當機立斷率新38師撤往印度。

撤退途中,新38師不僅打垮日軍的阻擊,裝備也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5軍因遭到日軍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孫立人得知後立刻派兵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而杜聿明領軍進入罕無人跡的野人山區,走了114天,餓死、病死的屍骨遍野,慘絕人寰,杜亦身染虐疾,幾至喪命。孫立人率部到達印度,用時15天,新38師出國時9000人,到達印度後,還有7000多人,其中2000人為作戰中陣亡,400多病傷員在撤退中死亡。而杜聿明的第5軍入緬時4萬2000人,戰死7300人,1萬5000人葬身野人山,加上打散撤回國的部隊,生還僅1萬9000人。

1942年8月杜聿明率殘部回國,向蔣介石請求處分,並以「不服從命令」,告了孫立人—狀。蔣沒追究杜損兵折將之責,反而擢升杜為第5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留在緬甸的孫立人此時開始向緬北反攻,1945年第二次中緬印戰役以勝利告終,大敗日寇,收復北緬,孫立人因協同盟軍對抗日本,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而被打敗的日軍在緬甸戰後史料上,尊稱孫立人為「中國軍神」。中國遠征軍的光環全照到孫一個人身上。

國共內戰 令共軍膽寒

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唯一被邀請的中國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抗戰勝利,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1946年3月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由於抗戰後國共關係迅速惡化,國共兩黨爭奪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夜,孫立人趕到新一軍軍部,一見軍長後士氣大振,士兵奮勇猛擊林彪部隊防線。5月18日,林彪棄守四平。

讓鄭洞國久攻不下的四平,孫立人只用3天就攻克了,瓦解了杜聿明5個月來與林彪對峙的僵局,林彪退到公主嶺,杜聿明命令孫立人追擊,孫親率新50師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中共黨軍及各類機關一片混亂,往佳木斯方向潰散。

林彪部隊因此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向蔣介石抗議杜聿明調度有失,因而埋下失和伏筆。至此1946年4、5月間,東北第一次「四平街會戰」國軍大勝,但此時馬歇爾卻來華調停,不斷向蔣介石施壓,並不惜以美國援華5億貸款為要挾,此舉讓林彪潰敗之軍,得以喘息。

不過蔣介石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兵占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杜聿明則命令孫立人率新50師渡江,隔日即攻取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60公里,中共黨政軍已做好撤退準備。但就在孫立人即將攻克哈爾濱之時,6月6日蔣介石下第2次停戰令,國共停戰。中國大陸著名紀實派作家張正隆在《雪白血紅》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產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1947年林彪休養生息後,打破停戰協定,先後發動攻擊。1月初孫立人的新38師一個營被共軍包圍,並遭全殲;但孫立人卻一直堅守松花江南岸,沒有給林彪更大戰果,因此新一軍扼守松花江的一個連及堅守德惠的50師149團,獲蔣介石賜名「中正連」、「中正團」。

被調離戰場 東北失勢

當時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指責其作戰不力,驕橫跋扈。蔣介石鑑於孫立人和杜聿明不和,而且在東北國軍將領中比較孤立,不可能取代杜聿明統領各軍,所以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戰場,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官,赴南京負責全國國防新軍訓練。

此消息一出,毛澤東即開慶祝會道:「我們唯一的敵人被杜聿明趕走了,東北將是我們的天下了。」之後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並把武器移交其他黃埔系將領;且將已編入保安、接受日本精良訓練的原滿軍裁撤,致使許多滿軍因頓失生活來源,而紛紛加入共產黨軍隊,大大增加了共產黨在東北的實力。

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雖已被動但尚未惡化至不可為的地步,是國軍在東北唯一全身而退的將領。1947年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司令部遷到臺灣的高雄鳳山,並調去幾百名作戰時期的幹部,同往臺灣練兵,建立新軍。

「林旺」由來 古寧頭戰役貢獻

曾經陪伴臺灣人長達半世紀的大象「林旺」(原名阿美),為二次大戰中,原被日軍徵作運輸之用,後被孫立人遠征軍所虜獲,跟隨部隊轉戰,長途跋涉到廣州,又因孫立人奉命來臺練新軍,同時帶著林旺及另一母象「阿沛」到臺灣來,但阿沛因水土不服死亡,而林旺直至2003年2月才過世,享年86歲。以亞洲象齡70歲上限來看,林旺的長壽創亞洲象之紀錄。


曾經陪伴臺灣人長達半世紀的大象「林旺」(原名阿美),原為二次大戰中被日軍徵作運輸之用,後被孫立人虜獲,跟隨孫的部隊轉戰來臺,直至2003年2月才過世,享年86歲。圖為林旺紀念雕像。(維基百科)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歷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畫。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的勝利,孫立人所訓練的第201師是重要關鍵,但隨著「兵變」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蹟遂遭歷史掩蓋。

1949年1月蔣介石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與共產黨進行和談。面對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信心,開始積極尋找替代人選。

1949年2月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派一中將特使到臺灣,以專機邀請孫立人到東京會談。孫立人通過臺灣省政府主席、警備總司令陳誠先取得蔣介石許可後,才飛往日本。麥克阿瑟告訴孫立人,希望孫承擔防衛臺灣的責任,美國將給予他全力支持,但孫立人表明他支持蔣介石。當回到臺灣後,孫立人立即向陳誠如實呈報,並要求陳誠向蔣介石報告此事。

1950年3月1日蔣宣布復行視事,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以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10月中共軍進入朝鮮參戰,為了減緩韓戰的壓力,美方對蔣介石的態度轉變,美國希望中華民國在中國邊境進行游擊戰,奪回並控制廣西、雲南等西南省分,以達到削弱甚至推翻中共的目的。

功高震主 漸遭削權

1951年5月,孫立人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次年4月,孫立人連任陸軍總司令。孫立人長期主張反攻大陸,在韓戰期間,曾主張藉此機會反攻,遭蔣中正拒絕。從蔣介石之後被公開的日記裡得知,從1951年的1月初開始,孫立人提出反攻大陸計畫,極力想說服蔣同意,同時希望取得反攻大陸全盤之軍事指揮權,甚至以辭職要脅。結果被蔣批評為「自不量力,只想藉美國之感情保護。」

孫立人雖是良將,但並非「黃埔系」,且未加入國民黨,因此始終都不為蔣介石完全信任。由於臺海危機情況,加上美國人的情面,蔣介石不得不重用孫立人以防衛臺灣,並藉由他與美國的良好關係爭取美援。但在孫立人就任陸軍總司令的同時,時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的蔣經國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已將特務網絡滲透至陸軍總司令部,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孫立人認為蔣經國這種「政工制度」,乃係破壞現代之軍事體制,因而埋下與蔣經國衝突之因。蔣經國曾向蔣介石進言,認為孫立人希望藉由反攻大陸計畫,獲得更多軍事力量,會威脅到蔣介石的權力,主張拔除他所有軍權。

而孫立人主張的「軍隊國家化」、「社會民主化」、「教育制度化」之理念,與當時國民黨政府主張的「以黨領軍」及蔣介石、蔣經國推動的個人威權崇拜理念格格不入,加上他心直口快、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圓通,又深得部屬們的尊敬與美國政府的青睞,使他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被整肅的命運。

1954年6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任至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12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介石政權獲得美國充分保障後,已不再須要依靠孫立人來維繫臺美關係。

被構陷兵變案 遭軟禁33年

1955年5月25日,孫立人之聯絡官郭廷亮被指為「匪諜」,遭嚴刑拷問。政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指定陳誠為主任組成9人調查委員會徹查孫立人。軍事法庭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死刑,隨後由高層下令改為無期徒刑,逕送綠島。孫立人則被判處「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向上路自家寓所。自孫被捕後,其親信部屬逐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後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


2010年11月孫立人紀念館於臺中落成。(黃玉燕/大紀元)

孫立人兵變案,另有監察委員陶百川等組成「5人小組」自行發動調查。然調查結果卻差異甚大,監院認為郭廷亮等確係主張軍事改革,但絕無興兵叛亂之情節。所謂遭人檢舉,乃屬國軍內部派系構陷,不足為憑,孫立人對此應毫無責任。但監院調查結果最後僅在院內會議祕密報告後,即以極機密封存,不再公開。

孫立人在寓所被軟禁時,出入都遭到特務監視,不能與人交談。薪俸也被拔除,只能倚靠種菜、種花、養雞來維持生活。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同年5月接任總統的李登輝,下令解除了孫長達33年的軟禁,恢復其自由。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臺中寓所,享壽90歲。送殯隊伍長達一公里,被認為與蔣氏父子去世時的陣容不相上下。蔣介石遺孀宋美齡致送花圈、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

1991年,郭廷亮假釋返臺,為平反孫立人罪名奔走,卻在桃園縣中壢車站,從火車摔至月臺上身亡。司法調查以意外或自殺結案,但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遭謀殺。

1998年孫兵變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5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教授獲政府新臺幣60萬元經費補助,就該案進行專門研究。朱浤源認為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孫立人有軍事叛變行為。


孫立人被構陷兵變案,遭軟禁於臺中寓所長達33年,2014年7月,監察委員李炳南等人將被塵封60年的調查報告公布,釐清郭廷亮不是匪諜,孫係遭設局軟禁還其清白。(中央社)

2014年7月,監察委員李炳南、趙榮耀、馬秀如等人公布對當初「9人小組」調查檔案的報告。其調查結果認為,蔣介石曾直接對孫案下達許多指示,孫係遭設局軟禁。美國政府在本案發生後,曾私下對臺灣當局表示關切,事件才未擴大。這個報告中,同時釐清郭廷亮不是匪諜,還其清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