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傳文化 藝術通神明
中國人常常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比喻一個人多才多藝。「四藝」不僅是古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與天地溝通的途徑。蘊含於其中的奧妙,是古代神明留給人類的珍寶,也是五千年歷史的文化精髓。
文 _ 明慧
琴能通神明
在《警世通言》中記載:「伏羲氏見到五星之精,墜落在梧桐樹上,鳳凰飛來栖息。而鳳凰是百鳥之王,牠只吃竹子,只栖息於梧桐木上,只喝醴泉的泉水。伏羲氏由
此得知梧桐是樹中的良材,於是取它作為雅樂之器。伏羲氏以節氣、周天、兩儀、五行之數製成古琴,又名瑤琴,即瑤池之音樂。」
伏羲氏製造古琴的過程,體現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於天地神明的敬仰之心,即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琴的樂音寧靜深邃,清心演奏,能通神明。遠古時候有一首叫〈華胥引〉的名曲,這首曲子的由來是這樣:黃帝在位十五年時,為天下不能安定而憂心,一天夢中來到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
那裡「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於心。」黃帝醒來後,了悟了何為治國之道,以華胥國的方式治理天下,隨後天下大治。〈華胥引〉歌頌的就是那個世道安詳、民無奢欲的時代。
華胥國的人們沒有貪欲,不會留戀生命,不會恐懼死亡,也不會萌生喜好和厭惡的念頭。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修煉人的境界,琴的文化也是一種修煉的文化。
儒家愛琴,琴被古人視為君子的象徵,《禮記》上說:「士無故不撤琴瑟」、「儒家認為古琴可以載道、象德,可以明志、靜心」,正是「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道家愛琴,因為琴能修身養性。
見字如見人
琴能通神明,而書法也是一項奧妙的學問。不管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藝術的精華在於其「形神兼備」、有形無神,則藝術失去其靈氣與精神;有神無形,則藝術失去其載體與容器。
遠古時候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給予人們文字的靈魂,此後世世代代,人們發明不同的書法,給予文字形態。一種好的書法,講究「法度」,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以及書法者內在的精神、修養,也是人們常說的「見字如見人」。
書法的高妙在於其氣韻與骨力,書法中講求:「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時常保持祥和的心態,遇到挫敗時有堅強的意志,具備這樣人品的人,也必定能練出好的字來。
唐太宗曾經對朝臣說:「書學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意思是說,書法的精神在於字的風骨,字的風骨在於人的心力。心力懈怠,不能專精的人,難成書法大器。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習練書法,將一池之水都染成墨色。正是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書聖」。
書法的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它和諧的美體現在行雲流水的筆劃中、體現在通篇的布局之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是古人對書法之美的形容。
許多歷代的大書法家不僅僅在藝術上有很大成就,他們的為人也受到後人的敬仰,如唐朝顏真卿,他力拒安祿山叛亂,建立大功,被封為「顏魯公」,人們將他與柳公權的字並稱為「顏筋柳骨」。宋朝時的岳飛,精忠報國,統帥千軍萬馬,所向披靡。他們的字正如他們的為人,令後人望塵莫及。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形神兼備」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與中國人修身誠意、敬天知命的特質相輔相成。簡單的說,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也會創造出好的藝術。這是藝術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與不可丟失的精神寶藏。
人生百態盡如棋局
棋的文化,也是神傳的文化。相傳起源於堯舜之時,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在《路史後記》中記載,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品行頑劣,堯來到汾水之濱,見二位仙人在兩株翠綠的檜樹下對坐,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作陣圖。帝上前請教改變丹朱的方法,一位仙人說:「丹朱喜歡爭鬥而性情愚魯,應當用他喜歡做的事情來安定他的心。」
於是,仙人指著沙道和石子說:「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堯回去後教會丹朱圍棋,用圍棋特有的動靜結合的智慧轉變丹朱爭強鬥勝的性格。
《世說新語》中記載一則小故事,東晉與前秦正在打仗,負責戰事的宰相謝安正在與朋友下棋,這時僕人送來一封驛書,謝安看完後將書信放在一邊,仍舊像之前一樣專心下棋。
朋友問他書信的內容,謝安回答說:「孩子們打敗了敵人。」這一場戰爭關係著國家的存亡,然而謝安卻能夠忍耐心中的歡喜,這樣處變不驚的涵養也是一種圍棋帶來的智慧啊!
圍棋的智慧還包含了天象易理、兵法策略和治國安邦。古人喜歡將小小的棋盤視為戰場,漢代馬融有賦云:「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唐太宗也雅好圍棋,他與虬髯客的對弈中,「一子定乾坤」的氣魄更被後人傳為美談。
圍棋的規則雖然簡單但是變化無窮,棋盤象徵著宇宙,中間的一點天元代表宇宙的中心,棋盤的三百六十點代表舊曆的三百六十天,而四個邊代表一年的四季,黑子與白子則代表黑夜與白晝的交替。如此一來,小小的棋盤便象徵了宇宙天體。
一十九紋棋路縱橫交錯、涇渭分明,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錯落有致、包羅萬象。從棋盤中有限的空間進入到無限的空間。歷史上有許多聖人智者,能夠洞察天地變化、世間萬物於棋局之中。
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在〈圍棋歌〉中寫道:「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諸葛亮有著超然脫世的智慧,他認為人生百態盡如棋局,世間事似乎在舉子落子之間都會產生變化,體現出人生如棋,棋亦如人生,人可以不下棋,但不能不走人生的棋局。
因為人一出生就在棋中,一盤棋結束可以重來,而人生的棋局只有一盤,落子無悔,又豈有回頭的道路?圍棋的道理告訴人們:靜中思索,審視全局,認真走好每一步,找到自己的因緣,和通向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才會有完美的結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畫,又稱中國畫或是國畫。傳統繪畫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中國畫與書法一樣,以落筆的輕重疾徐以及水墨的濃淡,勾畫出線條的剛直或柔和、嚴整或飄逸,也表現出千萬中不同的姿態以及韻味。
書畫本出同源,兩者皆重視「形神兼備」的特點。一個好的畫家,能把人物的神態刻畫出來,也叫「傳神」。技法上需做到意到筆隨,得心應手。
北齊時曹仲達擅畫佛陀、菩薩,所畫人物似衣披薄紗,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被譽為「曹衣出水」;唐代吳道子被尊為「一代畫聖」,擅畫佛像、神仙和廣闊的宇宙,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
從古代畫家作品及其筆法上,人們可以看到其純淨的心態、內在的精神力量,及從中獲得的審美藝術觀照。
中國畫講究意境,與山川萬物靈犀相通。人們讚美一幅畫時,常常會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管是詩和畫,都展現出世間萬物的生命氣息。元代王冕一生愛梅、詠梅,他畫的〈墨梅〉,畫面題詩云:「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他畫出來的不只有梅花的形狀與神態,還有梅花傲雪的精神。
唐代王維一心向佛,在他的畫〈江山雪霽圖〉中,天高淡遠,又含萬千氣象。使人想到他的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表現的是他寬廣而淡泊的胸懷。這些畫作意味隽永,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意」。
其實,真正能夠觸動心靈的藝術品,不是一時的情感宣洩所能完成,它們是用一顆純善、純美的心創作出來的。,真正的藝術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在人們的眼中、心中將永垂不朽。
琴棋書畫,精妙絕倫,不愧為中華藝術之奇葩,從中可領悟到神傳文化的韻深意遠。其實一切正統藝術無不如此,蘊含著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啟發人們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完善理想道德人格,探求天道,追求寧靜高遠的境界。◇
(轉載自明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