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匠師資產 鄂王社區全球脫穎
磚牆、石道、古井、老屋,這一老社區的懷舊景象在臺灣社區營造意識潮流下,早已成追逐風雅的另類時尚景點。然而,宜蘭市鄂王社區老巷弄中的磚牆石道,因著隨處閃現的傳統百工藝師手藝之美而顯得獨一無二,摘金2013年全世界「藝術文化遺產獎」。
文 _ 謝月琴 攝影 _ 曾漢東
宜蘭市鄂王社區參加「2013聯合國宜居城市競賽」,獲得花園城市類A組(2萬人以下)銅質獎,並一舉摘冠,獲2013年全世界「藝術文化遺產獎第一名」。這也是臺灣第一次獲得六大指標單項最佳獎的高度肯定,讓宜蘭、臺灣被全世界看到。
居民人數僅800多人,鄂王社區的脫穎而出實屬難能可貴。林聰賢縣長形容鄂王社區的得獎是「十年磨一劍」,用心經營有成,絕非浪得虛名。
苦心經營 十年有成
200多年前,清嘉慶年間建城的「九芎城」,也就是宜蘭舊城,人文薈萃,傳統工匠匯聚,繁榮一時,大木(建築)、小木(家具)、刻花(木雕)、彩繪、花磚、石雕等民間一手藝師雲集,其傳承子孫或徒弟有些藝師就住在鄂王里。
位於宜蘭市區的國家三級古蹟昭應宮,在1812年宜蘭設官治理前三年建廟,引來第一代藝師進駐宜蘭。(維基百科)
用心珍視鄉里特色的鄂王里里長林銘信表示,位於宜蘭市區的國家三級古蹟昭應宮在1812年宜蘭設官治理前三年建廟,於是引來第一代藝師進駐,他們多半來自中南部或大陸。宜蘭廟宇彩繪以曾家與顏家為主要門派。然環境丕變,導致藝師喪失所長舞臺,乃至失傳。
鄂王社區「西門溝」古時為宜蘭市西門重要的運輸航線,民間聚落昌盛,如今老社區必須自己找新出路。
從2003年鄂王社區成立社區發展協會開始培訓社區營造員以來,前五年主要在凝聚社區共識,重視社區寶貝及匠師的特殊文化。後五年做採訪及影像紀錄(2008年開始做調查),並作為數位典藏,逐步做社區改造。
林銘信說,在文化局支持下,2004年開始進行潘宅的保存與傳統工藝文化的研究,2007年試圖讓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作結合,2010年進駐楊士芳紀念林園,並進行光大巷藝術計畫的改造與美化,2011年展出傳統手作工藝,2012年改善匠師的工作空間與門面,並提出博物館現地保存計畫,即「匠師博物館」計畫。
匠師代言 述說在地歷史文化
現在,「匠師博物館」計畫已於2014年2月26日正式啟動,活動內容有「蘭城百工集章樂」、「宜蘭城尋寶趣」、「匠師公仔找路T恤」。在11位匠師達人引領下的「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讓在地居民及遊客透過活動體驗,更深入了解在地常民文化與傳統工藝等特色。
11位匠師達人有蔡榮興的木雕、李弘仁的錫藝、花玉號李麗華的蓪草紙花、林銘章的印鋪、蔡奇男的糊紙、曾永欲的神像彩繪、陳本川的刺繡、張阿棟的棺材、林朝欽的燈籠、林烈旗的銅鑼,與郭建宏的打鐵業等。
遊客來到鄂王社區,可參考古色古香的導覽摺頁自行深度慢遊。穿過走巷,由楊士芳紀念林園為起點,民眾可以到「匠師博物館」遊歷懷舊的人文風情。
此外,也可預約安排社區居民做專業導覽解說。其中光大巷藝術計畫的創作內容結合巷道空間,分十大主題,各傳統藝師展現技藝絕活,協力創作。「木雕社區地圖」、「泥模工藝浮雕」、「社區年表」、「舊城陶雕壁畫」、「石雕百工圖」、「彩繪宜蘭水文圖」、「木製鴨母船」、「錫藝路牌」、「生活陶藝坊」等,走進入每一主題巷道都像穿越時空之門,重返昔時歲月。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獲頒文建會傳統工藝獎的蔡榮興,採用黑心石木刻粿印、糕印、餅印及龜印,近年也開發各式各樣木雕藝品,有腳踏車、三輪車、傳統八腳床、梳妝臺模型等。
林朝欽的燈籠具有欣賞、裝飾、環保及實用的功能,其燈罩式的燈籠,並申請專利。林朝欽無師自通,在社區的合作下於楊士芳紀念林園設立工作坊,研發各式創意燈籠200餘款,也熱心配合推廣燈籠教學及DIY課程。2012年10月受邀前往香港展示。
十年來鄂王社區對於傳統工藝的研究、保存、傳承從來沒有停過,一共完成26位匠師的訪談紀錄、匠師譜系調查以及影音資料庫,出版了四本專書,另有兩本著手出版中。
林銘信說,隨著「匠師博物館」的開跑,陸續會有新的匠師參與。接下來就是要做「宜蘭城」的傳統生活美食。
社區藉此計畫再現在地歷史風華,也提供老藝師實質參與公共藝術的機會,成為拜訪宜蘭舊城的必走景點。
鄂王社區與岳飛忠魂
建於1899年的碧霞宮是臺灣第一間奉祀岳飛的廟宇。岳飛雖被奸人秦檜所害,然身後受追謚「武穆」、賜封「鄂王」,寺廟所在地鄂王里的地名也由此而來。
碧霞宮是臺灣第一間奉祀岳飛的廟宇,居民都稱之為為「岳飛廟」。鄂王指的就是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被奸人秦檜所害,受高宗猜忌而被賜死,後被孝宗追謚「武穆」,寧宗再賜封為「鄂王」,岳飛的忠魂浩氣800多年來深植人心。宜蘭第一座岳飛廟「碧霞宮」所在地鄂王里,與光大里1978年合併為「鄂王里」。2003年「鄂王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主要為「碧霞宮」所在而得名。
日本占領臺灣之初,人心不安,1897年進士楊士芳、舉人李望洋等發起購地建廟,兩年後正殿落成,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命名為「碧霞宮」,提倡忠孝節義,具教化恤貧等社會工作,對信徒採「門生制度」,為臺灣其他廟宇所少見。
由於其信仰之獨特性與歷史意義,1997年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西側空間設置「武穆文史館」。其最特殊之處,在於創設以祀神與行善為宗旨的「鸞堂門生制度」,需兩名門生推薦,經審核後才可成為門生,全體門生須學習岳武穆王的情操,講求奉獻精神,報答社會國家。主神岳飛在此有帥、王、帝三種造形,代表南宋大將、死後封鄂王、民間奉為忠孝帝君三種身分。碧霞宮每年2月15日舉行岳飛誕辰祭典,隆重的三獻祀典古禮及武佾舞,遙祭千古忠魂。
每逢黃曆2月15日岳武穆王誕辰祭典,碧霞宮皆以三獻古禮和武佾舞致祭,別具特色。
匠師工藝紀錄 和時間賽跑
當年為修建廟宇,來自中南部甚或中國大陸的身懷傳統技藝珍寶的老匠師,在宜蘭落地生根。隨著老匠師的凋零,各項民間技藝的承傳與紀錄更顯迫切。
「匠師工藝紀錄是一件和時間賽跑的工作。」社區理事長林素霞說:「像蓪草花藝師黃德河老師2013年過世,幾年前我們要幫他做紀錄,他一直客氣推辭,我們苦口婆心說服他,讚揚這項工藝的價值,他最後才勉強首肯。在他健康時我們完成他的訪談影音紀錄,好在他媳婦李麗華也繼承了這項好手藝。」
李麗華老師於宜蘭國中美術班示範教學。(鄂王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林銘信也說:「這些藝師有的已經80多歲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人,是最關鍵的資產
小小的鄂王社區,何以能完成這麼多令人驚豔的成就呢?除了里長的用心耕耘外,另一關鍵人物是陳世強教授。從小在鄂王里的光大巷裡長大,取得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後,目前於彰化師範大學任職美術系專任教授的陳世強,多年來協助鄂王社區撰寫計畫、爭取政府補助,主持一系列文化環境美學、社區與藝術家邂逅、多角化社區工藝與藝師扶植、藝術介入空間、社區文化景觀等活動項目,完成鄂王社區工藝史。
目前在楊士芳紀念林園有彩繪師曾水源的特展。曾水源於1927年出生,是曾家第三代宜蘭寺廟彩繪名家,傳承衣缽,更青出於藍。他承傳了南派彩繪技法,畫工雅致,造型優美,宜蘭城隍廟山川殿彩繪為其代表作,2012年已被登錄為縣級無形文化資產。他是宜蘭市史的活辭典,深受敬重,鄂王社區發展協會並為其出版《古早事物》與《曾水源的彩繪人生》二書。正在羅東文化工場展出的「宜蘭舊城工藝展」,也訴說著小城兩百年的人文故事。
正是有心人與全社區這番長期、深度的投入,才能成就鄂王社區今日的榮耀。慢遊宜蘭,尋找這饒富歷史情懷的巷弄,就能體驗眾志成城的蘭城百工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