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維,有一個起始點。這個起始點之後的歲月裏,一代代的人們,周而復始的、從不停歇。科學也不例外,就像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如果讓時光回溯到當初,你就會知道,那並不算一個石破天驚的獨創……

遺憾,長這麼大的人了,我從來沒有見過沙灘。當然,這裏指的是海邊的沙灘。電影電視裏,倒是常常看到海邊沙灘上嬉戲玩耍的人們,腥濕的海風,藍藍的大海和藍藍的天空,豔陽下的愜意,多麼地叫人心馳神往。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進化論身後的推手

《人口論》為進化論奠基。(AFP)

文 ◎ 山河

人類的思維,有一個起始點。這個起始點之後的歲月裏,一代代的人們,周而復始的、從不停歇。科學也不例外,就像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如果讓時光回溯到當初,你就會知道,那並不算一個石破天驚的獨創……

遺憾,長這麼大的人了,我從來沒有見過沙灘。當然,這裏指的是海邊的沙灘。電影電視裏,倒是常常看到海邊沙灘上嬉戲玩耍的人們,腥濕的海風,藍藍的大海和藍藍的天空,豔陽下的愜意,多麼地叫人心馳神往。而且經常能看到小孩子們在沙灘上興致濃厚地用沙子堆積他們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動物的沙堆之類的。

就連最不喜歡活動的、內向的小朋友,我也沒有見過會拒絕這種塑形的玩耍。兒童擺弄玩具、積木,這樣的玩耍,可不能小瞧。把自己心裏面的、幻想中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中塑造出形體來,似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機。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重複著這樣的事情,所不同的,只是手段和內容的變化。

或許有人將這種人類的活動視之為創造,甚至創新。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複製,(Duplicate)。

人類思維特有的觀念

人類的思維,有一個起始點。這個起始點之後的歲月裏,一代代的人們,周而復始的、從不停歇的,在重複著對這個起始點的複製。從念頭複製為觀念,從觀念複製成思想,從思想複製成語言,從語言複製成這個現實世界中物質的堆砌,各種各樣的物質的堆砌。於是,這個起始點,就成為人們思想中一個巨大的基石。這個基石是如此之大,讓人們都看不到它的邊際。歲月也是如此的久遠,使得頂級聰明的學者,也忘記了還有這塊石頭的存在。這個石頭,可不是傳說中的龜背,也不是龜背上的大陸板塊。

在小的時候,到現在還記得,大約五歲的時候,那個夏天,在茫茫的玉米地間的林蔭道上,第一次走到我們村子邊界,心中充滿了驚慌,還有對更遙遠的村子的神祕幻想。作為一個五歲的、從來沒有聽過收音機是什麼的小孩子,心目中的世界,幾乎是無邊無際的田野、莊稼、還有無窮無盡的村落吧。偶爾路過我們村子叫賣的貨郎和理髮匠,對我們小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天外來客。

是的,並非我一個人如此,全人類的視野,也是循著同樣的規律在進階,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而到了成年之後,心中的地球這個世界是如此之小,即使我未曾遠足的地方,也通過各種媒介了解了很多。這個世界,因為熟悉,已經沒有了新鮮感。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人可能會越活越乏味。

這個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模式,就是人類思維特有的觀念。思想中認為可以無限延續的念頭,是人類思維的起始點。

替進化論奠基的《人口論》

千萬不要以為科學會是例外。現代科學,從它最古老的起源開始,就是這麼一路走來的。直到「集合論」出現、並且引起科學界關注的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科學是基於集合論的假設。

就像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如果讓時光回溯到當初,你就會知道,那並不算一個石破天驚的獨創。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是深受了他的英倫同胞湯瑪斯.馬爾薩斯《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又譯《人口論》)的影響。

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一七六六至一八三四)是英國十九世紀前後名動江湖的人口學家、政治經濟學家。他是當時東印度學院的歷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英國教會的牧師。

馬爾薩斯《人口論》表達的進化學說,主要為八個觀點:一、人口數量嚴重受限於生存手段;二、若生存手段增加,人口也相應增加;三、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四、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五、從長遠來看,生產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保持同步,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之間必將出現巨大裂痕;六、性、勞動和子女等影響人口和生產力的諸多因素由個人的收支決定所影響;七、當人口增長超過供養能力時,正面的抑制因素會發揮作用;八、這些抑制因素的本質將對生物社會系統的其他部份產生影響。

人口原理於一七九八年首次匿名發表,到一八七二年共發行了七版。達爾文的自傳、筆記和信件等多種資料表明,達爾文進化思想的形成起始於一八三七年。結束「小獵犬」號之旅後,在剛開始整理收集的資料並寫作航海經歷時,達爾文已經開始思考物種演化,尋找「必定改變生物種類來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的某種自然法則或力量」。一八三八年秋,他讀到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感覺自己深受震撼、深受啟發,好像終於找到了知音一樣的共鳴。馬爾薩斯關於人類繁衍的論點「生命是為了求得生存的持續不斷地鬥爭的過程」,被達爾文應用到動植物研究之中。在一八三九年,達爾文就以一種暫定的提綱形式,初步確定了進化論的大致輪廓。

進化論是順應社會思潮的產物

悲觀的馬爾薩斯,無視人和動物有本質區別,把人等同於自然界的動物,把人口發展規律說成是超社會的自然規律,他不但否認了人口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而且認為所有的社會問題和罪惡的原因都是人口太多。各位讀者,您看到這裏或許覺得似曾相識的感覺吧?沒錯兒,目前大陸的官方說辭就是這種扭曲的理論。而這一套說辭,正是被達爾文注入進化論的、來自馬爾薩斯的重要基因。

演化並不意味著進化,自然界也未必是在進化,並且達爾文的學說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變異現象的理論,進化論應該被稱為演化論才比較合適。達爾文的演化論以天擇說和地擇說為理論基石。達爾文晚年將演化論加入性擇,有別於天擇,以強調交配競爭對於演化的重要性。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物種在生存競爭中,若某種特徵性狀具有優勢或劣勢,劣勢者不利於生存而被環境淘汰,優勢者得以繁殖而將優勢性狀遺傳後代。這就是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地擇說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在夠長時間之後,物種將會產生性狀特徵的差異。

第一個提出生物進化論點的,也不是達爾文,是達爾文同時代的阿爾佛雷德.羅素.華萊士。可是兩人同樣是受到馬爾薩斯理論的重大影響。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說,他的理論是「馬爾薩斯理論」在沒有人類智力干預領域裏的應用。達爾文終生都是馬爾薩斯的崇拜者,稱他為「偉大的哲學家」。華萊士稱馬爾薩斯的著作是:「我所閱讀過的最重要的書。」並把他和達爾文通過學習馬爾薩斯理論,各自獨立地發展出進化論,稱做「最有趣的巧合」。

由於信奉競爭生存為真理,似乎達爾文也向華萊士展開了爭鬥。一些學者指出,達爾文通過不光彩的手段確保他的論文與華萊士的論文一同遞交林奈學會,並阻止華萊士獲得學會的獨家認可。《達爾文的陰謀》一書作者羅伊.大衛斯甚至控訴達爾文剽竊了華萊士的觀點。當然,導致華萊士最終默默無聞的重要事實,可能是因為他認為:人類思想和身體特徵發展受神靈指引,而不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這一觀點讓達爾文、「科學」的憤青衛道士們感到不安。

達爾文的理論,是順應一股社會思潮的產物,是這個思潮向各個領域進展而源源不斷伸出觸角。

這股思潮的觸角,並沒有隨著它控制了整個科學領域而滿足。

要知道,不管是什麼所謂的客觀的存在和不存在,最終都要以影響到人類的思想為目標。換句話說,人所知道所發現的一切,都以對人的思想形成影響為標的。在人的腦袋裏,不可能存在那種所謂的抽象理性的純粹的客觀。如果有,那必是臆想罷了。於是,沿著這樣一個自戕的自愛,人類的欲望前進了。◇


達爾文窮其一生,仍無法解釋「寒武紀生物大爆炸」與「人類起源」兩大疑點。圖為達爾文故居展示的動物頭骨。(AFP)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147/7133.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