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然 图 ◎ 慕尼黑国立博物馆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十七世纪风行欧洲的中国热中,统治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王国的维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国情结尤深。
前往中国的传教士获得其鼎力资助,家族的王储还曾到中国旅行观光,得到清代皇室的款待,留下一段轶闻佳话。
七月底,德国慕尼黑国立博物馆刚结束一场有关中国的展览,《维特斯巴赫家族和中原帝国──中国和巴伐利亚四百年》(Die
Wittelsbacher und das Reich der Mitte. 400 Jahre China und
Bayern),勾画出十七、十八世纪风行欧洲大陆的中国热的全貌,展示了四百年来维特斯巴赫家族支持下的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
这个由维特斯巴赫家族建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博物馆,是第一次举办有关中国的展览,展品共三百多件,包括挂毯、瓷器、刺绣、钟表、家具等来自中国的工艺品和欧洲匠人制作的仿制品,其中有些展品是第一次展出。
维特斯巴赫家族是德国最古老的王族之一,因其发源地位于巴伐利亚的维特斯巴赫堡而得名。在历史上,维特斯巴赫家族不仅统治过德国境内的几个公国,其家族成员还曾经在希腊、荷兰、瑞典、匈牙利等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维特斯巴赫王朝。他们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希一世手中得到巴伐利亚公国领地以来,在巴伐利亚进行了长达八个世纪的统治。直到一九一八年德意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结束德意志的君主制,维特斯巴赫家族的王权也随之走入历史。
三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二十六日,德国慕尼黑的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文物展。
威廉姆斯五世举债收藏中国瓷
谈到维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国情结,不能不提到在十七世纪初统治当时属于公国的巴伐利亚的威廉姆斯五世。在盛行的中国热带动下,这个艺术迷大肆收购来自中国的瓷器珍品来充实自己的艺术收藏馆。出于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他委讬人将维特斯巴赫家族的族徽带到中国,请中国瓷器匠人以此为模本,烧制出带有维特斯巴赫族徽的瓷器。
由于交通运输不便,路途遥远,十七世纪时的中国工艺品价格十分高贵,由于收购太多,最后威廉姆斯五世债台高筑。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马克斯米利安一世继承了他的公国和大量负债,同时也继承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马克斯米利安一世致信明万历
在维特斯巴赫家族中,最早与中国取得联系的是马克斯米利安一世。马克斯米利安一世生活在十七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带回的关于中国的各种报告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认为,中国的文化精深、完美,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改变巴伐利亚公国的状况。他和公爵夫人伊丽莎白分别给万历皇帝和皇后写了信,信中表达了对中国的倾慕,及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贸易联系的愿望。这一对笃信天主教的公爵夫妇还在信中介绍天主教,与中国皇帝探讨信仰问题。
公爵夫妇的信和他们赠给中国皇家的礼物,天文学测量器具等,由耶稣会教士带到中国。这几封经过慎重斟酌,几经修改的信件的底稿现今仍珍藏在耶稣会巴伐利亚档案馆中。
可惜信寄出不久,在欧洲大陆便爆发了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三十年战争。笃信天主教的马克斯米利安一世和巴伐利亚公国被深深卷入其中,公国首府慕尼黑是当时德国反对宗教改革的中心,因而遭到改革教派瑞典大军的攻陷。万历皇帝有没有回信,至今仍是谜,在战火与动荡中,信件遗失的可能性很大,最终马克斯米利安一世没有收到万历皇帝的回信。
路珀瑞西特王子获赠慈禧书画
维特斯巴赫家族中,另一位主动与中国取得联系的是王储路珀瑞西特(Rupprecht)。两百年后,航海技术的发展令这位王储比他的祖先与中国的接触更进了一步,一九零三年,王储和他的妻子玛丽嘉博丽艾拉一起游历了中国和日本,并将游历见闻写成了一本书。
在中国,王储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中文名字,禄亲王,在中国的社交活动中,路珀瑞西特都使用这个写着禄亲王的名片。清代宫廷隆重款待这对来自远方的王储夫妇。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设宴款待王储夫妇,玛丽嘉博丽艾拉公主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而得到果品和食物作为补偿和慰问。几天后,慈禧太后又赏赐给她两幅自己亲笔绘制的书画。在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慈禧的书画功力不浅。古代文人、书香门第、贵族家庭的艺术修养可见一斑。
与民间用的红色礼品单不同,来自皇宫的礼品单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黄色。从礼品单中可以看到巴伐利亚王国的中文名称是巴宴,其实,这个音译比现今在通用的拜仁两更加贴切。
教士汤若望蒙康熙写祭文
西方学术流传到中国,教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天主教的主要分支之一,耶稣会非常注重成员的教育,培训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教士必须学习各种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
到达中国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往往以精湛的数学、天文、绘画等知识,和对中国经典的通晓,在知识份子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并得到明清宫廷的重用。
在众多传教士中,来自德国科隆贵族家庭的汤若望尤为引人注目。明朝崇祯年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并受命制造火炮,完成了测算日食和月食的《交食说》,被御封为钦天监监正,官居一品。后清兵入关,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获得颁行,称为《时宪历》。他深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的信任,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汤若望以其高洁的操守,得到明清两朝的尊重。
清朝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曾经在其七十大寿的贺辞中,称赞汤若望的人格,“所谓青天白日心事,光风霁月襟怀,先生之谓也”;并颂扬汤若望“氛侵灾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国家大事有关系安危者,必直言以诤之。”在汤若望的墓碑上康熙皇帝为其撰写的祭文中“鞠躬尽瘁,恤死报勤”等语句,也可以体现出中国这位明君对汤若望的高度的评价。
本次展览展出了一幅来自法国南部的巨型地毯,表现的就是,汤若望正在给中国皇帝讲解天文地理的场面。这副作品由没有到过中国的欧洲人制作,他们凭想像呈现中国宫廷景象,所以才出现了北京皇宫花园中长出热带棕榈树,侍者身穿阿拉伯国家侍者的装束等的错误。
画面中心身着红色朝服的是汤若望,他一手指向天空,一手按在地球仪上,位于他右下方身着粉色服装,坐在椅子上手中圆规支在地球仪上的白胡须老人是中国皇帝,正在倾听汤的讲解。按照服饰来看,这位应该是清朝皇帝,但是汤若望历经的两位清朝皇帝是英年早逝的顺治帝和在汤去世时,年仅十三岁的康熙,两位都不应该须发皆白,这大概是作者凭空想像出来的年高而有智慧的中国皇帝形象。
风行欧洲的中国热
当耶稣会教士将西方的天文测绘数学带给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随着教士的论着进入了欧洲,古老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令饱经教派纷争和战争的欧洲人羡慕不已,并竞相效仿。中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织品、刺绣等令欧洲人叹为观止,于是在欧洲大陆兴起了一股中国热。
当时中国工艺品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有能力收藏。一七零九年,德雷斯顿一个名叫伯特格尔的化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掌握了中国瓷土、烧制温度等技术上的诀窍,在欧洲首先烧制成功硬瓷。瓷器制作行后来从德雷斯顿迁到了麦森,那里成为德国的瓷器名都。
中国热当时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实用艺术领域,为了适应这个需求,相应的中国图样范本也开始流行。在巴伐利亚公国的奥格斯堡出版印刷的一份中国图样范本中,图解了各种职业的中国人的形象。由于作者没有亲自去过中国,图片距离真实情况有不小的距离。一开始的“教课书”就走了样,欧洲制作的反映中国内容的艺术品中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
巴伐利亚公国出版的中国图样范本中的算命先生的形象。 |
|
巴伐利亚公国出版的中国图样范本中中国农妇的形象。 |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减退时,维特斯巴赫家族对中国的兴趣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继续收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维特斯巴赫家族还对与中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产生浓厚兴趣,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因此成为世界上有关中国问题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徜徉于精美的中西艺术品中,令参观者体会到中国热时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盛况,并重温维特斯巴赫家族持续了四百多年的中国情结。国立博物馆馆长艾克曼博士说:“十七世纪的人们展示给今天的我们,文化和学术交流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而且通过这种交流在巴伐利亚和中国之间建立了一种友好关系,双方都能接纳对方,而且因为接纳对方而能够互相学习,这种交流和友好关系应该在将来继续进行下去。”◇
1.威廉姆斯五世的收藏,带有维特斯巴赫族徽的中国瓷器。
2.麦森瓷器,图样是在风行欧洲的中国热中经常体现的中国风情。
3.一九零三年,Rupprecht王子与妻子一起游历中国,社交时使用的中文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