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尔摩沙(美丽之岛)”美称的台湾,在莫拉克台风的洗礼下,顿成人间炼狱。但见救援行动一波接一波,而物资、捐款也源源而来,充分展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可贵情操。

递减定律使爱心削弱

灾后救苦救难和重建当然最为急迫,但在发挥爱心之余也应该冷静的检讨,为何近期全球的天灾人祸此起彼落?而且似乎愈来愈大。总不能每次都等灾难发生再发挥“短暂”爱心去救苦救难,事后又船过水无痕,没多久又来一次。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天灾的启示──过俭朴、恬淡生活

(Getty Images)

文 ◎ 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有“福尔摩沙(美丽之岛)”美称的台湾,在莫拉克台风的洗礼下,顿成人间炼狱。但见救援行动一波接一波,而物资、捐款也源源而来,充分展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可贵情操。

递减定律使爱心削弱

灾后救苦救难和重建当然最为急迫,但在发挥爱心之余也应该冷静的检讨,为何近期全球的天灾人祸此起彼落?而且似乎愈来愈大。总不能每次都等灾难发生再发挥“短暂”爱心去救苦救难,事后又船过水无痕,没多久又来一次。这样子的循环不已,不但会因疲于奔命而逐渐呈现力不从心,而且递减定律也将使爱心削弱,救援资源也会愈来愈短绌。

更重要的是,或许让人类养成“反正都会有救援乃疏于防范且不思检讨改过”的习性,而且爱心和救援也可能变成政客们和趁火打劫者作秀和揩油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痛定思痛,跳离浮面思考,往深层的根本内涵去寻根,而后才可能刨根。

首先,世人都应已有所体认,说是天灾,其实是人祸。以这次台湾水灾来说,表面祸源是台风、暴雨,但为何暴雨会出现?虽然现代自然科学对这些所谓的“自然现象”多所研究,也有各门学问作专门探讨。遗憾的是,似乎愈探讨,“自然”愈显得神秘,毕竟已经被称为“自然”,就是“自自然然”,亦即“先天就是如此”。虽然每年的诺贝尔奖都在肯定科学家的突破,但也只是一点一滴的突破,浩瀚的宇宙似乎愈钻研愈神秘迷离。由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最后都走入宗教,在宗教中寻求寄讬和最后归宿,其实已然告诉世人,“人是多么渺小”,“敬天敬神是必要的”,“无神论”根本就是邪门歪说,古人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才是明训。

其次,大自然为何反扑?是不是人类将和谐关系破坏了?现代人不是一直宣扬永续发展吗?而“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不是鲜活点出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体的生生不息,不就是永续发展的真义吗?人与各类生物,以及大自然所涵括的无数“无形”生命在内的生物,彼此不是应该共存共荣吗?不是应该发展出足以共存共容的适当“生存法则”吗?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是对的吗?还是“自我设限、自我节制、知所局限”才是对的呢?古人“仁民爱物”不是顶有道理的吗?为何人间如今充塞着自私自利的“贪心鬼”呢?

人类力量只能到某种程度

每年岁末年初全球各地传出的都是“经济成长率多高”的声音,而且是政府带头来“强力追求”,是否因此而导致“滥用”大自然,成为大自然反扑的最重要原因呢?另类经济学者修马克(E. F. Schumacher)早在一九七三年问世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本书中,就大声疾呼“经济发展只能‘到某种程度’;生命只能复杂‘到某种程度’;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只能‘到某种程度’;使用无法再利用的资源只能‘到某种程度’;人对细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种程度’;以‘科学方法’代替一般常识只能‘到某种程度’。”因而提倡“小即是美”、“少即是多”的观念,此与当代经济学开宗明义的“极大化”完全相反,也与当前被认同的“追求私利人性”迥异。那么,这种观念可能被已经是短视近利的“现代人”接受、进而身体力行吗?当然可能!只要人人向爱因斯坦学习就可以了。

美百货钜子成立的研究所

话说一九三零年时,美国百货业钜子Louis Bamberger和其妹Mrs. Felix Fuld出资请教育家Abraham Flexner帮忙建立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所。Flexner觉得美国一般的研究所已有许多,乃建议创办一所新型的高级研究机构,聘请世界一流的学者作研究,而且要让这些学者们有百分百的独立与自由,没有任何教学、行政等任务,要作什么研究也是研究者自行决定,研究所只负责提供足够的经费。这所研究机构就是后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

有人向Flexner建议聘请一九二一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Flexner抱着姑且一试心理亲赴加州理工学院,当面向在该处讲学的爱因斯坦说明该研究所的种种,爱因斯坦很感兴趣而于一九三三年接受邀请。Flexner赶忙请教爱因斯坦有何要求,爱因斯坦共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必须接受他的助手迈耶尔且给予正式职位;二是爱因斯坦个人的年薪只要三千美元,而且“若在普林斯顿一年生活不需三千美元,薪水还可以再低”。对于这两个要求,Flexner颇感为难,因为第一个要求完全没问题可以照办,但第二个要求却完全违背常理,一般人往往是“多多益善”,能得到的报酬是愈多愈好,怎会有反其道而行的呢?

顶尖科学家的纯真、恬淡

Flexner的苦恼,不只是觉得如此低薪实在是亏待爱因斯坦,而且对其他职员又该如何比照呢?于是Flexner一次又一次要求爱因斯坦提高薪水,到最后还几乎是恳求,才好不容易说服爱因斯坦接受一万六千美元的年薪。三千和一万六千美元,相差五倍多,可见爱因斯坦要求三千美元以下的年薪有多么低,而这应就是爱因斯坦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觉得这些数目的金钱已能好好过日子了,这也可看出爱因斯坦的生活是何等俭朴、简单,更是典型的“少就是多、小就是美”奉行者。

要跟上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应该非常之难,但学习爱因斯坦“生活过得去就好”的“清心寡欲”应该不是难事吧?面对天灾人祸愈演愈烈的世人,不是正需要过这种俭朴、克制自己的恬淡生活方式吗?◇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38/6864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