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王海波这位潇洒率性的戏曲家,整个过程就像聆听她的广播节目一样精彩,每每要为她不可思议的快人快语而绝倒!她不但是两岸喜爱的京剧演员、美国华人界热门的广播主持人,也是精通资讯的企划家、爱好戏曲百艺的欣赏家……

剧中的花脸又称“净”,主要扮演性格突出、不同凡俗的男性脚色,如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义薄云天的红脸关公、老奸巨滑的白脸曹操等等。这样的角色男生扮演已属不易,倘若换成女子上场,要能演得好而又获得满堂彩,更是难之又难。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快人快语 遨游戏曲百艺──两岸唯一女花脸王海波专访



文 ◎ 陈柏年 图 ◎ 王海波提供

  访问王海波这位潇洒率性的戏曲家,整个过程就像聆听她的广播节目一样精彩,每每要为她不可思议的快人快语而绝倒!她不但是两岸喜爱的京剧演员、美国华人界热门的广播主持人,也是精通资讯的企划家、爱好戏曲百艺的欣赏家……

剧中的花脸又称“净”,主要扮演性格突出、不同凡俗的男性脚色,如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义薄云天的红脸关公、老奸巨滑的白脸曹操等等。这样的角色男生扮演已属不易,倘若换成女子上场,要能演得好而又获得满堂彩,更是难之又难。而王海波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是这样以花脸角色异军突起,独擅胜场,赢得海内外观众一致的喜爱。


王海波粉墨勾脸,顷刻化身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

  

台湾戏曲唯一女花脸

谈到以京剧花脸走红两岸,撇去众多评论家对她反串时唱功壮阔宏亮、声情俱佳的同声赞美,王海波却这么说:

“因为当时的男孩子正好是青春期嘛,面临倒嗓,那我呢,因为一天到晚就混,不练功;所以我长了个大个儿。男孩子又面临要去服兵役,舞台上缺花脸,就说王海波个大、嗓门大,叫她演好了。”就这样,讲义气、不知轻重的王海波,戏服台下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台上的老生却演得声震四方,就这样一炮而红。她数家珍似的说着历史背景:

“有京剧以来,梅兰芳那个年代的封建制度,全部都是男人唱女人,等到一九二九年,有女子剧班开始,才有女花脸的出现,可是因为一九六六年发动文革之后,所有男扮女、女扮男都被禁演了,还在台上的被牛鬼蛇神,全被黑五类、被红卫兵打死了,都游街了嘛,他说你这个是就等于是变态啦,所以一直到文革之后,大陆没有女唱男、男唱女。”

尔后台湾反串花脸的名角,也可说绝无仅有。就在这样的时代里,王海波的表演一枝独秀,成为镁光灯聚集的焦点:

“因为突然有个女花脸,那个时候就是台湾三十年来没有女花脸,到现在四十年来没有女花脸、五十年来没有女花脸,只有我一个。当时大家就习惯报导我是海峡两岸的‘唯一’女花脸,可是写着写着离谱了喔,变成说是海峡两岸‘第一’女花脸,那我跟他们讲说,你们不要讲第一,因为这个今天小明赛跑,并没有第二个人参加,所以呢;‘妈妈我今天得第一名’。我说我的第一,是因为没有第二个,不是我唱得好。可是我自己本身是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对来宾都要吹嘘一点,我说你可以当作我是第一,也是倒数第一,反正就我一个。”

拥有“台湾第一女花脸”名衔的王海波,讲起自己崛起过程是那样流利如洒豆般的清脆铿锵,又有着一种当仁不让的率性可爱。听她说话就像观看一位画家高手倾刻间挥洒一盘五颜六色的画作,看的人都还来不及品味反应,画家已经掷笔起身,不知去向了。


二零零九年四月王海波在中正纪念堂洪钧培文教基金会讲座演讲。(摄影/郑宝琳)

另类京剧演员 率性自由教人羡

王海波祖籍河南,父亲王九尊热爱京剧,曾任海光剧校校长,促使小海波走上京剧这条路。然而活泼调皮的她一向不是中规中矩的学生:校内要求化妆箱把手要立直,她的偏偏是倒的;棉被一定要摺成豆腐块般严整,她的却是凌乱一片。像她这样不按牌理出牌,在传统京剧名角中自然是少之又少。问起自小学习京剧的历程,她坦然的说:

“痛苦啊,我是劣等生啊。在校九年我跑了五年的龙套,人家魏海敏是一进剧校就唱主角。所以学校也放弃我,我也放弃我自己,根本没有打算要干这一行。”

岂知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就因为代人上场,又少有花脸反串的艺人,就此红遍两岸多年。她笑言同为知名艺人的先生田文仲这么说她:

“他说:‘我真的发现妳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不光只是我在唱戏上喔!我在各方面运气都很好。他说:‘像妳这种的演员,居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第二个女花脸,只要出现第二个女花脸,妳一定被比下来。’”

王海波还是台湾第一位获得梅花奖的艺人。在大陆,梅花奖是文化项的最高奖项,被艺人视为梦寐以求的殊荣,听她说起获奖过程亦是教人啼笑皆非:“我跨海到山东去演出,那一年山东团要演出的那个旦角薛亚萍,她要参赛梅花奖,所以那一天有几位评审来团里,当时我就觉得气氛不对,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结果一公布,一个团得到两个梅花奖,一个是薛亚萍,另一个就是我。”

王海波轻描淡写的说:“我没有去参赛、没有去报名,也没有去干嘛,只是评审来看了,然后就给了我一个奖。那时候两岸刚刚开放,人家说我拿那个奖,根本就是政治!”她略显得意俏皮的接着说:“这叫买一送一,人家参赛我就拿一个奖。”您看,她的话是不是听了教人又好气,又好笑?

遨游戏曲百艺 融入现代生活

王海波说:“我的个性啊我常常讲,因为我叫王海波,所以我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不符合我的这样漂流过海。”两岸开放以后,王海波到大陆演了六、七十场戏,觉得演够了才停。之后又因为女儿在美国念书而赴美国定居,担任当地知名电台主持人。

由于个性灵动活跃,观赏角度广泛又生活化,幽默中有着锐利的观点,听王海波主持节目,对传统文艺欣赏的角度剖析不但有趣,且时有新见:“有一次,好像是一个英国人杀了人,说他因为有梦游的习惯,我就马上想到曹操与杨修的故事,曹操就说他有夜梦杀人的习惯。我觉得这个英国人一定看过曹操与杨修,我就讲了这个故事。”

“像我看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把电影跟京剧结合,比如说前一阵看布莱德彼特演的电影《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历史上大家都在论包拯的出生,班杰明的故事跟老包的出生是一样的:老包出生就被妈妈给丢掉了,班杰明出生被爸爸给丢掉了。老包被妈妈丢掉了之后呢,丢在马棚里面,额上被踹了一个马蹄,留了半月型;班杰明被丢到楼梯口,被一个老黑踩了一脚。老黑吓了一跳说,是我把他踩成这样子的吗?”

新颖独特的观点与畅所欲言的痛快,使王海波在主持界中另辟蹊径,独树一格。“生活跟京剧是可以结合的。像比较年轻、从大陆来的听众,我跟他们互动的时候,他们会说:‘在美国开了餐馆,生活很无聊,可是你的节目时间一到,听妳的节目工作,好开心唷。’我就会很高兴。”

主持风靡全场 资讯能力有一套

由于王海波跨足京剧与主持广播界的资历丰富,也成为海外推广京剧的重量级主持人。海外京剧演出常常只能挑出一本戏中的几场来演,在演员换衣服或休息当中,就非要主持人不可。而妙语如珠的王海波就是首选,她结合时事与生活的说戏不但引人入胜,把整出表演变得有说有唱、有唱有说,绝无冷场。

可能很少人知道,王海波的资讯能力很强,这也是传统京剧演员罕见的特色:“我可能跟京剧演员比较不一样在这里,我的电脑一级棒的唷,像那天我们在演讲的时候,所有的那个slide show全是我自己做的,文字我自己打的,我需要任何的资料、照片,我全自己找来,scan出来。”

“我曾用电脑做了一个京剧的连唱,因为你苏三是苏三、包公是包公、曹操是曹操;我把这些东西的旋律弄成一首排在一起,用流水连唱,我们那一次END的时候,是九个人在上面,一人一段、一人一段,达到整场最高潮。他们说:‘唉呀,妳的脑子好新!’我说因为我希望我的东西是综艺的,可以捉得住观众。”

她笑说有一次对朋友花大钱购买珠宝感到浪费,却乍然醒悟到她花了不少的钱在购买电脑与音响相关器材上:“从台湾有电脑开始,我就开始买,我觉得我是一个资讯人。……真的不像京剧人!”

自掏腰包 引领学生主动看戏

曾经有人问王海波,“京剧为什么现在很式微?”不服气的她就做了一个两岸三地的所有演出的讯息调查,发现如果把两岸三地的京剧算起来,加起来一个月超过三十场,才发现其实京剧天天都有戏。京剧的生命仍旧是丰厚有力。

虽然感到自己与传统京剧人相隔十万八千里,但是王海波对于京剧仍然存有着莫大的崇敬。每当她演讲的时候都会对听众说:“记住今天还站在舞台上的,你们要为他们喝采,因为还有他们让京剧在传承。”她曾在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了一年的课,教学上也与其他老师大相迳庭: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不是一个很好的学生,所以我不想说我做了老师就板起脸来,所以第一学年的时候我没有叫他们写报告、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而且分数都八十五到九十五分。可是当第二学年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天天来上课,我就发现其实我这样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本来不喜欢戏的人,因为这个老师他会喜欢戏。”

善于为学生着想的王海波,为了增加学生观摩戏曲的机会,自己坐计程车到国家剧院去买了三十张票请学生看,还在学期中自掏腰包请京剧出身的朱陆豪、杨怀民等名人来课堂演讲。这期间学生受益自然很大,但是她赚的钱都还不够给学生的:“后来我就跟我那个老教授讲,我不适合做老师,而且我是好意给你很高的分数,可是有可能把学生惯坏了。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学生后来都主动去看戏了。”

随兴的王海波如今游走两岸三地,尽情欣赏文艺表演,活泼如赤子之心的幽默、拥有资讯与主持能力,也使她广受欢迎。谈到对于未来的计画时,能唱、善说、能写的王海波,提到自己在面临生涯转折时,与一位尼师聊天的启发:“我对她说:‘其实我一直想改行,可是我一直不太信任我能改行。’她就跟我讲:‘你知道吗,像你们这种唱戏的人,是最有本事的,因为你在舞台上演的是各种不同性格跟职业的人,所以你早就已经都参与了。’”这位出家法师的话使她信心大增,在遇到的不同机缘中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36/6790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