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徐霞客正驚訝廣州的繁榮富庶時,卻看到南海神廟前的一封預言信,似乎記載著大難將至。一股恐懼與不安,瀰漫在廣州的各個角落……

霞客接著來到出海碼頭想要參觀南海神廟,他遠遠地就聽到南海神廟前議論聲甚囂塵上,好像發生了什麼大事。他好奇地向旁人打聽情況,人們告訴他,剛才在神像的膝蓋上發現一封信,信裏預言著一場大災難即將降臨,要眾人及早避難。這簡單的訊息引發徐霞客想一窺信中究竟的好奇心,他擠進廟裏,見大殿外張貼了一張墨水未乾的大報,記載著發現那封信的經過,以及信中預言的內容:「水青仄起日月隱,只在桂花三度開;暫睹天顏未可喜,哀鴻遍地穗城衰。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城市的瞬間──神的昭示



文 ◎ 蔡大雅 圖 ◎ 蕭素惠

  當徐霞客正驚訝廣州的繁榮富庶時,卻看到南海神廟前的一封預言信,似乎記載著大難將至。一股恐懼與不安,瀰漫在廣州的各個角落……

霞客接著來到出海碼頭想要參觀南海神廟,他遠遠地就聽到南海神廟前議論聲甚囂塵上,好像發生了什麼大事。他好奇地向旁人打聽情況,人們告訴他,剛才在神像的膝蓋上發現一封信,信裏預言著一場大災難即將降臨,要眾人及早避難。這簡單的訊息引發徐霞客想一窺信中究竟的好奇心,他擠進廟裏,見大殿外張貼了一張墨水未乾的大報,記載著發現那封信的經過,以及信中預言的內容:「水青仄起日月隱,只在桂花三度開;暫睹天顏未可喜,哀鴻遍地穗城衰。」

由於信是忽然出現在神像的腿上,且神像一向高高立於神壇之上,除了廟方每日打掃外,無人敢輕易靠近,而今晨灑掃時並未發現任何異樣,因此人們相信,這封神祕出現的信件是神給人的昭示。一聽是神像顯靈,消息馬上傳開來,廟裏馬上湧入大批百姓。徐霞客本想參訪南海神廟,但見廟裏湧入的人越來越多,知道此時顯然不是參觀的好時機,便退出廟外,在碼頭信步閒走。

他一邊閒走,一邊揣測預言的內容。不久後,又聽說在五仙觀也同樣發現一封相同內容的信。消息很快就傳遍全城,人們議論紛紛,因為預言的字句淺白易懂,似乎想讓所有人明白大難將至,但這場災難到底何時降臨,卻只有隱晦的暗示,如此在警示人們的同時,也造成人心中的莫名壓力。恐懼與不安,隨著預言的流傳,開始瀰漫在廣州的各個角落。

也不知是自己的心理作用,還是感受到多數人的惶然,徐霞客覺得日頭變得晦澀無光,充潮濕氣與腥羶味的空氣令人窒息,他忽然無法繼續在廣州城內待下去,幾乎是狼狽的逃離這命定遭受不幸的繁榮大城。

徐霞客回到小船停泊的地方,發現邵卜已經在那裏等候了。他見徐霞客倉皇而來,便即解開纜繩,駕著船循原路回去。一路上徐霞客不發一語,邵卜也不開口詢問。小船又駛進了被霧籠罩的河段,雖然空氣中同樣充滿濕氣,但先前那種令人窒息的壓力已經消失了,徐霞客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才覺得恢復過來平常的自己,他頓時感到無比疲累,倚著船板就睡著了。

重返邵家莊

徐霞客在一陣輕晃中醒來,邵卜停好船後才來叫醒他,原來他們已回到邵家莊附近了。他迷迷糊糊地跟著邵卜走回去,回到邵家莊時,又已經是掌燈時分了。邵卜依舊先進去稟報,然後出來傳達主人的意思——邵拓知道徐霞客今日頗為勞頓,決定不出來與他見面寒暄,並安排他在自己的房間裏進食晚餐,好讓他可以充分休息。徐霞客感激主人的體貼與善意,隨著僕人回到客房,見晚餐已經陸續擺上桌了,無非是青菜豆腐之類的家常菜,雖簡單卻可口,徐霞客狼吞虎嚥地一掃而空。待僕人收走碗盤後,他又取出紙筆,繼續每天必做的功課。

他詳細的記載今天的經歷,尤其是有關預言的一切,以及他觀察廣州及其居民所得的印象。他越回想、越覺得有許多事情發生的實在不尋常,例如小船如何在短短時間內從福建來到廣州?邵卜從未到過廣州,如何知道往廣州的水徑?又他奉命到五仙觀與南海神廟去送信,為何這二處也恰巧在同時發現兩封內容相同的信?為何城裏發生如此轟動大事,邵卜卻好像早就知道一樣地淡然以待?

諸多疑惑縈繞在徐霞客的腦袋中,使他雖然睏極卻無法入眠。他翻來覆去的思考,直到逐漸昏沉,仍舊百思不得其解。他迷迷糊糊地睡去,睡夢中,徐霞客彷彿看見辮子兵在一個漢人將軍的幫助下越過長城,又在另一個漢人將軍的幫助下,攻陷了一座大城,然後他看見屍堆成山、血流成河,一幅人間地獄的慘狀,清楚地展現在他的面前。

徐霞客被這恐怖的景象嚇醒,再也無法入睡。他披衣起身,到院子裏散心透氣。夜晚的空氣料峭清涼,四處寂靜,只有遠處的蛙叫蟲鳴此起彼落地應合著。他忽然有股奇妙的感覺,讓他想起極其遙遠的記憶,彷彿童年時在家裏,依靠在父母身邊的那種安心、安全的感覺。他長年在外雲遊,早已是個浪跡天涯的不歸客,對他而言,「家」一直是個極為飄渺模糊的概念,他在外遊歷數十年,甚少想過要回家,更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結束無止盡的旅行,回家去過安居的生活。(待續)◇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134/6729.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