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大菁如同野花杂草一样,每年十二月在阳明山的森林里兀自开花。清朝先民的蓝染技术失传近百年,植物学家李瑞忠、陈玲香夫妇终于让大菁蓝染重新问世。


蓝染家陈玲香。

染这种传统的染布方式,对于一些追求天然、环保、健康风潮的人来说,除了自己喜欢之外,也非常乐于推广。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艺术文化 正体版       列印机版

【百工巡礼】失传百年青出于蓝--大菁蓝染

古早的蓝染衣衫与蓝染布包。

文、摄影 ◎ 黄嫣华、黄翠燕

  百年来,大菁如同野花杂草一样,每年十二月在阳明山的森林里兀自开花。清朝先民的蓝染技术失传近百年,植物学家李瑞忠、陈玲香夫妇终于让大菁蓝染重新问世。


蓝染家陈玲香。

染这种传统的染布方式,对于一些追求天然、环保、健康风潮的人来说,除了自己喜欢之外,也非常乐于推广。

《诗经.小雅》有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说明了从植物中萃取蓝色染液来漂染衣物的技艺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使用天然染料,从各个朝代丰富多样的服饰,可以看到天然染料被广泛地应用。在古代的中国,甚至还有管理染色的官职,在周代叫作“染人”,又称“染草之官”。

然而,大约一百多年前,由于化学合成染料的出现,快速地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导致传统的染色工艺几乎沉没消失,甚至少为现代人所知。直到合成染料低成本、大量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已危及人类生存空间,人才开始反思。

渐渐地,人们不约而同的开始去寻找天然、干净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生活。一股崇尚纯净、返璞归真的风潮慢慢的铺陈开来。蓝染这项华夏民族的祖先广泛应用的技艺,以台湾而言,在失传近百年后,也因缘际会的开始振兴起来。

失传近百年,蓝染技术重现

蓝染作家陈玲香娓娓道出蓝染重现的缘由,“一九九九那一年,我们在阳明山国家公园办了一个活动,把它发表出来,因为它是一个蛮特别的事情,很多台湾染织界的人都来参加,也就是说,蓝染在失去将近一百年之后,又回到这个世界来。”

阳明山的蓝染得以重新问世,归功于陈玲香的先生李瑞忠教授,他是任教于大学的植物学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和“大菁”结下不解之缘。

李瑞忠教授说:“以前在阳明山国家公园服务的时候,对阳明山的植物很感兴趣,我们发现森林里有很多大菁这种植物。大菁长在这条溪流的旁边,可是另外一条溪流,却没有分布。我们觉得很奇怪,如果植物是很均匀的分布,应该是每条溪流都有。”


阳明山的大菁。

经过不断的查找文献后,李瑞忠发现,原来清朝时期,先民曾在阳明山大量种植大菁,及制造蓝染染料。不过,当时在台湾使用的蓝染,只将布匹染成一种颜色,叫“平染”,它所制成的衣服被称为“客家蓝衫”,它是平民百姓的家常便服。虽然早已停产,但性喜潮湿、生命力强的“大菁”到现在依然找得到。

日后,专门来浸泡蓝液用的一个天然工场又被发现了,是先民们在森林里挖的一个坑,用石头把它罍起来,称为“菁礐”。蓝染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李瑞忠心想:“既然这种植物可以制作蓝色的染料,那我们就来试做看看吧!”于是李教授夫妻俩开始研究蓝染的制作,揭开蓝染工艺的神秘面纱。


菁礐池的复原模型。

百年来,大菁如同野花杂草一样,每年十二月在森林里兀自开花。经过多年的努力,热爱植物的李瑞忠,终于还“大菁”一个经济作物的身分地位。

从大菁植物的发现,到蓝染成果的展出,堆砌了陈玲香和李瑞忠夫妻俩无数的热情和心血。他们采集大菁来试做,经历了多次失败,才知道最好的采收时机、最好的浸泡时间,以及怎样加石灰,然后得出最好的染料。

从大菁中萃取蓝泥

■ 第一天作业──浸泡大菁

1. 割取大菁;春天是大菁的叶子长得最好的时候,这是一年的第一次采收,第二次是在夏天。

2. 去除粗的或者枯叶、杂草等之后,秤好重量。

3. 投入桶中浸泡,水刚好盖过叶子,不让叶子暴露在空气中。当日采收,当日浸泡,才能确保品质。

4. 在最上面压上石头,叶子才不会浮出水面。

李教授告诉我们说:“什么时候浸泡效果最好呢?就是浸泡叶子的液体的表面,已经有紫色的油光产生,表面有金属光泽,并且有一些气泡产生,这时候就是最佳时机了。”

■ 第三天作业──萃取蓝泥

搬开石头,捞出浸泡完成的枝叶,加入适量石灰之后,用力搅拌。然后慢慢舀,泡泡就会变得很容易破,等作用越来越均匀,有一些已经开始沉淀。接下来,再把搅拌好的蓝液,舀到另一个已经铺上布的桶子上,滤除多余的水份后,剩下的就是蓝泥。

至于要如何将蓝染原料实际运用在布料的染制呢?是要完全遵照祖先的,还是要重新再定位它呢?蓝染作家陈玲香选择重新定位,于是开始去尝试很多创作的方式。二零零二年在文化中心第一次展出后,得到很多的鼓励与正面的回响,陈老师从此踏遍万里路,不断地去探究寻觅蓝染的各种技巧。

原先任教外文系的陈玲香,在探索蓝染之旅中,通读了世界的织品史,在阳明山的蓝染馆中,陈列了来自奈及利亚、泰国、日本及中国大陆的蓝染作品。世界的织品史从西元前七千年由阿拉伯世界开始,绕行到全球。“织品创作的这些图样,其实都是代表一个民族的一些符号,所以它非常的有趣。”


阳明山的蓝染馆模拟古法再现萃取蓝泥技法。小图为萃取好的蓝泥。

各地蓝染植物不同,分子结构却一致

陈玲香表示,“蓝染上面的分子细胞都是活的,它们喜欢干净,如果脏了,颜色就会不见了。”因为生长地区的关系,每个不同国家使用的蓝染植物都不一样,但是奇妙的是,在蓝染的布品上,化验出来的分子结构却都一样,分不出来到底是哪一种植物染出来的。陈老师就前往日本、东南亚这些比较有使用这样染料的地方参访、研究。

陈老师说:“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它是一种全世界性的东西,你拿这个东西去跟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做沟通、来做交流的时候,变得非常的容易,你会觉得,是在参与整个世界的文化,我们在尽一份保存世界文化的心力。所以,这种感觉会使你产生一种大的使命感。”

日本的蓝染作家们保存了代代相传的蓝染技艺,他们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细腻、精致、准确,在在令人赞叹。日本蓝染名家的作品,启发陈玲香努力思索,希望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

在蓝染推向市场以后,喜欢绘画的陈玲香,开始去研究蓝染的应用方法,同时也很认真的走访了许多还保有蓝染技艺的国家。随着时间跟经验的累积,陈玲香对于蓝染的喜爱一天天的加深,后来,她干脆辞去了教职,全心投入蓝染的创作。


蓝染制品。

为世界尽一份力量

不停的尝试各种蓝染的技法,累积多年的经验之后,陈玲香出版了一本《绞──蓝染技法探索》的书,详细的陈列五大类六十种技法。

“绞”是蓝染的技法之一,以摺叠、挤压等方式,将布塑造成立体的形状,再以绑绳或线结固定之后,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植物染的染色过程必须经过高温煮染,而蓝染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只要用一般的冷水,就可以进行漂染。当每浸泡一次之后,要将布拿起来摊开,让空气进到布里面,和空气充分结合氧化之后,就变成蓝色了。

陈老师说:“蓝染的领域非常的宽阔,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做,因为投入的人愈多,创作的环境愈纯熟。希望大家也要培养世界观,我们是世界的一部份,我们也在为这个世界尽一份力量。”

在蓝染的展出结束后,李瑞忠夫妇去印度参加世界织品大会,认识来自全世界从事植物染创作的人,以及投入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历史学家与文化学家。看到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个领域,更激励了他们无比的热忱,将这些自然、环保的染布方式推介出来,让那些像大海一样蓝的色彩,优雅的重现于现代的生活之中。◇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芦沟桥狮子的凝望(第129期) ---2009/07/09刊
  • 见证乱世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29期) ---2009/07/09刊
  • 南京大屠杀幕后真相(第129期) ---2009/07/09刊
  • 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迷雾(第129期) ---2009/07/09刊
  • 相关文章
  • 【百工巡礼】杯觥间的光华 冰雕(第125期) ---2009/06/11刊
  • 三个德国人爱上中国武术(第129期) ---2009/07/09刊
  • 第三届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 塑百样人物 展万种风情(第128期) ---2009/07/02刊
  • 识正绝不书简 台湾就爱正体字(第127期) ---2009/06/25刊
  • 郭麒麟 从小贩到窗帘大王(第126期) ---2009/06/18刊
  • 【轮回纪实】苏东坡的生命轮回(第126期) ---2009/06/18刊
  • 失落的瑰宝 日本天皇女儿的佛门之路(第124期) ---2009/06/04刊
  • 全球经济衰退 东南亚前景不乐观(第108期) ---2009/02/12刊
  • 北美政要恭贺神韵二零零九全球巡演(第104期) ---2009/01/08刊
  • 环保老兵 成就生质能源尖兵(第70期) ---2008/05/15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