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攝影 ◎ 任子慧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一個特殊的展覽揭開了古時日本皇家女的特殊命運。令人驚訝的是,在悠久的皇室歷史中,承載著皇家與佛家的一段悠遠流長的緣份。
「被遺忘的歷史瑰寶」近期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展出。這個展覽呈現給現代人一段被歷史埋沒而僅存的十三所「尼姑庵」,這些寺院初代及承傳的住持多是皇女或與皇族有關的女性。
這些文化瑰寶向人們揭開了古代公主皇女命運的神祕面紗,讓人一探古代皇女的生活方式,並重新認識日本皇族與佛門的不解之緣。
中世紀到江戶時代期間,當皇女幼小的時候,身為父王的天皇就已經為女兒安排了神聖的修行之路。差不多到學齡前時期,這些小公主將如出嫁帶嫁妝般、喜氣洋洋的踏入佛門。由於年齡尚小,一併帶入寺院的「嫁妝」樣樣俱全,帶有皇家獨有的貴氣,寺院宛如一個小宮廷,同時也倍增寺院的神祕色彩。
起源於七世紀的尼門跡寺院,一八六七年明治維新時期被當時的政府發令將佛教與神道強行分離開,將神道國教化,日本變成了一個信仰神道的國家。當時強制廢除佛教,並發出皇女出家的禁制令,在沒有皇家的庇護及財政資助下,尼門寺難以維繫。如今在極力修復下,尼門寺僅剩下十三所,主要集中在京都及奈良,而僅存的珍貴物品有一百八十件。
在戰火中,不論環境如何艱難,這些皇女住持們都完好地維護了宮廷中原有的美術、文學以及高尚的傳統文化,然而如此珍貴的歷史文化,卻已經被人遺忘,而發掘此文化瑰寶的卻是一個美國人。
重現皇女精神世界
「被遺忘的歷史瑰寶」不僅吸引眾多民眾,天皇家族也分別前往觀賞。明仁天皇流露出很懷念的神情,告訴周圍人這些玩具是怎樣玩的,曾經遊玩了哪些地方等。當平民出身的皇后美智子瀏覽一些玩具的說明時,天皇則向她解說他很熟悉的玩法。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日本中世紀歷史的準教授橫溝女士說:「展品勾起天皇小時候的記憶。」
另一位民間出身嫁入皇室的太子妃紀子問了一些問題,也讓夫婿二皇子文仁親王和其他皇室成員,掀起童年遊玩故事的回憶。橫溝女士說,看到這一幕令人感覺,皇室成員猶如回到他們自己所熟悉的特殊生活圈子。
不過,所有這些珍品與現代皇家已經沒有關係了,都是寺院各自承傳下來的。
長久以來,皇女信仰及精神世界鮮為日本人所知,是一個世人所遺忘的角落,這是首次將寺院這方面的物品展現給世人。橫溝說:「這次展覽並非純粹是皇族的物品展,更重要的是其承傳下來的信仰部份,而且是尼僧們的心願。這些貴族皇家的尼僧們,希望藉此將他們的信仰及精神世界展現給世人。」
↑裝飾著一對金色長尾鳥的鏡子。
↗↗ 靈鑑寺的展品得度臺,類似化妝整髮時的小型化妝臺。黑漆加上金色的菊花,呈現出皇家的貴氣。
↗典雅多采的彩繪飾物。(攝影/金井杜道) |
皇女豐富的尼僧人生
皇女的尼僧人生是從小就決定的,皇女出家對於整個皇族來說,是個莫大殊勝的事情,所以整個過程也是喜慶非常。橫溝教授意味深長地說:「現在俗世的人們是很難想像的。」人們會認為,公主從小進入寺院、踏上修行之路,生活會很乏味,很艱苦,其實不然。
「公主除了閱讀佛法經書之外,同時還會學習書道、茶道等上流社會女性的修養,誦經、書道,詩歌、日本和歌等多方面的知識。可謂琴棋書畫樣樣通。」從展出的珍品中不難發現,成長過程中,公主從畫花鳥開始,到自畫像以及繪畫佛像,從玩具式的繪畫紙牌的學習,到漢字書法的訓練,以及抄寫經文等的過程,都能自然的令觀展者在腦海中浮現出她們當時生活及修行的情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皇女出生後直至學齡前為止,都在皇宮中生活,進入佛門寺院的年齡並沒有一定限制,例如有皇女在出生後兩個月即被決定將進入曇華寺,到八歲那年正式入寺。
在臨近入寺前,皇女會前往天皇、皇后、皇太子各自的御所進行道別儀式,同時接受盛大的款待。據史料記載,皇女進入寺院會舉行猶如結婚嫁娶般盛大儀式,皇女坐上皇家轎子,前呼後擁的大批侍從跟隨,喜氣洋洋、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進入寺廟。學齡前左右的皇女會有奶媽及侍女等隨行入寺。在正式削髮為尼開始修行前,皇女得經過各方面的學習,以及喝食及得度等嚴格儀式。
當時佛門修煉是在皇室及國家的庇護下,包括財政資源的支持。在寺院中的皇女不但具有得天獨厚的豐富高深文化修養,還擁有自創的書法詩詞以及繪畫等的作品,其中很多被收錄於著名詩詞作品中。也因為她們可以讀懂艱深的漢文詩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也有記載顯示,多位尼僧還兼職宮中的一些事務。
橫溝女士說,不僅入寺時受贈豐厚的皇室用品,在過年過節時,天皇還會運送大量宮中的生活用品、衣物、書籍及玩具給女兒,皇女入寺院後並非就與娘家斷絕皇族關係。故此次的展覽猶如打開宮廷之門,讓平民百姓一窺神祕的皇家點滴。
陪同寶鏡寺的中興德嚴理豐尼(1672-1745年)入寺的一部份「嫁妝」,是伴隨著她的童年玩偶。
民間流傳兩位菩薩轉世的皇后
最古老的中宮寺及法華寺的故事最為人所知,民間一直流傳兩位皇家女性為菩薩轉世。
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飛鳥時代用明天皇的二皇子聖德太子(五七四至六二二年)被尊為日本佛教始祖,他共建造了七座壯觀的寺廟,包括日本第一所寺廟——著名的四天王寺。其中一所中宮寺,是聖德太子專為母親穴穗部間人皇后所建造。這是尼門足跡的第一所寺院。
間人皇后與聖德太子及中宮寺之間有著特殊的緣份,據說如此有佛緣的太子非一般凡夫俗子。中世紀的文獻記載,相傳慈悲的間人皇后是阿彌陀佛轉生。而另一個有趣的記載,聖德太子又名廄戶皇子,因為太子在馬房前出生,典故也同樣指出母親間人皇女是救世觀音投胎等。
自此以後,佛教與日本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聖武天皇(七零一至七五六年)攝政期間,為祈求國泰民安,令全國各地興建至少八十五座規模宏大的國分寺及國分尼寺廟,猶如廟宇網絡般,而所有寺廟與各地執政部門的建築並列,形成兩座盛大建築物。
據說,這些與當時的光明皇后(七零一至七六零年)有很大關係。光明皇后不但虔誠信奉佛教,也擁有貴族的家庭教育背景,並且受中國唐代佛教的影響,傾注一生於佛教在日本的廣泛傳播,為佛教經典的寫經提供財政援助,也設立多所救濟院。光明皇后居住的御所於七四五年建立,名為法華寺,是尼門寺中第二古老的寺院。
不能不提及的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歷盡艱險東渡日本傳導佛法,即時逢聖武天皇攝政期間,有記載顯示鑒真受到天皇上下盛大的款待。
有一個關於光明皇后與法華寺浴場的傳說為人所樂道。光明皇后在最初建造浴場時,曾經發誓親手幫助第一位前來入浴者洗澡,而當天第一位入浴者是一位得了嚴重皮膚病的老年男人,善良的光明皇后並不介意,親手幫助這位老人清洗身體,於此之際,那位老人家忽然變成了一個覺者,原來是神佛在試探皇后有無誠心。至今有記載顯示,法華寺的一部份現址是當時的浴場。此段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法華寺尊奉的十一面觀音菩薩,也有一段光明皇后的故事。古時在印度西北部的國家剛達拉(音譯)國王,發願希望拜見觀音菩薩,之後佛託夢告訴他,東海島國日本的皇后即是菩薩轉生。
手持法華經經卷的馬郎婦觀音像。唐代元和年中,傳說觀音菩薩化身一位民間美女,教化眾生。 |
|
皇女小時候的衣服,這件有繡上瀑圖案的寓意,願皇女的頭髮像瀑布一樣又直又亮。 |
皇女修行環境變遷
佛教一直在日本流傳至八世紀中葉,因為儒教思想滲入佛門,男尊女卑的的價值觀,漸漸令女性的地位降低,尼僧得不到國家認可,普遍認為,女性必須先轉世成為男性,才有機會修行成菩薩。有文獻表明,這種思想並不被當時所有的尼僧所認同,她們認為,只要一心不亂精進修練,必能修成。
而自九世紀,再沒有新建的尼僧寺院,一些信奉佛門的貴族已婚女性大多在家修行、獨自修行。這種情況持續到十三世紀,貴族皇家女性入寺院專修的方式重新興起,並舉行正統的得度儀式。京都及奈良的比丘尼庵的繁盛期則在十七、八世紀。然而江戶時代(一六零三∼一八六七年)末期,明治時代開始,又再度惡化。
進入明治時代,當時的新政府把廢除佛門為其執政的一環,將神道從佛門中強行分離出去,成為以神道為主的國教。同時嚴禁皇女入寺廟,也下達法律要求廢置,並強行尼僧還俗,致使比丘尼庵在沒有財政的支援下,很快走向沒落。
在被剝奪朝廷武士將領顯赫貴族的庇護下,財政來源頓成一大問題,皇族尼僧或者變賣土地及貴重的物品,而一般的尼僧住持,則依靠教授茶道及花道作為收入來源。儘管環境丕變,她們並沒有放棄信仰,同時保留下來象徵該所寺院歷史文化的財產。近代二戰後的土地改革,寺院土地再度削減,令尼門安定的財政基礎再陷困境。
現代的尼僧多來自各個階層,每個寺院的運營也各有不同。過去的尼僧因多為皇家貴族,相互之間都有連帶的血緣關係,也擁有共同的宮廷式文化,令人有一體的感覺;而現今的日本寺廟則多是各家表現獨特個性之處。
洋人挖掘日本尼僧文化的奇緣
由於明治時代起禁止皇女出家,尼僧的社會地位發生很大變化,至今在京都奈良地區剩下的尼門跡寺院只有十三所,尼僧的信仰及生活方式代代遺留下來,成為每個寺院的文化遺產,也是日本歷史文化中一個重要部份。
由於尼門跡寺院平時不對外公開,此一展覽讓更多民眾了解各個寺院建立的背景及承傳、尼僧在寺院中的禮儀及生活信仰,以及她們奠基皇室宮廷的獨特修行方式。
有趣的是這個皇女尼門寺的日本珍貴文化,卻是一名美國人芭芭拉•如許(Barbara Ruch)依循神奇的心靈呼喚而挖掘出來。
這位研究日本中世紀文化二十多年的女士表示,一直以來,都以為日本的佛教修行的僧人是男性。然而一九八零年的一天,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前往參觀京都景愛寺時,見到臨濟禪尼五山高大的無外如大禪尼的雕塑,當時與塑像四目相投的一瞬間,似乎聽到了打開長久封鎖的鑰匙響聲,猶如有人推她去打開被人遺忘的尼僧世界的大門。
這位女士似乎聽到:「請進來與我們會面吧,如果沒有我們的存在,日本的文化不會是這種形式所留存的。」從那時起,芭芭拉•如許開始了為尋回這段珍貴的歷史而努力,並進行修復工程,至今已近三十年,得以將日本這段被埋沒的佛緣瑰寶再次展現給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