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亡诗人杨炼居海外时,尝试作出回返源头的努力,认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屈原,善用发问的精神完成作品,完成自己的天问。这种提问的精神是一种活的传统、生命力,一直贯穿到当代诗歌,影响了诗歌模式。

成长于北京的现代诗人杨炼,是一九八九年之后的中国流亡诗人。他在论文〈发出自己的天问──兼谈当代中文独立写作〉一文,尝试作出一种回返源头的努力,找到的源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屈原”。他以屈原善于发问的精神,指出诗歌应以个人的精神追问为体,以古今中外为用,建立我们的精神世界。
 
杨炼一九八八年后旅居澳洲,原本打算于护照一九八九年八月到期时回国,期间因天安门事件滞留国外,成为中国流亡诗人。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发出自己的天问

中国流亡诗人杨炼。(摄影/林仕杰)

文 ◎ 林梅英

中国流亡诗人杨炼居海外时,尝试作出回返源头的努力,认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屈原,善用发问的精神完成作品,完成自己的天问。这种提问的精神是一种活的传统、生命力,一直贯穿到当代诗歌,影响了诗歌模式。

成长于北京的现代诗人杨炼,是一九八九年之后的中国流亡诗人。他在论文〈发出自己的天问──兼谈当代中文独立写作〉一文,尝试作出一种回返源头的努力,找到的源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屈原”。他以屈原善于发问的精神,指出诗歌应以个人的精神追问为体,以古今中外为用,建立我们的精神世界。
 
杨炼一九八八年后旅居澳洲,原本打算于护照一九八九年八月到期时回国,期间因天安门事件滞留国外,成为中国流亡诗人。后在海外辗转多国,现定居英国伦敦。他说:“关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贯穿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从困境到灵感,到能量,到创造这样一个经历。”

屈原长诗《天问》,用将近两百个问题,举凡宇宙起源、自然万物、神话历史等等问题,发出自己的天问。他说:“不停的用深刻的提问的这种精神,指出了我认为诗人古往今来的一种性质,那就是提问者的性质与精神,这是古往今来伟大诗歌的共同特点。而且,屈原不只提出为什么要提问的典范,同时完成了怎么提问的高标,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有独特的形式,从《天问》、《楚辞》、《九歌》等,诗歌形式与诗意深刻结合。是一种活的传统、生命力,一直贯穿到当代诗歌,影响了诗歌模式。屈原精神的高操和命运的苦难,他的流亡,其实是整个世界上诗人的共同经历。”

杨炼以屈原为开创流亡诗的源头,指出了屈原的苦难、流亡,以及高洁的节操,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坚持。

中国现代诗的特点

他认为中国现代诗有三个特点:

第一点是基于文革以及在大陆种种的带来的现实的提问,是现代大陆诗歌基本的问题,这种提问不限于政治,包括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对渗透在汉语语言内部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的心理的反思。这样的提问,不停地回返到创作中间。听起来是现代诗,实际上不停地和伟大的古典诗传统构成新的关联、新的有机的能量和结构。
 
第二点:现代诗也不停地把渗透到古典诗歌里的美学因素,包括视觉的、音乐的,意义的,结构的,时间、空间、哲学意义上的,甚至形而上学的,对语言和世界的反思,重建成我们当代的意识和资源。实际上,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现代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

第三点:以这样独立的思考,个人提问的精神作为精神动力,已持续建立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而不流于简单的政治宣传,这是当代、现代中国诗歌的一种根本的要点。

他最后说,“对于我来说,这一本本的诗集,甚至每一部作品,每一行诗,并非诗歌创作,我都把他们称为思想艺术的项目。以个人的精神追问为体,以古今中外为用,建立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18/6196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