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亡詩人楊煉居海外時,嘗試作出回返源頭的努力,認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屈原,善用發問的精神完成作品,完成自己的天問。這種提問的精神是一種活的傳統、生命力,一直貫穿到當代詩歌,影響了詩歌模式。

成長於北京的現代詩人楊煉,是一九八九年之後的中國流亡詩人。他在論文〈發出自己的天問──兼談當代中文獨立寫作〉一文,嘗試作出一種回返源頭的努力,找到的源頭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個名字「屈原」。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封面故事 簡體版       列印機版

發出自己的天問

中國流亡詩人楊煉。(攝影/林仕傑)

文 ◎ 林梅英

中國流亡詩人楊煉居海外時,嘗試作出回返源頭的努力,認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屈原,善用發問的精神完成作品,完成自己的天問。這種提問的精神是一種活的傳統、生命力,一直貫穿到當代詩歌,影響了詩歌模式。

成長於北京的現代詩人楊煉,是一九八九年之後的中國流亡詩人。他在論文〈發出自己的天問──兼談當代中文獨立寫作〉一文,嘗試作出一種回返源頭的努力,找到的源頭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個名字「屈原」。他以屈原善於發問的精神,指出詩歌應以個人的精神追問為體,以古今中外為用,建立我們的精神世界。
 
楊煉一九八八年後旅居澳洲,原本打算於護照一九八九年八月到期時回國,期間因天安門事件滯留國外,成為中國流亡詩人。後在海外輾轉多國,現定居英國倫敦。他說:「關於重建中國文化精神,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貫穿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中國文化面臨的困境。從困境到靈感,到能量,到創造這樣一個經歷。」

屈原長詩《天問》,用將近兩百個問題,舉凡宇宙起源、自然萬物、神話歷史等等問題,發出自己的天問。他說:「不停的用深刻的提問的這種精神,指出了我認為詩人古往今來的一種性質,那就是提問者的性質與精神,這是古往今來偉大詩歌的共同特點。而且,屈原不只提出為什麼要提問的典範,同時完成了怎麼提問的高標,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有獨特的形式,從《天問》、《楚辭》、《九歌》等,詩歌形式與詩意深刻結合。是一種活的傳統、生命力,一直貫穿到當代詩歌,影響了詩歌模式。屈原精神的高操和命運的苦難,他的流亡,其實是整個世界上詩人的共同經歷。」

楊煉以屈原為開創流亡詩的源頭,指出了屈原的苦難、流亡,以及高潔的節操,以及不願同流合污的堅持。

中國現代詩的特點

他認為中國現代詩有三個特點:

第一點是基於文革以及在大陸種種的帶來的現實的提問,是現代大陸詩歌基本的問題,這種提問不限於政治,包括對文化傳統的反思,對滲透在漢語語言內部的思維方式,以及人的心理的反思。這樣的提問,不停地回返到創作中間。聽起來是現代詩,實際上不停地和偉大的古典詩傳統構成新的關聯、新的有機的能量和結構。
 
第二點:現代詩也不停地把滲透到古典詩歌裏的美學因素,包括視覺的、音樂的,意義的,結構的,時間、空間、哲學意義上的,甚至形而上學的,對語言和世界的反思,重建成我們當代的意識和資源。實際上,中國古典詩歌已經成為了當代、現代詩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判斷。

第三點:以這樣獨立的思考,個人提問的精神作為精神動力,已持續建立文學創作的豐富性,而不流於簡單的政治宣傳,這是當代、現代中國詩歌的一種根本的要點。

他最後說,「對於我來說,這一本本的詩集,甚至每一部作品,每一行詩,並非詩歌創作,我都把他們稱為思想藝術的項目。以個人的精神追問為體,以古今中外為用,建立我們的精神世界。」◇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以自由之名 重建中國文化精神(第116期) ---2009/04/09刊
  • 文化對談 精神激盪(第116期) ---2009/04/09刊
  • 自由文化的先行者(第116期) ---2009/04/09刊
  • 重建中國文化精神 必從自由開始(第116期) ---2009/04/09刊
  • 袁紅冰論重建中國文化精神(第116期) ---2009/04/09刊
  • 從文化機制解析兩岸文化(第116期) ---2009/04/09刊
  • 相關文章
  • 以自由之名 重建中國文化精神(第116期) ---2009/04/09刊
  • 尋求正義 中國人身陷祕密黑牢(第115期) ---2009/04/02刊
  • 算錢賺錢和決定命運的數學公式(第113期) ---2009/03/19刊
  • 源於天安門目睹暴行(第112期) ---2009/03/12刊
  • 金融海嘯波及香港 苦煞北京(第110期) ---2009/02/26刊
  • 蘇泰榮的行動音樂廳 載著音符去旅行(第104期) ---2009/01/08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