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水灾一出现就来势汹汹不同的是,旱灾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但它却有可能愈演愈烈。眼下异常罕见的特大旱灾,正在无声无息地肆虐中国大陆,已波及十二个省份……

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眼下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已无声无息肆虐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要小麦产区四个多月了,目前干旱已波及中国十二个省份。正当中国遭逢经济风暴之时,这场旱灾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十二省市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特大旱灾悄无声息肆虐中国大陆

河南旱情严重,二零零九年二月三日,河南商丘一位农民随手拔起一撮麦苗说:“现在的麦苗一点就着,像干柴。”(新纪元资料室)

文 ◎ 任百鸣

和水灾一出现就来势汹汹不同的是,旱灾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但它却有可能愈演愈烈。眼下异常罕见的特大旱灾,正在无声无息地肆虐中国大陆,已波及十二个省份……

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眼下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已无声无息肆虐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要小麦产区四个多月了,目前干旱已波及中国十二个省份。正当中国遭逢经济风暴之时,这场旱灾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十二省市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部份地区降水量偏少达九成以上。气象专家说,北方冬麦区旱情为三十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五十年一遇。
 
有关统计显示,河南省有近六成的麦田受旱,有三百六十多万亩出现黄苗,有四十多万亩出现枯苗死苗现象。昔日绿油油的麦苗,如今却变成满地黄腾腾的柴草,旱情严重的地区,冬小麦面临绝收。旱情严重的安徽省近七成麦田受旱,有九十万亩出现死苗现象。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麦田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

中国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二月五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一点五五亿亩,冬小麦主产区受旱面积一点四三亿亩,也就是说全国大约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其中重旱四千六百十五万亩、干枯一百一十六万亩。有四百二十九万人、二百零七万头大牲畜因严重干旱发生饮水困难。

中共当局于二月四日宣布进入Ⅱ级干旱紧急状态,一天之后又宣布进入Ⅰ级干旱紧急状态。
 
中国气象专家指出,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少见。


安徽旱情持续加剧,二月二日,安徽利辛县程集镇一处浇灌麦苗的水塘快干涸了。(新纪元资料室)

当地农民无限焦虑

华北地区河北省邢台市的农民表示,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雪或下雨,他们今年需要依赖灌溉渠道供应农作物水源。

河南省农民王意望着干枯的麦田无限焦虑,“如果再不浇水,叶子很快就会变黄,到时小麦将面临绝收。”

一名张姓农民说:“今年的冬天很糟,去年也一样。大地正遭逢干旱。”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王家庄村张大叔说:“去年冬天没一点雨雪,土干得很,照现在这种干旱,就算挖一米深下种,都活不了。”土地的表层已经风干成一层干壳。张大叔用锄头挖下去,翻出来的都是干土。干燥的土末随风飘洒,卷起阵阵黄雾。

张大叔说,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这场干旱,在他一生中,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冬天,居然一场雨都没下,一片雪花都没有飘。

往年很多农民在中国新年安排生计,并在元宵节之后开始灌溉农田和施肥。但今年,干旱已经使某些地区提早使用贮水池。

在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份的农民所受灾情可能最为严重。前往工厂和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正面临失业的问题,他们可能必须回到受旱灾重创的田里,以求生存。

 
据河南网友“飞龙”二月七日发帖称,如今抗旱正需水的关键时刻,洛阳西干渠却是滴水全无。消息称,水利管理者靠水利工程“自收自养”,管理者的“生存”就与收费紧密相连。当干旱来临时,水利管理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救旱如救火”,而是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闸门权”,严卡闸门,坐等农民“交费”再放水,不交费不放水。据称陆浑灌区西干渠可浇地六万亩,年内放水没几天,仅浇了极少麦田,农民很无奈。(网路图片)

一家六口洗脸共用一碗水

河南持续大旱,不仅小麦等农作物受灾严重,部份地区甚至出现居民、牲畜饮水困难。

其中登封市受灾严重,全市共有十一万城区居民和二万八千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城区居民已实施定时定量供水,农村居民只能到邻村运水应急。

连续三、四个月没有下雨,原本靠天吃水的张沟村早已断水。

张沟村村长申水洪说:“全村现在有四百五十多户人家,一千八百多村民,这么多人吃的水都是从别的村拉过来,东头西头的两处水源的路程都在三公里以上,必须要靠汽车或者拖拉机拖水才行。”

申水洪说:“来这里拉水要付费,毕竟别村的水源也不富余。我们村的村民来拉水,一车三吨水大概要付费五、六十元,还要加上运费。”

村民李秋现说:“我们一家六口,每天洗脸只用一碗水。”为了节约用水,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后,到洗脸的时候会将所有人都叫过来,然后从水缸小心翼翼舀出一碗水,倒入脸盆中,刚好没住脸盆底部,然后每个人依次洗脸。

李秋现说:“说是洗脸,实际上不过是用毛巾蘸湿了一点水,在脸上擦擦,然后马上递给下一个人。”洗脸后也不能浪费,“将毛巾里的水拧出来,遇到要擦桌子或者台面甚么的就可以利用了。”

他说,自从干旱以来,他们全家已经没有洗过一次澡,也没有刷过牙。至于洗衣服,更是无从谈起,“反正在农村也是摸爬滚打,衣服脏就脏呗。”

河南官员放话要农民交税

河南省农民近日向新唐人电视台反映,持续干旱造成饮水困难和农作物枯死,但当地官员还放话要农民交税。

河南兰考县农民刘先生表示,今年小麦看样子是绝收了,家里暂时是不缺粮,因为去年收成不错,不过当地官员这时候还放话要农民交税。

刘先生说:“年这么久没下雨怎么种的好,小麦都枯死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现在要缴纳那个税啊,放话说要缴了。”

河南渑池县农民薛先生表示,他活了将近半世纪,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严重的旱灾,青菜和麦子几乎都枯死了,河水也干了,现在都要挑水喝。

薛先生说:“油菜都干完了,小麦干有百分七十以上,从去年种上麦到现在一点雨都没有下,去年十月到现在,用到的河都干了,我们吃水要拖好几里去那个沟里挑水,这二月份恐怕危险。”

河南沉丘县农民周女士表示,当地的小麦和玉米都死了,地里都旱到裂开了,现在他们喝的是井水。

周女士说:“这里旱的很严重,那麦叶子都旱掉了,那地里那湖里都旱的那样,种玉米地里都干,都裂的可大,沟里没水都是地里打的井。”


干枯的麦田,如果再不浇水,叶子很快就会变黄,到时小麦将面临绝收。(网路图片)

旱情将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面对旱情蔓延,专家指出旱情若不解除,恐将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据中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食经济学者丁声俊表示,这次旱灾较严重的省份中,河南、山东、河北的冬小麦产粮位居中国冬小麦产量的前三名,而且单产最高、质量最好,三省冬小麦的产量占中国一半以上。

他说:“与其他粮食品种不同,小麦是口粮,所以这次旱情对今年我国夏粮丰收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影响重大。”

丁声俊分析,以中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为例,二零零八年粮食总产量一千零七十四亿斤,其中夏粮收获六百一十亿斤,占全年粮食产粮的六成以上,而冬小麦占河南夏粮生产的绝大部份。

据悉,中共国务院决定向重旱灾区派出工作组,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已紧急拨付人民币一亿元(约合新台币四点九二亿元)特大抗旱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三亿元抗旱补助经费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华北大旱 水利建设没人管

中国北方大旱,山西著名农业专家吴瀛洲先生表示,华北地区十年九旱,解决干旱的问题要有长远的规划,但是政府官员每天打麻将赌博,农村水利建设没人管。

吴瀛洲指出,今年的旱灾达到前所未有严重,冬小麦苗子都旱死了,他特别提到山西省目前用水的困难:“农村的公共设施基本上垮台了,现在这个年头基本上没人管了,就是土地政府在管;至于农民,政府就不管你,所以现在农民生产条件相当困难,水利化在山西难搞,挖煤把地下水挖透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很厉害,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别说是浇地了。

吴瀛洲还表示,解决干旱的问题要有长远的规划,现在打井已经来不及,要一百米到三百米深的井才能打到水,因为抽水的电费很贵,不是每个村都能够打得起。利用风力来抽水的成本比较低,也较环保,解决长远问题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人管,政府的官每天打麻将,每个单位都在赌博,政治上的问题不让发表,没人管,不让反映。


二零零九年二月三日,河南郑州西郊的西流湖湖底已经完全干涸,湖底裂出一道道裂纹,到处都是干涸后留下的死去的螺丝和河蚌。(新纪元资料室)

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据气象部门预计,华北、黄淮旱情将持续至三月。二月下旬,甘肃南部、陕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等气象干旱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持续。三月份,华北、黄淮等地冬麦区降水偏少,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据专家分析,这次干旱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秋冬连旱,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三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二是受旱面积大,目前已波及全国十二个省;三是受旱程度重,北方小麦种植区大面积出现三至十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四是旱冻叠加,尤其是一月底,中国大部份地区受到寒潮袭击,加剧了旱情影响;五是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对这次严重干旱造成的影响,根据专家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大城市用水构成威胁;第二,干旱造成冬小麦大幅减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今年的粮食价格预计将会上涨;第三,官方近日公布,经济危机造成两千万农民工失业。这些农民回城找不到工作,现在家乡又遭旱灾,面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10/5973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