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繁荣使得这个国家变成世界工厂,生产出的商品超过其消费能力,贸易顺差直线上升,令人吃惊地占到了世界GDP的0.5%。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成为历史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全球银行危机突然打断了资金流,出口下降。--这不是二零零八年的中国,而是一九二九年的美国。在二十世纪二零年代,美国把庞大的工业生产过剩向外出口。”《BusinessWeek》去年最后一期以这个开头描述中国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困境。

事实上,八十年时间跨度上的中美对比,远不止经济问题如此类似。内战结束七十年之后的一九二九年,美国GDP虽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仍弱。美国仍有约45%的人口住在乡村,三大差距--城乡收入、东北部工业地区和南部及中西部的农业地区收入差距、富豪们和普通民众收入差距,都极为巨大。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崛起的天时地利人和
文 ◎ 臧山

“生产力繁荣使得这个国家变成世界工厂,生产出的商品超过其消费能力,贸易顺差直线上升,令人吃惊地占到了世界GDP的0.5%。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成为历史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全球银行危机突然打断了资金流,出口下降。--这不是二零零八年的中国,而是一九二九年的美国。在二十世纪二零年代,美国把庞大的工业生产过剩向外出口。”《BusinessWeek》去年最后一期以这个开头描述中国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困境。

事实上,八十年时间跨度上的中美对比,远不止经济问题如此类似。内战结束七十年之后的一九二九年,美国GDP虽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仍弱。美国仍有约45%的人口住在乡村,三大差距--城乡收入、东北部工业地区和南部及中西部的农业地区收入差距、富豪们和普通民众收入差距,都极为巨大。不仅如此,大量农村地区的青壮劳动力和外来移民涌入美国东北部大城市谋生活,社会矛盾激烈,政府政策倾向资本家等,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类似的比较。

西方媒体比较喜欢分析“危机”这个词语的中文分解,指出危险和机会共存的情况。这种对比,对一些中国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警告,不如说是一种让人兴奋的预期。因为美国在一九二九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用了十年时间的挣扎恢复经济,然后再用四年多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

然而,中美之间的不同也很多。美国当年刚完成地理扩张,人口不多;美国拥有当时最重要的新发展的核心技术,包括汽车、飞机和汽油动力船只,自然资源如石油、钢铁不但丰富且产能超高;美国拥有一个获民众认同的政治体制。

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主持“新政”,不但受到许多民众的热烈支持,也受到许多经济专家的强烈批评,认为这些措施阻挠了经济“自然恢复的过程”,延长了经济萧条的时间。

罗斯福的新政内容很多,但可以透过一九九三年美国出版的《美国大萧条》一书的一段话加以总结:“今天(一九九三年),美国人食用的粮食和水果,很多仍是新政期间建立的水坝和灌溉系统浇灌出来的;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美国今天的主要桥梁是新政期间修建的,美国乡村地区的自来水系统和许多城市的下水道体系,美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政府大楼(Cityhall),美国的失业、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险体系,美国主要的医院,美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都是建于新政期间。罗斯福新政还为工会立法,保障社会底层民众的权益。”按照罗斯福自己的说法,他的整个“社会改革”之目标,就是为所有的美国人提供“安全保障”。

在我看来,最终解决那次大萧条并让美国成为超级强权的,主要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古中今外,经济危机导致强国毁灭的历史事实很多,而能够成功利用机会脱颖而出的却不多,美国是其中之一。

美国的经验,如果从中国传统观点看来,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已。罗斯福的社会改革维持了“人和”,地理扩张和优势的地缘政治条件是美国的地利,再充分利用了“天时”,最后才得以成功。这三点,中国不完全具备,因此经济社会大“危机”一来,危则危矣,机却未必。◇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07/5863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