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繁榮使得這個國家變成世界工廠,生產出的商品超過其消費能力,貿易順差直線上升,令人吃驚地佔到了世界GDP的0.5%。外匯儲備大幅增加,成為歷史上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然而,全球銀行危機突然打斷了資金流,出口下降。——這不是二零零八年的中國,而是一九二九年的美國。在二十世紀二零年代,美國把龐大的工業生產過剩向外出口。」《BusinessWeek》去年最後一期以這個開頭描述中國目前所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困境。

事實上,八十年時間跨度上的中美對比,遠不止經濟問題如此類似。內戰結束七十年之後的一九二九年,美國GDP雖然成為世界第一,但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仍弱。美國仍有約45%的人口住在鄉村,三大差距——城鄉收入、東北部工業地區和南部及中西部的農業地區收入差距、富豪們和普通民眾收入差距,都極為巨大。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崛起的天時地利人和
文 ◎ 臧山

「生產力繁榮使得這個國家變成世界工廠,生產出的商品超過其消費能力,貿易順差直線上升,令人吃驚地佔到了世界GDP的0.5%。外匯儲備大幅增加,成為歷史上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然而,全球銀行危機突然打斷了資金流,出口下降。——這不是二零零八年的中國,而是一九二九年的美國。在二十世紀二零年代,美國把龐大的工業生產過剩向外出口。」《BusinessWeek》去年最後一期以這個開頭描述中國目前所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困境。

事實上,八十年時間跨度上的中美對比,遠不止經濟問題如此類似。內戰結束七十年之後的一九二九年,美國GDP雖然成為世界第一,但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仍弱。美國仍有約45%的人口住在鄉村,三大差距——城鄉收入、東北部工業地區和南部及中西部的農業地區收入差距、富豪們和普通民眾收入差距,都極為巨大。不僅如此,大量農村地區的青壯勞動力和外來移民湧入美國東北部大城市謀生活,社會矛盾激烈,政府政策傾向資本家等,都可以在中國找到類似的比較。

西方媒體比較喜歡分析「危機」這個詞語的中文分解,指出危險和機會共存的情況。這種對比,對一些中國人來說,與其說是一種警告,不如說是一種讓人興奮的預期。因為美國在一九二九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用了十年時間的掙扎恢復經濟,然後再用四年多的時間,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強權。

然而,中美之間的不同也很多。美國當年剛完成地理擴張,人口不多;美國擁有當時最重要的新發展的核心技術,包括汽車、飛機和汽油動力船隻,自然資源如石油、鋼鐵不但豐富且產能超高;美國擁有一個獲民眾認同的政治體制。

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主持「新政」,不但受到許多民眾的熱烈支持,也受到許多經濟專家的強烈批評,認為這些措施阻撓了經濟「自然恢復的過程」,延長了經濟蕭條的時間。

羅斯福的新政內容很多,但可以透過一九九三年美國出版的《美國大蕭條》一書的一段話加以總結:「今天(一九九三年),美國人食用的糧食和水果,很多仍是新政期間建立的水壩和灌溉系統澆灌出來的;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美國今天的主要橋樑是新政期間修建的,美國鄉村地區的自來水系統和許多城市的下水道體系,美國大部分城市的市政府大樓(Cityhall),美國的失業、醫療、退休等社會保險體系,美國主要的醫院,美國大部分的中小學校,都是建於新政期間。羅斯福新政還為工會立法,保障社會底層民眾的權益。」按照羅斯福自己的說法,他的整個「社會改革」之目標,就是為所有的美國人提供「安全保障」。

在我看來,最終解決那次大蕭條並讓美國成為超級強權的,主要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古中今外,經濟危機導致強國毀滅的歷史事實很多,而能夠成功利用機會脫穎而出的卻不多,美國是其中之一。

美國的經驗,如果從中國傳統觀點看來,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已。羅斯福的社會改革維持了「人和」,地理擴張和優勢的地緣政治條件是美國的地利,再充分利用了「天時」,最後才得以成功。這三點,中國不完全具備,因此經濟社會大「危機」一來,危則危矣,機卻未必。◇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107/5863.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