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金丁 圖 ◎ 蘇泰榮提供
這個晚上,嘉義公園草坪上架起大銀幕、音響、投影機,夜空下,小澤征爾指揮的柏林愛樂在銀幕顯現,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驟然響起。這是自二零零五年以來,足跡遍台灣的蘇泰榮「行動音樂廳」第一百九十場的演出。

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嘉義市二二八公園的露天音樂會。(攝影/王金丁)
「不同的音樂打動我們心裏的角落是不一樣的,流行音樂固然也能夠撫慰人心,可是太過躁動、浮華的現代搖頭音樂,是讓你沉淪的。再說爵士樂,已經算是很純了,但跟古典音樂比起來,還是偏向於官能性的。而古典音樂能貼近心靈,有深厚的藝術內涵,給我一種穩定感、讓人不毛燥,不管是交響樂或是奏鳴曲,給心靈一種莫名的滿足。」這是雕塑家蘇泰榮對古典音樂的詮釋。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晚上,蘇泰榮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草坪上架起了大銀幕、音響、投影機,在秋夜的星空下播放起古典音樂;開始播放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前,蘇泰榮拿著麥克風在銀幕前為觀眾介紹音樂的背景:「這是一部芭蕾舞劇,火鳥是俄羅斯民族傳說裏的神獸,有一次王子在森林裏……」夜空下,亞洲指揮大師小澤征爾指揮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在銀幕顯現,磅礡的音樂驟然響起。
這是蘇泰榮的「行動音樂廳」第一百九十場的演出。
蘇泰榮把這套簡便的播音設備裝在休旅車裏,自二零零五年以來,他開著這部「行動音樂廳」,已經走過了嘉義、屏東、高雄、台南、台東、南投、苗栗、桃園、台北、雲林等地,足跡幾乎遍及全台灣。

二零零八年三月三日台東霧鹿國小學生與蘇泰榮(後排左一)在行動音樂專車前合影。 |
|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五日台東廣原國小師生在音樂會後與蘇泰榮(後排右一)合影。 |
像天上來的聲音一樣
「有一次我聽到聲樂,這聲音打動了我,跟一般好聽的流行音樂的聲音不一樣,感覺它不是人間的美聲,而是像天上來的聲音,後來我看書才知道,原來聲樂發展的背景與宗教的聖樂息息相關,跟我的感覺是吻合的。」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夜晚,蘇泰榮在台南燈會會場播放古典音樂,中場休息時,他端著咖啡向一群喜愛古典音樂的觀眾驚喜的說。
開音樂會的念頭,應該是一九九六年他在淡水竹圍成立「半山腰美術教室」時引起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在的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雕塑組畢業的蘇泰榮在那裏教小朋友畫畫,他把藝術欣賞,包括古典音樂、歌劇、芭蕾、默劇等融入美術課程中。
「要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鑑賞力,必須讓學生接受藝術的薰陶、建立審美能力,審美就不只是線條、顏色,還包括聲音,這整體叫做品味。」蘇泰榮的美術教室開在半山腰,他必須每天開車下山去載孩子,這樣,他跟孩子的互動從車裏就開始了,他說:「孩子感覺車子上坡下坡很好玩,我也會帶他們去散步,有一次冬天裏我們跑到山上,面對著觀音山,風從觀音山吹過來,寒流沒來不會冷,孩子都穿夾克,我說大家把外套打開,我們來飛,我帶他們一起跑,衣服都飛起來了,我要他們感受大自然。」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把古典音樂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聽古典音樂,後來還在山上的花園裏開音樂會,播放古典音樂影片給一百多位學生跟家長欣賞,蘇泰榮談起這場成為往後的「行動音樂廳」的雛形音樂會時,興奮的說:「當時還是用三合板把銀幕撐開來釘在牆上,音響就是這對喇叭,但感覺很溫馨。那時我就想,要是能在台灣各地辦音樂會就太好了,讓台灣人經常能有這種感受、這種體會,相信藉由藝術的薰陶,人的性情會改變,環境會改變。後來我就開始思考要如何用古典音樂,做為我下階段要呈現的東西。」

二零零八年十月七日在台南縣新營市天鵝湖也開了古典音樂會。
山頂上的第一場音樂會
「溫布尼森林劇場在柏林郊外,可以容納兩萬到三萬人的露天碗型的劇場,據說它是歐洲最大的露天劇場,如果我們有那麼大的舞臺,一到禮拜六聚集五千個民眾在那裏,那麼這個城市基本上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了。」蘇泰榮經常有這樣的夢想。
二零零四年六月十九日,他終於在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的山頂上開了第一場音樂會。
蘇泰榮從小對山就有特殊的感情,二零零四年初,他跟朋友來到梅山鄉龍眼村時,發現這是一座很漂亮的山,就準備在這裏開一場音樂會,於是從台北搬來音響,住嘉義的朋友阿福開了一部車載投影機、銀幕上山,「我小時候喜歡看布袋戲,看到阿福那部車,想到流浪的布袋戲班,我跟朋友說,這音樂會可以到處去辦,朋友突然迸出一句:『這叫做行動音樂廳。』其實,我在淡水半山腰時就有這個想法了,只是看到阿福那部車,讓我再度想起來。」
那場音樂會來了社區人士,還有山下的一些老師、學生;其實重要的是,幾天後,蘇泰榮的休旅車髹上了一個戴著尖帽吹奏小號、跨坐在豎笛的巫婆少年,身後還載了一隻小貓咪,揚起圍巾在空中飛翔的標誌,就這樣展開了行動音樂廳的活動。

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嘉義市啟明路的古典音樂會。
從北港廟埕玩進了嘉商廣設科
「小時候以為畫圖就是畫商店招牌,進了嘉商以後才看到了世界,發覺畫圖有這麼多可能,什麼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廣告設計,這麼多。」蘇泰榮欣慰的笑著說。
蘇泰榮童年的故事說起來很精彩,小時候不是在廟裏玩,就是在北港溪堤岸玩,國中時愛打棒球把功課都荒廢了,升上國三時更放蕩,晚上留在學校自習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賭博,以致成績一落千丈,幸而還有商職高校的廣告設計科可以念。
進了高商後,看到學長們都很用功,高一時就揹著畫板、畫架到處去寫生,從小有美術天份的蘇泰榮,禮拜天常一個人躲在植物園裏畫畫,這段時間讓他的玩心沉靜了下來。有了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去思考問題,他認為高商時期對他是一個開竅,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對自我價值有較正確的認知,生活中的壞習慣也改掉了,「國中時賭博是為了要贏錢,想要從別人那裏贏到錢;讀嘉商時我發現了一個價值觀,就是人應該要腳踏實地,要做正當的工作去賺錢養活自己。」
啟動翻山越嶺的音符
「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南橫成立音樂教室,能看到這些原住民的小孩成為管弦樂團的團員,我們站在南橫以埡口為中心,高雄這邊有個管弦樂團,台東那邊也有個管弦樂團,這會是一個很特別的事情。」後來,蘇泰榮又多了這一個夢想。
於是二零零八年春天,他展開了南部橫貫公路山區古典音樂巡迴之旅,範圍涵蓋高雄縣的六龜鄉、桃源鄉,一直跨過山到台東的海端鄉。
四十年前,北港溪畔的天空下雨後看起來很乾淨,蘇泰榮喜歡在河堤上看山,感覺山很美,可是距離卻很遠,感覺山很神祕,因此小時候就愛上了山,他說:「為什麼我第一次能夠執行一個專案,就選擇南橫這條線,就是因為愛山。」
其實,主要還是蘇泰榮感覺城鄉文化教育的差距,偏遠地區的學生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比較少,「南橫有兩所國中、十五所國小,學生大部份是布農族,原住民孩子很有歌唱的天份,在那裏卻看不到一位專任音樂老師,照目前的體制沒有辦法給他們比較好的音樂教育。我在巡迴過程中,就有一個想法,如果我慢慢的、一次一次的把古典音樂,用這樣的方式帶到山上去,讓他們去吸收、去體會這樣一個美好的音樂,我想一定可以培養他們對音樂、歌唱的素養。」
南橫之旅下來有了回饋,高雄縣桃源國中校長謝忠保寫電子郵件給蘇泰榮說:「氣勢磅礡的交響音樂,一開始便震懾住學生躁動的心緒,原音原貌竟是如此震撼人心,而蘇老師透過交響樂與歌劇的交互呈現,適時解說,引領師生進入古典音樂的時空境界。」
「對全校師生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特殊的體驗,學生聽多了觸動肢體、卻感動不了心靈的快節奏重金屬音樂,也常以為只有山區部落酒影歌聲才會令人陶醉,此次音樂饗宴,開拓而且提升了師生的音樂視野與素養。」
高雄縣桃源鄉興中國小教導主任鐘一哲也告訴蘇泰榮說:「古典音樂是蘇老師心靈中的最深刻的歸宿,在蘇老師給小朋友介紹後,古典音樂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變成了欣賞上帝創造之美的重要媒介,如此一來,古典音樂就變得容易欣賞並讓人感動了。」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五日在苗栗婦幼協會的音樂會。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日高雄縣桃源鄉建山國小的露天音樂會。
委內瑞拉的古典音樂教育奇蹟
二零零五年二月蘇泰榮回到嘉義後,在竹崎鄉灣橋村找到了一塊廢棄廠房,改建成有一千六百坪庭園的「愛樂夢工場」,作為「行動音樂廳」的基地,開始散播古典音樂的種子。
「好的音樂不管主題是快樂或不快樂,即使是描寫痛苦的故事,但當你接觸這個音樂時,你所感受的是昇華、是淨化,這才是藝術真正的價值,才能去改變一個人。」在「愛樂夢工場」悠雅的樂音裏,蘇泰榮告訴我古典音樂的本質時,也談起了委內瑞拉的古典音樂教育奇蹟。
委內瑞拉在南美洲是個社會犯罪率高、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幾十年前有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人,曾當過文化部長及國會議員,他想改造社會,推動立法成立基金會,專門針對貧民區的兒童跟青少年實施免費的音樂教育,目的並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幫助這些未來極可能變成小偷、強盜、毒販、幫派的學生,讓他們發現生命過程的光明面,導正他們的觀念,蘇泰榮說:「幾十年後,將近百萬個青少年在他們成立的機構成長,也出現了很多頂尖的音樂家,這是來自於委內瑞拉的古典音樂教育的結果。我雖然不是國會議員,但我們也能嘗試去做。」

二零零八年八月二日在南投縣史館的音樂會。

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台中明道中學校園的古典音樂會。
讓古典音樂成為城市的文化
「古典音樂給人的是一種平靜、一種振奮,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他轉換了情感,轉換成昇華的東西;歌劇裏很多悲慘的故事,你聽他唱詠嘆調時,會感動得流淚,但沒有痛苦的感受,真正的藝術是不分國界的,《茶花女》一百年後聽,還是不會變。」蘇泰榮對古典音樂總是滿懷興致。
現在他已規劃了二零零九年的巡迴播放旅程,除了南部橫貫公路沿線的部落外,又增加了嘉義縣的十八個鄉鎮、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所有的學校以及部份的部落,另外還有南投縣的仁愛鄉跟信義鄉,「我們要讓願意接受古典音樂的人有機會來聽,一個月辦一場,這個城市不會改變,假如能維持五十年,每個禮拜或每個月都有這種音樂會,它就可能發生作用,古典音樂就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那時,就不是一百人來聽,可能是用更大的銀幕,更好的音響,甚至是現場的演出。」
蘇泰榮輕快的走向停放在「愛樂夢工場」庭園裏的行動音樂專車,車廂上的巫婆少年仍然愉快的吹奏著小號,彷彿對他吹起了出發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