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走游各地部落,我都会关注当地的产业,因为产业也攸关着部落的起落和家庭的兴敝……

次的,我来到了朗岛部落。

这次来,是专程探视织布婆婆,因为她生病了。

上回来,织布婆婆睡着了。在她的半穴居里,虽有小电风扇努力的吹送着风力,我见着老人家眉宇间却是微微琐蹙,显示婆婆的身体仍有不适。没惊扰的,我即悄悄离去。

在兰屿,朗岛的名字是 “I va va lay”,语意是“对人友善”。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艺术文化 正体版       列印机版

【旅人手札】织布婆婆

兰屿婆婆在半穴居中织布。

文、摄影 ◎ 禹海

数年来走游各地部落,我都会关注当地的产业,因为产业也攸关着部落的起落和家庭的兴敝……

次的,我来到了朗岛部落。

这次来,是专程探视织布婆婆,因为她生病了。

上回来,织布婆婆睡着了。在她的半穴居里,虽有小电风扇努力的吹送着风力,我见着老人家眉宇间却是微微琐蹙,显示婆婆的身体仍有不适。没惊扰的,我即悄悄离去。

在兰屿,朗岛的名字是 “I va va lay”,语意是“对人友善”。我第一回走访兰屿时,即寄宿于此友善村落,它位在兰屿的中端,通常我是以此为基地,左探椰油、渔人、红头部落,右访东清与野银部落,每临傍晚,海堤的余晖夕色总会让我徘徊、移迂、遥思、低咏。


噶玛兰族以香蕉丝做织材。

阿锅盖婆婆

第一次造访织布婆婆,让我印象非常的是,她那爽朗的笑容与健谈,说来也是我那天炙热家访中的美好记忆。

话说当我们一行居家服务人员,依岩登上她半穴居的凉台时,迎面而来的就是她老人家如孩童般的笑靥,当时在座的另有位婆婆,两人银发下的脸庞游瀁着年岁的符记,绉起的笑纹亲亲切切,让人觉得温馨。

我先礼貌的以达悟族语打了招呼:“阿锅盖,阿拉贡”(意:婆婆您们好)。婆婆见我犹如看到自己的儿孙,非常亲切的回向我的招呼,要我坐近她一些,同时还要我们喝她准备的饮料,那是一大瓶的白色健酪和一瓶褐色的可乐。

在例行性的测量血压时,婆婆偶尔会低首看一看,大多时间都没歇息的与我们相谈,她的国语带着老人家的关爱,咬字既清晰又温馨。

由于I va va lay部落仍留有部份的传统半穴居屋,我遂于不忙的话语间下梯溜看,不意却于偶然中,见到了婆婆的穴居屋里有一架织布机,当下就同小朋友发现楼阁里的糖果罐般喜乐。

数年来走游各地部落,我都会关注当地的产业,因为产业也攸关着部落的起落和家庭的兴敝。相对于男子的耕狩渔猎,织布这块地区一向是部落妇女的操持。及后因时空的嬗递,此项传统也在更迭转变中,目前原住民族群里还较能见到织布景象的概在泰雅族、布农族与后来成立的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群。


以桌上简易织机作业的布农妇女。


挑线中的赛夏族妇人。


织布中的太鲁阁婆婆。

部落织布情

婆婆的织布机是道地的兰屿式织布机,它的结构虽简易,里面却仍含盖传统中所见的背带、梭子、打纬棒等,且而背带色泽已是黄褐交杂,显示已伴主人多时。

这部简易织布机与我昔常所见不同的是,它的一端是以斜悬方式披陈于壁间,另端主要操作器物则置放所作息的木床上,而于此中的木橱柜上,则贴有一张彩色圣母像,想来那是婆婆的一种精神依柱。

由于地缘关系,兰屿达悟族其生活与风习都自成一格,日治时期曾一度以维护人类学术研究名目而严禁外人入岛,迨至光复后,则渐开放为观光旅憩之所。现在岛上物资多由台湾供应,本身的生产价值可说极其有限,是台湾原住民族群中唯一的海洋性族群。

之前,我在椰油村落见过一部落式织布机,操做的颜妈妈告诉我,整个兰屿这款织布机有两部,然而仍使用中的却只有她这部。织布机的大小与规格关系着未来成品样貌及用途,因此选择一部所欲施用的机台,对织布者而言,是相当重要且须慎重的事。


原住民传统地机图示:自左至右:经轴、系经棒、开口综纩棒、分隔棒、线综纩棒、打纬棒(打板)、梭子、固定布轴(夹线板)、背带。


部落里的织布壁画图。

织布与文化

一日,我路经朗岛,特意转了弯去看婆婆,那时适巧婆婆在她的半穴居里织布。我由罅开的窗洞望去,婆婆坐在她的木床上,正专注的持着打纬棒,于经纬中穿梭。我静静未惊扰的看了好一会,似乎也看懂了这部披悬式织布机的操作模式。彼时婆婆的背部有半边朝着窗洞,因为操作关系,身躯有时会向前倾而后又往回拉,额上发丝随之也上下起落,此际悬于空中的白线与婆婆银发相映闪出了熠熠光泽,午后的宁谧氛围就如此回荡在婆婆屋居四周。

半穴居本是兰屿早期的居屋,它是兰屿先人依着该地气候所兴盖,由于要避冬季的强烈东北季风吹袭,因之有一大半是筑在地面下。其本身除了防风,又兼具冬暖夏凉的功能。然只因时境易变,物欲的追逐也改变了住家需求,现今兰屿六个部落中,唯野银部落存留较多,朗岛次之,其余部落几皆已殆尽无存。

时代巨轮不断地前进,只是若不留意,有些东西就会隐翳或消失去。

现今传有关单位拟以兰屿之半穴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人类文化资产,然因前未有所维护而多任损毁,且之在地对比未蔚为风,是以或有一段长路须走。

于我尝所阅读的资料里,一九五四年在中国黄河流域上发现了目前最古老的半坡村遗址(位今陕西省西安附近),河岸台地上掘深壕,当中有约纳百人二十几户半穴居的家屋,考据是约莫六千年前的聚落。文化之承载如若岩前滴雨,乃日月所积乘,唯当颓覆之时却总于须臾间。


传统地机与整经架。

人间平凡处

台湾原住民族群中,当时所见的织布机是俗称的地机,在早年是由织布妇人的先生于山中取材制作,若而先生不擅于此,则会委请部落里的能者制做。我尝于南投仁爱乡的泰雅族部落中,遇见一老妇家屋置有三个经轴。当时织布的“ㄚㄎ一”(泰雅语婆婆意)告诉我,这三个经轴都是她先生所做。第一个体积较大且呈现岁痕者,因使用时间已久,夜晚织布时所发出之声音亦较大,唯恐影响邻居睡眠,因而就由先生接续再做了第二与第三个。

ㄚㄎ一老人家与我谈得契机,在说做中,还唱起她幼时母亲所教的“t mi num”(泰雅族之织布歌),成了我当年旅驿中的美丽记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能为太太做织布机的男人似乎也不多了。

行走近婆婆的半穴居前,我向邻居请询了是否有人照应婆婆一事,邻居说,婆婆嫁到外面部落的女儿每半个月会回来探亲。前次婆婆身体不适时,即由女儿带至设在红头村的卫生所检视,我听闻此言,心头顿然释怀许久。

人间平凡处,日后思过,往往亦却是可珍可惜可爱所在。我与婆婆虽非亲非故,然曾有见面之雅,另且承伊亲切招呼。老人家的笑靥亦已成我于I va va lay村落的印象,执晚辈之礼探视,未尝不是应该。今天我在来此折弯的店家处,买了盒饼干及一瓶保力达饮料,若而婆婆精神尚好,或可做一些小谈。

婆婆的织布,看似无奇,然于文化内层脉络里,却有可聆颂之处。于早期较贫乏的年代,许多原住民家庭的衣物,都是女性夙夜匪懈一针一线编织所出,及当女儿出嫁时,在爱屋及乌下,亦会为对方亲家编织许多织物,她们的一生可说都奉献给了家庭。

我之前行走于花莲太鲁阁时,曾家仍以传统地机织布的雅孟ㄚㄎ一,致赠一件她亲手织的无袖上衣,无语的感动迄今未忘。

蓝天苍穹中总是流动着人间的韵律,犹似经纬线里的梭错纵横,既是缤纷而又多样,只然为要拼编美丽织物。

走遍碎石路,走过现在家屋,婆婆的半穴居就在前方。◇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2008年 华人关注的十大新闻(第102期) ---2008/12/25刊
  • 相关文章
  • 【旅人手札】兰屿关怀手记(第100期) ---2008/12/11刊
  • 【旅人手札】卖船记(第98期) ---2008/11/27刊
  • 经济下滑 中国年轻一代迷茫(第102期) ---2008/12/25刊
  • 与法轮功缘结印度(第101期) ---2008/12/18刊
  • “五四”口号“科学与民主”的误区(第18期) ---2007/05/10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