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懂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又懂得“养德”即是最好的“养生”方式。治人于未病之前,杜绝生病,不再以药物戕害身体,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中医学的理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气,人的身体五脏与节气的特性相应也不同,春应生、夏应长、秋应收、冬应藏。《内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养生”、“养身”这两个名词,许多人非常容易混淆。

顾名思义的想,“养身”就是让人的身体得到健康、能够适应于动变的情况,例如对流行病的抵抗能力、能适应季节冷热的变化、能适应摄入的各种饮食。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养生智慧:养德
中医养生.中医师观点3

玉米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吃多了会烦热,而冬季使用它,却很相宜,让人有保暖的作用。(Getty Images)

文 ◎ 胡乃文

古人懂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又懂得“养德”即是最好的“养生”方式。治人于未病之前,杜绝生病,不再以药物戕害身体,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中医学的理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气,人的身体五脏与节气的特性相应也不同,春应生、夏应长、秋应收、冬应藏。《内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养生”、“养身”这两个名词,许多人非常容易混淆。

顾名思义的想,“养身”就是让人的身体得到健康、能够适应于动变的情况,例如对流行病的抵抗能力、能适应季节冷热的变化、能适应摄入的各种饮食。可古时的中医典籍并未见这个词。

“养生”这名词,和“养身”一词满混淆的,为甚么呢?

唐朝孙思邈有《道林养生》,讲的和明朝的“抱独居士”吕坤所云都大致相同,“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等,吕坤说,嵇康就是善养生的人,他对于死完全在考虑之外。所以,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吕坤还说,德行是人自己的修养,当修养的德行够,就算是踩在刀刃之上,那又怎能害到他的养生呢?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养生的意义和现在流行的讲法有很多的不同。而且古时的养生,是以养德为重。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是因为春气应生,所以注重春养生,养“生发之气”。

古人的养生之法,和现代所云大相迳庭。因此,如何在冬季“养生”,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概念来说明。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要将那些属于闭藏的冬季之时所积存于体内的废物发散掉,故叫作“发陈”。在冬天这个季节时,万物都得闭藏,人必须在此时“养藏”,躲在密闭的房间、躲在厚重的衣物里面、躲在被窝中,让自己不因为那很冰冷的天气而受到伤害;这时不是养生的好季节。

《内经》云:冬季的亥子丑三个月,是属“闭藏”的,这时水结成冰了、地也坼裂了,一定不准许干扰到人身的阳气,这时白昼的时间比较短,应该和日光同时起落,所以要“早卧晚起”,使得肾所藏的“志”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要远离寒、要趋就温,不要让皮肤的气泄掉,让气极度的削减了。以上就是冬气的相应,也就是“养藏之道”,如果不照着做而逆反它,就会伤到肾,因为不能养藏,所以到了来年春天“奉生”的资材就太少了,于是春季就会患“痿厥”之病。

在《内经》中所说的冬季三个月,意味的不只是冬季三个月。其实,每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天的时辰和每个月的地支都相同,一天有“子丑……”等时辰,一年也有“子丑……”等月份;“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月份的冬天(十月、十一月、腊月)要养藏,时辰的冬天(晚上九点至凌晨三点)也得养藏。这段时间里,不就是应该躺在床上、盖上厚重的被子睡觉的吗?

冬季要保暖,除了藏于密闭房间内、穿厚重的衣物、睡卧厚被外,食用食物也要有相应。《饮膳正要》书中云,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秋宜食麻、冬宜食黍。黍,《本草纲目》云,吃多了会烦热,叫人不要多吃。而冬季使用它,却很相宜,让人有保暖的作用。

由此想到,古时明医的智慧,现代人难能比得上;见《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为人们懂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又懂得“养德”即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治人于未病之前,杜绝生病,不再以药物戕害身体,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寒冬可补充能补养阳气的药材。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01/5690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