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養神,和人所謂的「七情」是息息相關的。情感本是人之天性,但只要合於道,不受情感所枷鎖,則怡然安泰,若過之,則百病增。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詞。中醫有一句話「有元神則生,無元神則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渙散」這些名詞。「元神」簡稱「神」,有些像是俗稱的「靈魂」,因為靈魂的定義說得很籠統,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黃帝內經》講:「心藏神」,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道家修煉更進一步講元神藏在「泥丸宮」。

泥丸宮的位置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松果體。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養生精髓:養神
中醫養生.中醫師觀點2

二零零八年十月三十日一老者在北京的公園打太極健身。(AFP)

文 ◎鄧正梁(醫師、中醫博士)

中醫的養神,和人所謂的「七情」是息息相關的。情感本是人之天性,但只要合於道,不受情感所枷鎖,則怡然安泰,若過之,則百病增。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詞。中醫有一句話「有元神則生,無元神則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渙散」這些名詞。「元神」簡稱「神」,有些像是俗稱的「靈魂」,因為靈魂的定義說得很籠統,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黃帝內經》講:「心藏神」,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道家修煉更進一步講元神藏在「泥丸宮」。

泥丸宮的位置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松果體。什麼是松果體?道家修煉的典籍提到泥丸依托於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上一點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所指的松果體,道家說是「天眼」。煉氣有成者每天以氣溫養之,久了能夠視人身之氣,人有五臟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面,因此能出特異功能,望其表而知其裏,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所以有人說松果體是人的第三隻眼。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構成包括「有形」的身體與「無形」的部份。元神屬於「無形」,是肉眼所看不見的,是道家所說人身三寶「精」、「氣」、「神」中的最高位。元神是人所必須具備的,人的生成,除了母血與父精為基礎,結合成胞胎,發生成臟腑形體,通調血氣營衛後,還必須具備神、魂、魄,才能成為完整的人。而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開始談「七情」,中醫所說的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始見於黃帝內經。而大腦只不過是語言的翻譯機,把宇宙的訊息翻譯成人能懂的語言,而人的真正感受是在元神,不是在大腦。早在兩千年前的《禮記》一書就記載著:「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句說明了這些天生俱來的情感是不用學習而自己就會的。

養神的方法,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恬淡虛無反而更健康,合於道,也就是有道德涵養,合於做人的法則,則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反觀現代人,較容易縱情聲色犬馬,食則膏糧厚味、生活務必刺激暢樂於心。《黃帝內經》對短命的人生活描述記載在《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如此生活不知節制,各方面均以享樂主義為上,就會夭壽短命。


恬淡道德合於道,身心自然健康。圖為二零零一年三月三日於南加州的聖塔莫尼卡海灘晨煉的法輪功學員。(Getty Images)

七情過極則百病增

七情致病方面,明朝有一部《普濟方》,把「七情」同病理聯繫了起來:「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病生焉。」說明的七情調攝不當會導致疾病。(《普濟方》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執筆彙編而成,刊於西元一四零六年)

七情調攝不周,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常,七情鬱積可以出現:「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七情變化可影響人的情緒和健康。

喜怒哀思本是人之常情,人就是為這情而活著,生氣、高興、喜歡、怨恨都是情,但是七情太過就會生病。強烈的思想情節,大喜大悲,大驚大怒,均能導致氣機紊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愁則心攝,多惡則憔悴無歡。」古人還說:「莫道喜怒不傷身,七情過極百病增。」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耳聞目睹這樣的情況。憤怒時肝區兩脅痛,肺癆的人易有憂鬱傾向,思慮過度則引起脾胃失調等等。有人肝火較旺,處事急躁欠冷靜,氣逆上衝,怒火勃發後口吐鮮血等。這是大怒耗傷血液,陰血虧耗。有人狂喜暴喜後,精神處於十分渙散的狀態,大腦控制能力明顯降低,缺乏理智。還有許多現代病與情緒有明顯的關係,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失眠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躁鬱症、精神分裂、月經失常等。

《內經》曰:「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婦女有難以講出的隱曲,經常憂鬱焦慮,產生月經紊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凡遇大驚卒恐,能令人遺失小便,即傷腎之驗。」有人驚嚇過度,小便自流,神不守舍,婦女則傷及胎氣,崩漏流產。

擺脫七情的枷鎖

關於七情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在文學與史籍上亦不乏記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三次「金瘡迸裂」斷送了性命。南宋詩人陸游與唐婉的悲劇,更向人們展示了七情導致的結局多變。當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唐婉看了陸游寫的「釵頭鳳」詞後,更加憂鬱,一病歸西。而陸游卻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和政治上的打擊,晚年閒居山陰,生活拮据,但樂觀豁達,總是用微笑迎接逆境,活到八十五歲高齡。《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當她聽說寶玉和寶釵結婚的消息後,不禁滿含悲憤一氣而亡,而賈寶玉的癡心迷戀與王熙鳳的專橫弄權,無不說明七情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個人若要氣血充沛,情緒穩定,神采奕奕,精神飽滿,健康長壽,就一定要跳開七情的枷鎖,不棄之必為其所累。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浩瀚的是人的心靈。」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須有寬闊的胸懷和健全的身體,而擺脫七情的影響是關鍵因素,佛家鼓勵一般人放棄對情的執著,用慈悲心來代替。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磨難重重,但是,只要樂觀向上,坦然處之,心境寬闊如海,一切煩惱憂愁執著就會煙消雲散。古人很早就懂的這個道理,思想上安定清淨,不貪欲妄想,體內的真氣就會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無從發生,而真正達到養神的目的。◇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101/5688.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