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欧美消费能力下降,出口导向经济走向末路,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已现倒闭潮。大陆媒体报导,东莞平均一天倒闭一百家企业;学者指出,今年将有上万家香港企业倒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虽然在九十年代之后珠三角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最近以来,珠三角经济体,包括香港在内,不但面临国际金融风暴的波及,而且在制造和加工出口等方面都遭遇困境。

每天倒闭一百家企业

加工厂聚集地珠江三角洲在金融海啸前就已经积弱,今年以来,中国有六、七万小企业倒闭,其中大部份属于出口贸易型企业。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粤港经济前景迷离难测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香港上市的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六千五百名员工面临失业。图为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八日,一名等待领取拖欠薪资的工人睡在位于广东省东莞的合俊集团控股公司工厂的一张桌子上。(Getty Images)

文 ◎ 吴雪儿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欧美消费能力下降,出口导向经济走向末路,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已现倒闭潮。大陆媒体报导,东莞平均一天倒闭一百家企业;学者指出,今年将有上万家香港企业倒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虽然在九十年代之后珠三角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最近以来,珠三角经济体,包括香港在内,不但面临国际金融风暴的波及,而且在制造和加工出口等方面都遭遇困境。

每天倒闭一百家企业

加工厂聚集地珠江三角洲在金融海啸前就已经积弱,今年以来,中国有六、七万小企业倒闭,其中大部份属于出口贸易型企业。而金融海啸触发的倒闭潮更是惨不忍睹。

当中最怵目的要算是在东莞经营十四年的港资企业合俊。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厂之一、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旗下在东莞的三家工厂突然倒闭,逾六千人失业。而差不多同期,港资家电生产商百灵达国际位于深圳宝安区的工厂倒闭,令超过一千二百名工人失业。

据大陆媒体报导,中国制造业倒闭之严重,“传闻东莞平均一天倒闭一百家企业”。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指出,早在黄历过年时,香港商会曾经估计,今年将有上万家香港企业倒闭。

香港经济金融评论员石齐平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珠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多重原因:“表面上看,和最近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有关,但本质上,国际经济形势所造成的冲击,应该说,还没有真正的冲击到珠三角或中国其他一般的劳力密集型行业,因为这个冲击要在以后才出现。”

而财经评论员吴木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引发港企倒闭风潮的原因,第一是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型企业的经营;第二是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品质的质疑也不利于标有“中国制造”品的出口;第三是出口退税新政策的不利影响。


美国经济不景气,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直接影响。(Getty Images)

加工业出口导向经济已末路

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所谓的“东亚模式”,即和日本、韩国一样,以出口作为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中国在这方面更为极端,中国GDP的50%和进出口有关,是全球外贸依赖度最大的经济体。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更为严重。二零零六年,广东省进出口额超过了该省的GDP,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面对全球发生的金融危机,欧美消费能力下降,大量企业的产品出口就陷入了困境。有资料显示,今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前八个月虽然有五十一亿美元,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个百分点。而合俊集团旗下的三家企业以及珠三角地区大量代工企业倒闭,意味着珠三角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正面临穷途末路。

另外,在一片的倒闭潮中,珠江三角洲却出现一种矛盾现象:现存的工厂却仍难以招聘到工人。显示出珠三角一带在劳动人口方面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

有报导引述东莞厚街一家港资工厂的负责人说,今年原先计画增加一条生产线,且认为招聘工人不会太困难,因为有大量工厂倒闭,失业工人大增。不过,厂方最终却因无法招聘到足够的工人,只好放弃计画。

有分析指,有多重原因导致珠三角出现上述矛盾现象,一是区内物价急升,生活成本上涨,导致外省劳工撤离;二是工厂订单不足,加班工资少,收入降低,员工不愿在区内工作。

珠三角加工企业发展最快的这二十年来,经研发或原创,再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产品很少。有学者认为,珠三角中小企必须转型自救,不可再单一倚赖出口。珠三角加工业应该建立自己品牌,有助将来发展内销。中国过渡政府总统伍凡今年初曾指出,很多外资来到中国,就是寄望于中国的庞大人口的内销市场。

伍凡认为,珠三角企业必须尽快开发内销市场,这不但有利于外资投资,对中国本土的经济也很关键:“中国的内销市场建立不起来,中国的经济永远不会好,现在我们所看的表面经济繁荣,通通是在城市地区,都是在沿海地区,你看不到农村的面貌。而决定中国经济有真正的发展,让全国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不把中国国内的内需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建立起来,那都是空的。那中国经济就是绑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加工厂。”

李嘉诚损失一千八百亿

受金融海啸影响,香港股市狂泻,恒生指数从去年高位三万多点,回落到现在一万多点。有报导指,港股一年前的市值曾高达二十三兆一千九百七十亿港元,现今只剩下八兆五千八百亿港元,蒸发了约十四兆六千一百七十亿港元,以七百万港人计,等于每人损失二百零八点八万港元。


有报导指,港股一年前的市值与现今相比,蒸发了约十四兆六千一百七十亿港元。图为港交所内的情况。(Getty Images)

蓝筹中跌幅最大的,要数中信泰富(267-HK),该股因炒卖外汇累计期权而亏蚀一百五十五亿港元,一年之内跌价91%。而去年最重伤的便要数内房股、资源股及航运股,跌幅全部都接近90%。

而在金融海啸中“没顶”的公司包括有:恒丰金(870-HK)、佑威(627-HK)、德发(928-HK)、合俊(2700-HK)便要申请清盘,百灵达(2326-HK)内地厂房结业,五股皆已停牌,持有这些股票的散户心里要有数,它们随时变成废纸。

据《理财周报》报导,自美国雷曼兄弟九月十四日宣布倒闭后,香港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主席李嘉诚、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李兆基,以及新鸿基集团代表郭梓文等“亚洲三大股神”,同全球投资人一样受到股灾冲击,个人身家大失血。

有“华人首富”之称的李嘉诚,个人身家因此缩水近四成。由其控股的八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缩水达四成,浮亏总额约为一千八百四十三亿港元。

郭梓文兄弟及李兆基浮亏也分别达八百零五亿及四百八十六亿港元;若以这半年股价走势来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股价跌幅约41%,由郭梓文家族掌控的新鸿基地产跌幅为53%,跌幅最大的却是由李兆基创办的恒基地产,跌幅高达55%。

不过据《工商时报》报导,三股神“越跌越买”,增持的主要是自家企业的股票。李嘉诚自九月二十九日起多次增持长实股票,累计共增持四十二点八万股,投资约三千五百二十五万港元,让李嘉诚对长江实业的持股比率上升至40.24%。


金融海啸中,恒生指数跌至四年来新低,股市也随即出现恐慌性抛售。(Getty Images)

香港优势渐渐丧失

郭梓文与李兆基两人则展开比李嘉诚更积极的增持动作。整个九月郭氏家族一共增持了八次,共增持二百七十二点五万股新鸿基地产股份;此后,郭氏家族十月份再透过家族信讬基金增持一百二十万股,投资达八千零五十二点六万港元,对新鸿基地产持股比率已升至42.69%。

李兆基则早于四月初即开始增持自家股票,累计已七次增持恒基地产共一千四百六十五点五万股,涉及资金高达八点五亿港元。有港媒报导指,一位超级富豪炒外行炒亏了一百亿元,后来坊间传闻是李兆基。传闻更指李兆基雷曼投资也亏了大笔钱,但因为自己的身份,不敢出来索偿。

香港作为中国经济的示范窗口,近年来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特点的内趋力。八十年代之后,香港制造业北上,本地则以外贸服务、物流和金融为商业三大支柱,然而,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资大量直接进入内地生产和贸易,而港口吞吐量近十多年增长了数十倍,香港外贸服务和物流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仍在扩展,最后结果如何没有人能够预知。显然,如果香港的金融市场再遭到重创,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则岌岌可危,而香港经济将失去其最后的一个重要优势。◇


从高空眺望的新界地区,可以看到设在区内的货柜码头(Getty Images)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97/5542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