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历史。

台湾三义木雕博物馆如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一样,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研发创新,国内外名师作品在此交流,不断成长,生生不息……

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很多的古老民族都有木雕的遗迹;在中国敦煌的洞窟中,也留下千年的神佛雕像。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立足三义.放眼国际 展示木雕之美

木雕历史。

文、摄影 ◎ 黄嫣华、翠燕


木雕历史。

台湾三义木雕博物馆如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一样,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研发创新,国内外名师作品在此交流,不断成长,生生不息……

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很多的古老民族都有木雕的遗迹;在中国敦煌的洞窟中,也留下千年的神佛雕像。除此之外,木雕更常见于庙宇、家具等,中国人把木雕应用得非常广泛。

三义木雕名闻全台

位处于台湾中北部,群山环绕的三义乡,每年冬季和春季常在氤氲缭绕之中。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又盛产樟木,因此早在百年前的清朝时期,就和木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朝时期,三义就是一个樟木的集散地,一些南部地区安平港和鹿港的木雕师傅都会到三义采购樟木,将其载回后,制作家具或木雕创作。

一九五零至六零年初,整个三义处处都有家庭代工,所做的代工品外销到美国,是三义木雕发展的成长期,而真正的巅峰期是在销日时期。外销日本、欧美的产品题材,包括宗教、传统的神像和人物,还有所谓的乡土题材,都是很受欢迎的。

当时所有产品都是以市场导向为主,所以大量的木雕工厂也因应而生,很多本地的年轻人都从事木雕工作。所以那时候的三义,可以听到家家户户的雕刻声。木雕的家庭手工也为三义带来许多的财富。

一九八零年初,正处石油危机,全世界经济萧条,三义的木雕因而也无法销售至欧美或日本。在失去商品导向的市场需求之后,从小习惯拿着雕刻刀的年轻人,就渐渐的转向创作的路线,他们也慢慢的雕琢出自己的风格。多年来,三义乡造就出为数众多的木雕巧手。在特殊天然环境的配合下,雕琢出三义这个独一无二的山城,放眼所及都是木雕艺品店及工作室,总数量高达数百家之多。

三义的木雕走过了一世纪的演变,从天然的奇木雕刻开始,到外销产业的经营,更配合近年台湾发展观光资源的热潮,木雕艺品店林立街头,然后又走向个人创作的路线,几经转折而形成今日闻名全台的木雕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它同时也见证了台湾木业的百年兴衰史。


三义木雕博物馆的展览室之一。

 木雕博物馆具全方位功能

三义木雕博物馆创立于一九九五年,是以木雕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正当三义木雕业逐渐没落之际,业者希望政府能提出改善他们生活及发展空间的计画,而木雕博物馆成立的宗旨,就是为了扶持即将没落的木雕产业,让它重新站起来,重新活化起来。

馆方的展示分为几个主要项目,其一,展示木雕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二,展示琳琅满目的各种木雕作品,包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和神像等;另外,担负振兴当地木雕产业的使命,更着重于教育、推展的功能。它具备了展示作品、供民众参观、休憩、典藏木雕精品的功能,所以它是一座全方位的木雕博物馆。
 


古董木马。
 
三义木雕的发展历史。

在博物馆里,除了可以细细品味老师傅精湛的雕工绝技,也可以看到年轻创作家的新鲜创意。看过木雕博物馆之后,才知道木雕的范围如此宽广,而且与先民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古时候王公贵族的家庭,在建筑、家具、器皿上,都有精致、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从古文物中,了解古人对生活的风雅品味。博物馆完整的展示了木雕之美,更让我们一窥木雕在历史上发展的过程。

从一九九零年木雕博物馆兴建之初,馆长蔡锦旺就在此任职,对三义木雕的历史了若指掌。长久以来,蔡馆长都是怀抱着无比的热忱推展馆务工作。关于教育、推展部份,蔡馆长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木雕产业跟学校最早的结合,是邀请艺术学院的教授,前来教导这些木雕师傅有关美学的知识;现在正在做第二阶段的中程计画,请木雕师傅将他们的技术教导艺术学院的学生,让他们从木雕师傅手中习得木雕的技艺,使这些技法得以传承下去。”

蔡馆长谈到三义木雕发展两大的特色:

作品的材料取自于树木的根部

根部的优点是较不易裂开,它有很美的纠葛纹路,而树根的价格是以吨计算的,所以成本较低。早期的三义木雕见长于粗犷的奇木雕刻,工艺家们依照树木根部的外形,加以局部的雕刻修饰,表现出浑然天成原始木材的趣味性。

使用工具的发展

三义木雕使用的工具,最早将制材所的链锯改成现在一般所使用的链锯;雕刻细微的地方,则使用牙科师傅的器械,加以改良制成可以雕刻精细部份的工具。所以在使用工具、器械的发展,台湾可说是最早采用,具有前导的地位。

一般而言,多数的艺术都是从视觉上去感受,而木雕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气味。蔡馆长谈到:“樟木有樟木的气味,桧木有桧木的气味,那种独特的气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发出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为什么中国人对木雕情有独钟呢?也许是木材散发出的香味使然吧!

台湾的木雕家惯用樟木创作,因为它的稳定性高,不容易产生变化,不易产生龟裂的现象,又可以持久的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是兼具视觉与嗅觉享受的艺术。


木雕观音。

 


木雕观音。

早期艺术发展源于宗教

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些传统的佛像,这些神佛都有自己的形制,都雕刻得非常庄严稳重。传统神像常讲究头身比率和彩绘;而现代神像则以原木雕刻,重视装饰性和观赏的功能,不加以彩绘,而且看起来较新。在大量销日时期,日本形制的神像是外销的大宗。早期的艺术发展源于宗教,人们基于信仰,奉献出最好的、最美的技艺为神佛塑像。和中国人同样喜爱木雕的日本,在传统佛像及建筑上还保有浓浓的唐朝古风。

博物馆的解说员张明慧小姐说:“古时候的隔扇门是由一扇扇组合而成的,采用透雕方式雕刻,是很精致的透雕作品。第一道门可以让里面和外面的空气流通,光线可以穿透,让屋子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它不只可以当门,还可以当窗户。基本上,门扇越多,表示这户人家越富有。门窗的雕刻内容有着意涵深远的典故故事,在建筑雕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镂空木雕。

一道隔扇门蕴藏着很多的古老典故,还可以看出那一户人家的身家背景。由此可见,中国人数千年来的门户观念背后有其深邃的意涵。

雕刻最早来自宗教神像和建筑。过去的木匠在建造房子时,采用所谓的大木作、小木作。大木作指的是栋梁建筑,属于大结构;细部的雕刻是属于小木作。这些师傅很懂得利用美学和力学的结合,建筑雕刻不仅雕工精采,更可以从雕梁画栋中,看到优美花鸟题材的雕刻,彩绘也应用到雕刻里。

张明慧如此述说着:“一般木雕师傅虽然没有高深的美学理论基础,但是他们有一把刀、一双巧手,所以拿到木头时会先思考,这块木头适合刻什么样的题材,该如何表现心中的想法。他们创作的题材常是生活中所见所闻、一些感触和过去的回忆。”

早期的传统建筑雕刻,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是美学的表现,着重于木造家具及建筑;而现代木雕,早已跳脱实用之外,充份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意境,大部份变成观赏用的艺术品了。

立足三义放眼国际

三义木雕博物馆是全台唯一以木雕为主题的工艺博物馆,所展示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建筑、家具外,还有以当地为特色的木雕,也收藏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甚至欧美雕刻大师的精品。从二零零一年开始,每年举办台湾专题展。自国际交流展开始,国内外名师的作品在此交流,国际木雕也变成博物馆的展示方向。

在三义博物馆,大家不仅可以看到传统木雕,也可以欣赏现代的创作,甚至国际的木雕杰作,可说是一座非常完整专业的木雕馆,这里有丰富的史料可供各国参考和研究。

木雕博物馆立足三义,放眼国际,经过多年的努力耕耘,已经扎下深厚的根基,不但发挥了传统木雕工艺的维护与传承的功能,更期待未来协助更多的木雕产业及工艺家的发展与创新。在蔡馆长的带领下,历经十三年的营运,三义木雕博物馆如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一样,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不断研发创新,是个生生不息、不断成长的博物馆。◇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96/5512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