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一波「流浪」的風暴正在國際社會悄悄醞釀著。而在台灣,律師、教師、教授這些看似穩定且錢途看好的職業,也因僧多粥少,人氣由紅翻黑。想有個穩定的工作嗎?先流浪吧!

「踏在回家的路上,未來的前途茫茫,曾經是我無知的選擇,淪落異鄉流浪……」九零年代初期,知名歌手王傑的一首《永遠流浪》,曾深深敲擊中港台三地無數遊子的漂泊心靈。

今天,這首歌又悄悄在更多人的記憶深處,迴盪而起。

二零零五年,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以《下流社會》一書勾勒出日本社會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年輕人生活失去希望與願景,缺乏向上奮鬥的動力,從而造成更多中產階級向下流動、淪為社會底層階級。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流浪社會悄悄到來

每年寒暑假期間大批流浪老師趕往全台各地的學校應試,爭搶絕少的教師員額。(法新社)

文 ◎ 唐浩

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一波「流浪」的風暴正在國際社會悄悄醞釀著。而在台灣,律師、教師、教授這些看似穩定且錢途看好的職業,也因僧多粥少,人氣由紅翻黑。想有個穩定的工作嗎?先流浪吧!

「踏在回家的路上,未來的前途茫茫,曾經是我無知的選擇,淪落異鄉流浪……」九零年代初期,知名歌手王傑的一首《永遠流浪》,曾深深敲擊中港台三地無數遊子的漂泊心靈。

今天,這首歌又悄悄在更多人的記憶深處,迴盪而起。

二零零五年,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以《下流社會》一書勾勒出日本社會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年輕人生活失去希望與願景,缺乏向上奮鬥的動力,從而造成更多中產階級向下流動、淪為社會底層階級。此書一出,熱賣暢銷突破百萬本,引發日本社會廣泛迴響。

二零零八年的台灣,同樣受到景氣衝擊、造成中產階級人數持續衰減,除了「下流社會」的現象在台灣浮現外,另一個「流浪社會」的現象也儼然成為新一波的時代趨勢。

昔日風光,今日流浪?

「流浪教師」、「流浪警察」、「流浪博士」、「流浪教授」,甚至「流浪律師」等名詞,出現在台灣媒體上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為什麼?大環境景氣不佳、少子化、學歷貶值等,是促發「流浪社會」更為鮮明成形的關鍵主因。

根據台灣的張老師基金會一份研究指出,台灣的勞動參與率在一九八七年達到60.9%的高峰後,便開始逐步回落,失業率也相對隨之攀升。二零零一年十月台灣失業率一度登上5.33%的歷史新高,此後雖然失業情形略有緩解,但隨著台灣產業大量外移至勞力成本較低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台灣失業率仍始終維持在4%以上的局面。

台灣主計處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二零零八年八月的台灣失業率仍達4.14%,意味著至少有四十五萬二千人失業。

的確,這些苦無工作、四處遊走的流浪工作者在台灣、甚至世界各地向來不在少數,但因為他們彼此分屬不同產業類別、較無共同的特殊專業屬性,因此過去較少引人矚目。

然而,今天的「流浪社會」現象,卻是那些學有專精、傳統上被認為是「鐵飯碗」的專業族群也陷入大量失業危機中,遂而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其中,以教師、警察、博士的流浪現象,最受矚目。

流浪教師

僧多粥少,全台應考為一職

「環境不景氣,大家孩子越生越少,再這樣下去,我們幼稚園也只能關門了。」位於台灣高雄、一位不願具名的幼稚園園長無奈表示,少子化現象對他們這群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可謂首當其衝。

台灣嬰兒的出生人數,堪稱每下愈況。從一九九七年的三十六點二萬人,下滑至二零零七年的二十點四萬人。而今年截至九月為止,更僅有十四點三萬。

嬰幼兒人數的衰退潮,率先衝擊了幼教事業,緊接著層層向上推擠著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教育,也為各級教育體制埋下經營困頓的伏筆。不僅即將出現老師沒有學生可教的難題,目前多數學校的教師員額也已經出現緊縮、遇缺不補,甚至部份私校還出現資遣老師的情形;同時,每年不斷從大學畢業的大批準教師,也面臨無處謀生的窘境。

台灣的流浪教師現象,便是由此而生。流浪教師協會理事長陳朝松指出,儘管教育部聲稱這些奔走台灣各地、爭取正式教師職缺的流浪教師人數只有三點五萬人,但據他估算,實際人數起碼有七萬人。

甫成為台北縣某高中正式教師的許方瑜,出身台灣師範大學正規體系、甚至擁有海外碩士學位,但過去一年多,她也是眾多流浪教師當中的一員。「之前聽過許多人參加多年教師甄試都失敗的案例,所以當我決定要走教師這條路,心理壓力是蠻大的。」她說。

許方瑜表示,現在師資市場是徹底的僧多粥少。大批還沒找到正式教職工作的流浪老師,每年寒暑假期間紛紛趕往全台各地的學校應試,去爭搶那唯一一個的教師員額——甚至許多還只是任期一學期的代理教師工作,一旦學期結束,只能繼續流浪。


台灣師資市場僧多粥少。(法新社)

「對參加教師甄試的流浪教師來說,在身心上、經濟上都是考驗。而接下來的放榜更是一次次挫折經驗的累積。」許方瑜頗有感慨地說。

少子化固然是教育市場委靡不振的病灶,但大學過度設立師資培育課程,則是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因素。

「現在幾乎每個公私立大學都設有教育學程,造成擁有教師資格的人過多,供需失調。」退休教師劉秀綿觀察指出。每年幾萬名準教師從學院裏傾巢而出,不僅素質良莠不齊,也更加強化師資市場的競爭壓力,對流浪教師們更為不利。

流浪警察

搶工作,警校鐵飯碗四成不保

往年,台灣警察的招考任用,與負責招生培育的警察大學、警察專科學校連成一氣,由警政署調查確認缺額員警人數後,再由警校開出名額進行招生,因此警校畢業後的警察或警官,基本上都能「一個蘿蔔一個坑」,順利考上警職。警察也被認為是穩定的鐵飯碗工作。

但因警察工作屬於國家公務人員體系,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八十五條〈公務人員之選拔,應實行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的規定,警察不能只讓特定人士(警校畢業生)報考,因此警察特考便逐漸對外界開放。首先讓具有大專政治、法律、行政等科系學歷的畢業生應考,而自二零零六年起,更完全開放給各科系大專畢業生報考。


考試制度的調整,致使本應智勇出勤的準警察忙於特考輔導。(Getty Images)

然而由於警校學生在學期間不僅學習一般科目,還有其他各類型的警備訓練課程,因此在應付文科考試的準備上普遍較一般大專生薄弱,造成「警校生拚不過一般生」的落榜情形。而根據規定,警校生畢業後三年內未能通過特考者,將取消資格、不得再考,同時得入伍服役、並賠償在學期間國家所支付的數十萬元學費。對落榜的警校生,無疑是雪上加霜。

台灣老牌政論雜誌《新新聞》在今年七月率先對「流浪警察」現象提出警告。而根據警政署透露,去年七百多名警校畢業生,便有三百多人未能通過警察特考。平均十個「準警察」,只有六個才能成為「真警察」。

「警專目前有舉行模擬考制度,讓學生能多熟悉考試的模式,一方面避免學生臨場應考時失常,二方面也提醒學生要專心準備考試。」台灣保一總隊分隊長王士傑表示,警校對這個現象也正在設法改善,「此外,上級也會要求擔任這些學生管理工作的隊職幹部,盡可能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同學相關必要的特考輔導,例如幫學生收集歷屆考題等。」

流浪博士

奔波兼課,學術夢越來越遠

「只要七點八分,就能上大學!」這項堪稱台灣教育界年度傳奇的現象,連總統馬英九都忍不住說:「現在考不上大學比考上還難。」

然而,深究之後,許多教育界人士擔憂,少子化現象造成大學招生嚴重不足,未來恐將連帶出現大學收入不足而倒閉、教授無處可去的社會問題。換言之,這是「博士版」的高級流浪教師。

事實上,現在的大學教職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嚴峻局勢。「十年前,教育部開放大學廣設林立,學校對博士的需求也就大幅增加,公私立大學也紛紛設置博士班因應。」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江啟先指出,「但現在,學校需求減少,力求降低人力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博士無法在學界找到立足之地。」

多數選擇攻讀博士的研究生,目的就為了進入學院作育英才。但花上多年青春與經濟成本後,卻遇上就業市場的寒冬。有人被迫轉往其他行業另謀他途,有人則持續堅持己志、但卻過著終日趕場兼課的打工生活。

一名助理教授去年接受媒體訪問,自曝雖然仍掛有「教授」之名,但實際上卻在台灣四個縣市的學校奔走、兼課,沒有正式的職務保障。每堂課鐘點費六百五十元,比部份一對一的私人家教時薪還低;寒暑假也沒有收入,年度工資和工人差不多。

「我的工作是流浪教師與客車司機的混和,每周開車時數比教書時間還多。最慘的是周五,一天八堂課,上午七時三十分從台北開車到宜蘭,下午再趕到苗栗,剛好繞北台灣一圈,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多。」他說。

台灣的大專院校每年生產出三十二萬以上的畢業生,但就業市場有限,造成學歷貶值現象,博士、碩士、學士在職場上相互排擠,博士只能找過去提供給碩士甚至大學生的工作,也令他們情何以堪。

登上網絡,更是常常可見擁有博士學位、或者正攻讀博士的網友們,在自己的部落格(博客)上抒發己志,大嘆教職難覓,只能四處流浪,但許多學院老教授與行政高層卻不知他們的民間疾苦。

沉潛莫傷哀 自勵路定開

流浪社會,無疑是個結構性的趨勢問題,也是難以避免的社會課題。但是,切莫因為一時的流浪失意,而終生懷憂喪志。

「其實這也是個檢視自己究竟只是有張學歷、還是真的擁有『學力』的機會。」江啟先強調,擁有學力的人,終究不會被埋沒;對於其他人來說,或許也能藉此看清自己的真正興趣、繼而開啟人生新路向的契機。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詩人李白的經典詩句,給著我們永恆的鼓勵。◇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094/5443.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