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一波“流浪”的风暴正在国际社会悄悄酝酿着。而在台湾,律师、教师、教授这些看似稳定且钱途看好的职业,也因僧多粥少,人气由红翻黑。想有个稳定的工作吗?先流浪吧!

“踏在回家的路上,未来的前途茫茫,曾经是我无知的选择,沦落异乡流浪……”九零年代初期,知名歌手王杰的一首《永远流浪》,曾深深敲击中港台三地无数游子的漂泊心灵。

今天,这首歌又悄悄在更多人的记忆深处,回荡而起。

二零零五年,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以《下流社会》一书勾勒出日本社会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导致年轻人生活失去希望与愿景,缺乏向上奋斗的动力,从而造成更多中产阶级向下流动、沦为社会底层阶级。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封面故事 正体版       列印机版

流浪社会悄悄到来

每年寒暑假期间大批流浪老师赶往全台各地的学校应试,争抢绝少的教师员额。(法新社)

文 ◎ 唐浩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一波“流浪”的风暴正在国际社会悄悄酝酿着。而在台湾,律师、教师、教授这些看似稳定且钱途看好的职业,也因僧多粥少,人气由红翻黑。想有个稳定的工作吗?先流浪吧!

“踏在回家的路上,未来的前途茫茫,曾经是我无知的选择,沦落异乡流浪……”九零年代初期,知名歌手王杰的一首《永远流浪》,曾深深敲击中港台三地无数游子的漂泊心灵。

今天,这首歌又悄悄在更多人的记忆深处,回荡而起。

二零零五年,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以《下流社会》一书勾勒出日本社会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导致年轻人生活失去希望与愿景,缺乏向上奋斗的动力,从而造成更多中产阶级向下流动、沦为社会底层阶级。此书一出,热卖畅销突破百万本,引发日本社会广泛回响。

二零零八年的台湾,同样受到景气冲击、造成中产阶级人数持续衰减,除了“下流社会”的现象在台湾浮现外,另一个“流浪社会”的现象也俨然成为新一波的时代趋势。

昔日风光,今日流浪?

“流浪教师”、“流浪警察”、“流浪博士”、“流浪教授”,甚至“流浪律师”等名词,出现在台湾媒体上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为什么?大环境景气不佳、少子化、学历贬值等,是促发“流浪社会”更为鲜明成形的关键主因。

根据台湾的张老师基金会一份研究指出,台湾的劳动参与率在一九八七年达到60.9%的高峰后,便开始逐步回落,失业率也相对随之攀升。二零零一年十月台湾失业率一度登上5.33%的历史新高,此后虽然失业情形略有缓解,但随着台湾产业大量外移至劳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台湾失业率仍始终维持在4%以上的局面。

台湾主计处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二零零八年八月的台湾失业率仍达4.14%,意味着至少有四十五万二千人失业。

的确,这些苦无工作、四处游走的流浪工作者在台湾、甚至世界各地向来不在少数,但因为他们彼此分属不同产业类别、较无共同的特殊专业属性,因此过去较少引人瞩目。

然而,今天的“流浪社会”现象,却是那些学有专精、传统上被认为是“铁饭碗”的专业族群也陷入大量失业危机中,遂而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教师、警察、博士的流浪现象,最受瞩目。

流浪教师

僧多粥少,全台应考为一职

“环境不景气,大家孩子越生越少,再这样下去,我们幼稚园也只能关门了。”位于台湾高雄、一位不愿具名的幼稚园园长无奈表示,少子化现象对他们这群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首当其冲。

台湾婴儿的出生人数,堪称每下愈况。从一九九七年的三十六点二万人,下滑至二零零七年的二十点四万人。而今年截至九月为止,更仅有十四点三万。

婴幼儿人数的衰退潮,率先冲击了幼教事业,紧接着层层向上推挤着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育,也为各级教育体制埋下经营困顿的伏笔。不仅即将出现老师没有学生可教的难题,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师员额也已经出现紧缩、遇缺不补,甚至部份私校还出现资遣老师的情形;同时,每年不断从大学毕业的大批准教师,也面临无处谋生的窘境。

台湾的流浪教师现象,便是由此而生。流浪教师协会理事长陈朝松指出,尽管教育部声称这些奔走台湾各地、争取正式教师职缺的流浪教师人数只有三点五万人,但据他估算,实际人数起码有七万人。

甫成为台北县某高中正式教师的许方瑜,出身台湾师范大学正规体系、甚至拥有海外硕士学位,但过去一年多,她也是众多流浪教师当中的一员。“之前听过许多人参加多年教师甄试都失败的案例,所以当我决定要走教师这条路,心理压力是蛮大的。”她说。

许方瑜表示,现在师资市场是彻底的僧多粥少。大批还没找到正式教职工作的流浪老师,每年寒暑假期间纷纷赶往全台各地的学校应试,去争抢那唯一一个的教师员额--甚至许多还只是任期一学期的代理教师工作,一旦学期结束,只能继续流浪。


台湾师资市场僧多粥少。(法新社)

“对参加教师甄试的流浪教师来说,在身心上、经济上都是考验。而接下来的放榜更是一次次挫折经验的累积。”许方瑜颇有感慨地说。

少子化固然是教育市场委靡不振的病灶,但大学过度设立师资培育课程,则是另一个推波助澜的因素。

“现在几乎每个公私立大学都设有教育学程,造成拥有教师资格的人过多,供需失调。”退休教师刘秀绵观察指出。每年几万名准教师从学院里倾巢而出,不仅素质良莠不齐,也更加强化师资市场的竞争压力,对流浪教师们更为不利。

流浪警察

抢工作,警校铁饭碗四成不保

往年,台湾警察的招考任用,与负责招生培育的警察大学、警察专科学校连成一气,由警政署调查确认缺额员警人数后,再由警校开出名额进行招生,因此警校毕业后的警察或警官,基本上都能“一个萝卜一个坑”,顺利考上警职。警察也被认为是稳定的铁饭碗工作。

但因警察工作属于国家公务人员体系,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八十五条〈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的规定,警察不能只让特定人士(警校毕业生)报考,因此警察特考便逐渐对外界开放。首先让具有大专政治、法律、行政等科系学历的毕业生应考,而自二零零六年起,更完全开放给各科系大专毕业生报考。


考试制度的调整,致使本应智勇出勤的准警察忙于特考辅导。(Getty Images)

然而由于警校学生在学期间不仅学习一般科目,还有其他各类型的警备训练课程,因此在应付文科考试的准备上普遍较一般大专生薄弱,造成“警校生拚不过一般生”的落榜情形。而根据规定,警校生毕业后三年内未能通过特考者,将取消资格、不得再考,同时得入伍服役、并赔偿在学期间国家所支付的数十万元学费。对落榜的警校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台湾老牌政论杂志《新新闻》在今年七月率先对“流浪警察”现象提出警告。而根据警政署透露,去年七百多名警校毕业生,便有三百多人未能通过警察特考。平均十个“准警察”,只有六个才能成为“真警察”。

“警专目前有举行模拟考制度,让学生能多熟悉考试的模式,一方面避免学生临场应考时失常,二方面也提醒学生要专心准备考试。”台湾保一总队分队长王士杰表示,警校对这个现象也正在设法改善,“此外,上级也会要求担任这些学生管理工作的队职干部,尽可能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同学相关必要的特考辅导,例如帮学生收集历届考题等。”

流浪博士

奔波兼课,学术梦越来越远

“只要七点八分,就能上大学!”这项堪称台湾教育界年度传奇的现象,连总统马英九都忍不住说:“现在考不上大学比考上还难。”

然而,深究之后,许多教育界人士担忧,少子化现象造成大学招生严重不足,未来恐将连带出现大学收入不足而倒闭、教授无处可去的社会问题。换言之,这是“博士版”的高级流浪教师。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教职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严峻局势。“十年前,教育部开放大学广设林立,学校对博士的需求也就大幅增加,公私立大学也纷纷设置博士班因应。”空中大学商学系副教授江启先指出,“但现在,学校需求减少,力求降低人力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博士无法在学界找到立足之地。”

多数选择攻读博士的研究生,目的就为了进入学院作育英才。但花上多年青春与经济成本后,却遇上就业市场的寒冬。有人被迫转往其他行业另谋他途,有人则持续坚持己志、但却过着终日赶场兼课的打工生活。

一名助理教授去年接受媒体访问,自曝虽然仍挂有“教授”之名,但实际上却在台湾四个县市的学校奔走、兼课,没有正式的职务保障。每堂课钟点费六百五十元,比部份一对一的私人家教时薪还低;寒暑假也没有收入,年度工资和工人差不多。

“我的工作是流浪教师与客车司机的混和,每周开车时数比教书时间还多。最惨的是周五,一天八堂课,上午七时三十分从台北开车到宜兰,下午再赶到苗栗,刚好绕北台湾一圈,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时多。”他说。

台湾的大专院校每年生产出三十二万以上的毕业生,但就业市场有限,造成学历贬值现象,博士、硕士、学士在职场上相互排挤,博士只能找过去提供给硕士甚至大学生的工作,也令他们情何以堪。

登上网络,更是常常可见拥有博士学位、或者正攻读博士的网友们,在自己的部落格(博客)上抒发己志,大叹教职难觅,只能四处流浪,但许多学院老教授与行政高层却不知他们的民间疾苦。

沉潜莫伤哀 自励路定开

流浪社会,无疑是个结构性的趋势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社会课题。但是,切莫因为一时的流浪失意,而终生怀忧丧志。

“其实这也是个检视自己究竟只是有张学历、还是真的拥有‘学力’的机会。”江启先强调,拥有学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也能藉此看清自己的真正兴趣、继而开启人生新路向的契机。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诗人李白的经典诗句,给着我们永恒的鼓励。◇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流浪之歌 他乡非故乡 (第92期) ---2008/10/16刊
  • 漂流中的中国大陆(第92期) ---2008/10/16刊
  • 少子化与政策转向 流浪教师雪上霜 (第92期) ---2008/10/16刊
  • 不靠胆识靠笔试 流浪警察隐忧多 (第92期) ---2008/10/16刊
  • 相关文章
  • 日本手工木筷 掀起流行My Hashi风(第91期) ---2008/10/09刊
  • 中国菜厨技大赛亚太初赛揭晓(第90期) ---2008/10/02刊
  • 马英九的保钓情怀(第77期) ---2008/07/03刊
  • 忧郁压抑下 日本社会还安全吗?(第75期) ---2008/06/19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