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 伊羅遜
這些以吃石油為生的生化細菌會隨著石油抽採上來,在有氧條件下也可以存活繁殖,沒準在有適合它們生活條件的地方就活下來,與大氣中的什麼成份進行物理和化學作用會變種,變異,繁衍……
在鄉下油田草原住著,每天看到的是石油工人和來往的油罐車,聽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有關石油的事情,時間久了也知道石油開採大概是怎麼回事了,早年做記者時有過幾次接觸與研究石油的機會,深覺採石油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支出龐大,三階段抽乾每一油田
其實開採石油是很費勁的事,首先要經過勘探和分析地下儲存量,值得開採的才會鑽井開採,也不是勘探到了就能出油的,可能鑽洞挖井以後發現是乾井,鬧一個白折騰。
在一個新的油田被發現時,不是很快就能開採出大量石油的,要經過一個很複雜的、花費很高的費用和審度時間進行工程建設後,才開始鑽井採油。每一個油田不把地下的石油全部吸乾,石油商是不捨得離開的,因為租地和架設在那裏的採油煉油設備、建築公路鐵路以及人力是一筆龐大支出。因此,石油家們又花大力氣進行科技研究,怎樣把地下的石油抽淨抽乾。
石油有氣態、液態和瀝青質的固態,沉積在地殼上層的岩石空隙中,空隙的大小不同開採時的難易程度就不同,如果沒有外部壓力空隙中的石油很難溢出來。每個油田有許多油井,都需要進行三次不同的方式將石油抽採出來。第一次是地層本身的壓力使石油自己往上湧,外部再設壓力泵給地層施加壓力採油,這樣可以採到百分之三十。第二次採油是因為石油採出一些以後,地層的壓力不夠了,抽油管搆不著了,就從油井的另一端往地下大量注水和灌氣來驅使石油流動到地面,這樣可以抽取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石油。第三次採油是因為剩餘在岩石空間的石油由於黏稠黏固在岩石縫裏很難弄出來(沒準那是穩固岩石板塊的凝固劑也不一定)。人還是花大力研製了生化細菌注入法進行第三次強採油。
石油的生化菌如果變種繁衍
生化細菌採油法是多次往油井裏注入生化細菌和細菌培養液,然後關閉油井讓細菌在油層中快速發酵,讓大量的微生物在岩石表面生長繁殖,使細菌的代謝物與石油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將附在地殼岩壁濃稠的石油改變性質然後流動出來。直到石油在這塊土地中被吸空為止。
這些可以同石油為舞共存的生化細菌有一百多種,首先要經過基因改造,它們在無氧下可以發酵繁殖,也可以在地面有氧下大量繁殖。培植這些細菌的專家說,這些細菌對人類不會造成危害,但是分析報告說「這些細菌物質對環境可能有危害,對魚類和水體要給予特別注意。還應特別注意對地表水、土壤、大氣和飲用水的污染。」
於是乎我開始遐想:這些以吃石油為生的生化細菌會隨著石油抽採上來,在有氧條件下也可以存活繁殖,沒準在有適合它們生活條件的地方就活下來,石油養大的細菌帶著石油的成份與大氣中的什麼成份進行物理和化學作用會變種,變異,繁衍……(算了,別想了!現代病都不知怎麼得的了,據說石油對環境的污染超過了過去人類五千年污染的總和。)
人為吸乾每一口油井,直到地殼上層與地面架空、直到地殼板塊之間的縫隙中沒有黏固劑為止,這些過程都在一次次地折騰著地球,說起來要是大地不塌陷、地不震那才怪了呢。石油和地震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有關地震報告中說:過量的石油開採,造成含油區地下空間越來越大,如含油區處於地震帶,那麼石油開採會引起地震帶更為活躍,甚至可以造成地震帶的遷移,同樣的震級,開採後的含油區地震時所產生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世界能源用盡的那一天
此外,石油是個很嬌氣的東西,很容易氧化變質,因此儲運儲藏就是很重要的問題,儲油罐和輸油管道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油用不同的罐儲藏運輸,不能混用。接下來分離煉油也是巨大的費用。還有租用土地、人工、科研等等,依賴石油過日子的費用確實是天大的經濟數位。

這是煉油廠的一個小角落,煉油廠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把石油分解成汽油、柴油、瀝青等等化工原料。

各類油的煉化儲存罐,不斷有新的煉油廠在建設,一個精煉廠需要數十億美金的投入建設,有的煉油廠因為資金不足會拖上六、七年也不一定健全。
在一篇石油報告中提到,由於地下石油的開採是非常困難和昂貴的,當開採石油的全部經費和出售石油的利潤之比會成反向比例,石油開採就不值得開採了。所以每個國家都會出現開採石油的巔峰期,石油科學家推論全世界石油巔峰會在二零零四至二零一五年出現,接著石油的產量就會全面急速下降,直到石油不值得開採了。
另外,地下石油儲藏量有分析家分析,由於產油國出於某種因素,虛報儲藏量來吸引外來資金獲得銀行貸款,各國公布的地下石油儲藏量不一定合乎事實,分析可能近一半都是謊報。
那麼開發其他能源能否接濟現代大量吞食能源的人類呢?科學家論證結果是:如果全面發展其他能源,比如水力、風力、太陽能和生化能源,也只能維持現代工業的四分之一。
恐怖!這樣看來,咱這輩子就會趕上世界能源用盡的那一天呦?……咱們人類怎麼這麼快就走到這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