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大卫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二零零五年龙应台以〈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在中国大陆点起一把民主人权的野火。三年后两岸直航,中国民众将陆续来台体验民主社会生活,将心中点燃的那把民主自由的圣火带回神州,照亮中国。
华人世界的独立评论家龙应台,接受大陆《中青报》的邀稿,在二零零五年连宋首访大陆的同时,写了一篇〈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这篇文章意外轻易地通过了文宣部的审稿,只把题目改为较有余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于五月二十五日在《中青报》的招牌版面《冰点》刊出,同时也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转载。许多读者可能不知道,龙应台这篇文章在中国的刊出,已经如同一场造反的“文字起义”。
民主纪念馆的天空民主又自由。(新纪元)
民主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一九八五年,龙应台《野火集》在台湾出版,二十一天内再版了二十四次,盛况空前,尤其对学运世代前后的五年级有深刻影响,据说后来俨然成了人手一本的学运指南或社运手册。
二十年后,因缘际会,龙应台有机会以〈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在中国大陆点起另一把野火。可惜的是,这把野火很快就遭到中共气急败坏地全面扑杀,只要和龙应台文章相关的任何正面议论都被封杀。《冰点》周刊也终于在二零零六年元月二十四日遭到停刊。
两天后,龙应台沮丧悲忿地写下了另一篇文章:〈请用文明说服我──致胡锦涛先生的公开信〉,于元月二十六日在数个华人城市中同时刊出。〈请用文明说服我〉又再度在华文网路世界里,像一把野火一样快速蔓延。二十天之后,《冰点》复刊,但主事者已被调职。
在〈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这篇文章里,龙应台说民主在台湾,已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她这么描述:
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是这个意思: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台湾的民主体制已落实在人民生活中,是对岸民众不能说出来的期盼。(中央社)
民主体制落实在柴米油盐中
龙应台说,如果这个台湾人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龙应台也从排他式的论述,来铺陈台湾的民主体制,是如何落实在茶米油盐生活中。她说: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资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电脑的台数,都一览无遗。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是《中青报》的邀稿,那么龙应台当然是对中国大陆人讲的。在她的刻划里,台湾人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台湾人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台湾人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台湾人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龙应台进一步指出,台湾人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整肃。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当时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将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叫去,严厉指责这篇文章“处处针对共产党”。
中共为什么如此害怕台湾?现在读者应该明白了,正是因为台湾的生活方式本身,对中共而言就是一把熊熊的“自由圣火”。现在一批批的陆客将陆续来台观光,在亲身体验台湾社会生活后,每个人都将点燃心中的那把圣火,带回神州去照亮整个中国大陆。◇
中国旅游观光首发团团员七月四日来到台北上海银行汇兑新台币,不少团员先享用银行准备的珍珠奶茶等台湾小吃。(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