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卓雅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今年以来中国已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行以对抗通胀为目标的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流动性。然而分析人士认为,从紧货币政策并非正确方向,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反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危害作用。
据中国统计局六月十一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五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7%,比起前一个月的8.1%略有下降。另外,中国五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8.2%,其增长速度连续第五个月创三年来新高。
就在统计局报告出炉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七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五日和二十五日分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零点五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为二十四年来的新高。
存款准备金提高显示中央银行继续实行以对抗通胀(通膨)为目标的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流动性。然而,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从紧货币政策并非正确方向,不能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反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危害作用。
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一至五月份的PPI同比上涨7.4%,快于一至四月的7.2%。
西南证券分析师董先安指出,五月份PPI再创新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原油、钢材、煤炭、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尤其是原油价格出现加速上涨趋势,而我国正是许多原材料、能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二是国内能源行业受煤炭产能、交通运输约束,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了PPI上涨;三是由于汶川地震造成对建材等生产资料的短期需求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PPI上涨。
从五月份PPI数据来看,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0.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7%,这些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是PPI上涨的重要动力。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今年PPI会一直上升,应该徘徊在6%~8%这个大区间内,未来调控主要针对PPI上涨。
有人担心,由于PPI对于CPI的传导作用,PPI连创新高会让好不容易下来的CPI重新升上去。但也有人认为,PPI对CPI的影响不会很大,由于猪肉和农产品价格都在下降,今年CPI数据会持续下降。
但是,在高涨的PPI和回落的CPI背景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将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价格被管制的电力和石化行业的亏损将进一步扩大。总体来看,未来工业企业整体利润率和利润增速面临的压力都在增大。
六月六日,传闻油价将要上涨,上海的机动车主纷纷涌入加油站添油。(Getty Images)
能源价格被迫调涨
中国五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降至7.7%,显示政府控制食物价格的措施产生效果,但是该指数可能未反映出全部价格压力,存在隐性通胀问题。因为中国从今年年初开始即对燃油、天然气以及电力的价格进行控制,并出台法规严令禁止操控价格行为。
另外,有消息称中国也对食品以及房地产价格进行控制。渣打银行经济师Stephen
Gree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食品与建筑行业的企业也被告知不可提价,然而这种情况及更多行业被控制价格,并不为外界所了解。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在参加中美印韩日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时强调说,当前如果快速推进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必将对农业等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暂缓成品油价格改革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
然而,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各类价格管制并非解决通胀的方法。价格管制在短期可以不让物价上涨,但通胀压力不能根除,反而导致价格微观扭曲,拉动长期通胀。
以能源价格为例,由于能源价格由政府制定和管制,使得国内能源价格普遍低于国际水平,全世界的飞机轮船汽车都到中国大陆来加油,企业没有动力增加供给从而频繁引发“油荒”、“电荒”。
如果能源价格合理回归,短期CPI和PPI肯定大幅度上涨,会使企业面临短期的痛苦调整。但是长期来看,会迫使那些严重消耗资源的企业关门停产或转型,迫使企业节能减耗、节约要素的使用,整个经济体系会朝健康方向发展。
无论如何,由于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终于发出通知,决定自六月二十日起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一千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一千五百元。此外,自七月一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度提高二点五分钱。
据悉,这次成品油价格上涨是历来价格上调最大的一次。预计中国航空、汽车和制造业将会受到冲击,短期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必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股市应声而倒。六月十日,上海股市下跌7.73%。(Getty Images)
从紧货币政策受质疑
央行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其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对抗通胀的决心。但是很多人认为这属于政策误判,因为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构不一样,货币越是紧缩通胀越严重。
央行给出的通胀理由是国际原油和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有人因此质疑:世界各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为甚么却惟独中国通货膨胀最厉害?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通胀情况为甚么竟然比美元贬值的美国还更糟糕?
对此,一些学者是这样解释的。
首先,中国的GDP不是老百姓推动的,是各级政府的建设起主导的。地方政府重复建设、面子工程的建设、地产商的房地产建设是推动GDP的最大力量。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奥运基础建设投入三千亿,那么将推高GDP三千亿。这就是说,经济过热最严重的地方是地方政府的各种建设,而生产企业资金从不宽裕,谈不上流动性过剩。
其次,人民普遍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根源在与国际游资,也即“热钱”的涌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国际游资二零零六年开始借道虚假贸易、投资和地下通道等方式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国内,不但一度将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推高至完全失去理性的高位,同时也轮番推动部份农产品和工业品等商品价格不断飞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导致流动性泛滥成灾。
在弱势美元政策的作用下,国际游资加速进入中国,既赚利差,又赚汇差。二零零七年,计算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与国际投资之差的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超过八百亿美元;二零零八年一季度,同口径计算的国际热钱为八百五十点七亿美元;二零零八年四月份为五百零一点八三亿美元。据德意志银行估算,今年前四个月,实际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甚至超过官方外汇储备增量,达三千七百亿美元。
央行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人民币从国人手中收回来,另一方面,国际炒家一直以来都大举买入人民币,人民币流到了国际炒家的手中。也就是说,货币紧缩政策一方面造成民间生产企业资金链更为紧张,另一方面又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在这双重压力下,很多生产企业破产或处于破产边缘,导致今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量企业倒闭或者搬迁。生产企业倒闭了,生产的产品少了,物价自然就高了。
所以,尽管从去年以来,央行就一直实行瞄准通胀的从紧货币政策,并且放开人民币汇率以减轻对物价上涨的压力。结果,人民币升值了18%,沿海很多企业被“打死”,物价却从3%以下涨过了8%。
中国公布五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四月份相比略降为7.7%,但是距离4.8%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Getty Images)
经济趋冷态势乍现
对于CPI涨幅年初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经济开始趋冷了,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室副主任刘煜辉表示,这充份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拐点。
与此同时,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五月贸易顺差额也为刘煜辉的观点作了有力支撑。五月,中国出口额达一千二百零四点九亿美元,同比增长28.1%,而进口额达到一千零二点九亿美元,同比增长40%,当月实现贸易顺差二百零二点一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9%。
另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经济研究负责人余斌也表示,中国可能不得不将注意力由遏制通胀转到维持经济增长上面。他说,许多人看到通胀的危险,也注意到经济过热的风险,但是看到二零零八年经济严重衰退的人却不多。
余斌说,现在几乎已经不可能将CPI控制在4.8%的官方指标内,但是他认为决策者应该担心经济急剧衰退的危险。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要保持在10%左右才能满足今年的就业目标,即创造一千万个就业机会。
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微妙”变化,很多专家也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日前表示,我国经济增长峰值可能在二零零七年已经达到,未来几年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
对抗通胀的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放弃人民币汇率升值政策,消除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迅速稳定汇率,以此防止热钱的源源不断流入。
二、放弃货币紧缩政策,下调人民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因各地政府掌握大量资金,不计成本地大搞各种“投资”,是推动国内投资需求持续上升,并最终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中国应推行以减税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
在以上这些政策中,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政策现在应该担纲主要的角色。目前的财税政策名义上是积极的,实际上是紧缩的。例如今年一季度,企业的成本上升很快,但税收还是同比增长了30%以上。所以,财政应该多在税收减免、优惠以及财政支持方面支持企业的转型。
尽管减税本质上是国民收入在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但由于私人投资比政府投资更有效率,更符合真实需求,对要素成本更敏感,有利于抑制过度需求和通胀。同时,减税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渡过成本上涨的难关,应对经济增长下滑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货币、产业、环保、劳动力、社保、升值等政策都是紧缩的。在紧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权衡,给企业一个转型的机会,完成结构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