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編譯 ◎ 陳邁克 圖 ◎ 法新社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國際先趨論壇報》五月二十九日發表弗倫奇(Howard W.
French)的評論文章,文中陳述地震使中共的政治壓力稍微緩解,而中共卻利用宣傳工具將悲痛轉變為民族自尊,並藉機自我膨脹,而中國媒體卻嚴守中共的報導底線,未能善盡監督的角色。在這次事件中扮演另一個重要角色的民間社會,是否會是促進中國改革的動力呢?
地震轉移世人目光 紓解中共政治壓力
大地震給了中共政權想要的東西,在大地震之後這麼說可能很奇怪,但卻不魯莽,也不會感覺遲鈍。
中共在五月初遇上政治難題,西藏和新疆問題使中國國際形象受損,似乎過度投資北京奧運的中共,以華麗的言詞因應群聚的危機。
儘管最近西方的批評引發澎湃的中國民族主義浪潮,但是很多中國人對於政治制度和其領導人仍頗有微言。
這與地震這場考試的背景相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表示:「中國共產黨在維持政權和合法性上,所面臨的挑戰逐漸涉及統治和提供公共商品。這對於共產黨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期望越來越多。」
依照這種標準,中共當局高分偽裝演出五月的考試。
五月二十六日,綿竹縣一所小學校遺址搭了靈棚,悼念冤死的孩子們。這所學校至少有一百三十名小學生死亡。
中共試圖利用地震悲情化危為安
在很多國家,領導人在經過如此強大的災難後可能會搖擺不安,因為憤怒的聲浪會要求領導人負責,特別是在許多脆弱的學校建築倒塌後造成數千名學生喪生,或是在高危險地區缺乏防震準備時,情況更是如此。
中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中共成功地將這種悲劇轉變成自我肯定,甚至是慶祝能力和信心重生的事件。
中共不斷利用宣傳工具將悲痛轉變為民族自尊,可能已經在很多其他方面使民眾反感,諸如:過度強調領導人的所作所為、大規模報導充斥賺人熱淚的主題和煽情音樂的救援行動、反覆高呼「愛使我們站在一起」之類的口號等。
中共與世界的關係
中共越來越喜歡在幾乎所有事件上和美國相比較,它將這次的地震與二零零五年美國的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相比,毫無羞恥地認為自身略勝一籌。
中共當局對最近遭遇的危機的評估、包括對其他強權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的評價。奧運火炬的爭議記憶猶新,中共在進入五月後仍持「世界反對我們」的基調。
隨著外國救援物資湧入,也為了中共的顏面,中共當局很快地變調。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稱,國際社會的協助不光是救援物資,也包括精神上的鼓勵。
五月二十七,巴基斯坦派出的醫護人員準備登上軍用機前往中國四川災區支援。
媒體的角色未能彰顯
中國媒體一開始對地震的強而有力回應具有鼓勵性,但隨後的報導使大部份認為它會勇敢報導真相的人們失望。當然,也有部份堅持己見者,但大多數媒體都堅守可預測的報導底線,並將報導轉向民族主義的情感。
一名中國記者在學校倒塌現場採訪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的父母,他的報導被一些中國刊物斷然拒絕,它們都說他的報導太過負面。
另一件未見報導的主要事件是中共軍隊的表現,他們只進行幾天的空中救援,而且看起來毫無採取其他重要救援方法的準備。
媒體的長期影響很難看出,但中國的民間社會在這次災難中應被暫時視為另一個主角。涉身其中的人民要求從基層改革,而不是等待改革的來臨。這可能是中國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