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方洪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由美國政府帶領的一項小型核反應堆計畫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儘管許多人對該計畫可能帶來的核安全問題感到焦慮……
布什政府計畫從二零零九年財政預算中撥款二千萬美元用於小型(二百五十∼五百兆瓦)核反應堆的設計。這項規模並不算太大的工程是美國全球核能計畫(GNEP)的一部份,這一計畫是專門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美國本土最新的核反應堆的規模大約在一千三百兆瓦。
在能源問題上,美國一向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作為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也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對於全球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負有很大的責任。另外一方面,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又帶來了安全方面的擔憂。
美國的現代化模式,一度成為全球的模板。這就意味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勢必導致能源消耗的急速增長。其實,以美國為代表的先進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的開支比發展中國家要多得多;同時,自二戰以後也投入了大量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替代能源。其中核能技術的發展更是一度使人覺得找到了一種取之不盡的能源。然而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核設施本身的安全性,誰也不希望(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造成核洩漏和污染的情形再度發生;再就是恐怖份子有可能獲得核原料和技術,從而製造威力巨大的武器威脅世界安全。
不過,與傳統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相比,核能畢竟有太多的誘人優點;再加上全球能源消耗的增加,即使安全問題再突出,也無法阻止人類對核能的開發和推廣。
GNEP的第一步
二零零六年二月,布什政府公布了GNEP計畫,旨在提供清潔、安全的能源。二零零九年給能源部的二千萬預算是該計畫的第一個實質性動作。
GNEP目前共有廿一個成員國。該組織計畫在二零一五年開始為目前沒有核電站的成員國建造核反應堆。
供職於能源部奧克里奇(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的印格里爾(Daniel Ingeriol)也是GNEP的研究人員,他認為該計畫安全、可靠且負責,最大限度的防止核擴散。但是有不少專家仍然對此感到疑慮。位於美國加州的蒙特利國際研究所核不擴散研究中心的索科娃(Elena
Sokova)表示:「目前沒有可以確保核不擴散的核反應堆。」
能源需求大 權衡利弊各有得失
根據目前的估計,到二零三零年時,全球能源需求將比現在增加百分之五十,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增長來自發展中國家。由於發展中國家急需經濟開發,清潔、可持續性能源的選擇往往並不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像美國這樣的技術先進國家除了自己開發新的能源技術以實現清潔、安全等能源目標外,還對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使用效率負有一定的責任。畢竟環境問題不是某個國家的問題,這也是美國輸出核能技術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也使核安全問題變得複雜棘手。GNEP規定建立核反應堆的國家必須保證將技術用於純粹的和平目的,對於用來製造武器的濃縮鈾及其再處理過程等技術則不得問津。
已經具備核能力的國家將提供原料和消耗性材料。局專家介紹「第四代」反應堆所採用的燃料是被嚴格密閉的。就像電池一樣,用完了可以更換,但你卻無法從中「偷取」核燃料。
對於這一點索科娃表示,一旦一個國家擁有了核處理的技術能力,總有辦法生產用於核武器的鈾。還有專家認為,GNEP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挑戰和壓力很大。這包括人員培訓、維護、安全等方方面面因素。而大部份國家根本不具備這種條件。
俄羅斯「漂浮核反應堆」計畫
除了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能源問題外,類似GNEP這樣的跨國計畫也是搖錢樹。這也是技術從先進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動力」之一。
據英國《衛報》消息,俄羅斯計畫興建七座「漂浮的核反應堆」,其中的第一座已經在二零零七年開始建造。建成後,俄羅斯計畫向十二個國家出售核能。
所謂的「漂浮的核反應堆」其實就是裝備了核反應堆,可以發電的船。這一計畫遭到了環境人士的強烈反對。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甚至表示,這等於是將切爾諾貝利放到了泰坦尼克號上。
針對這樣的批評,俄羅斯澄清說「漂浮的核反應堆」能夠承受七∼八級地震和時速一百公里的風,就算Jak-40噴氣飛機砸下來也沒問題。
波羅的海國家尋求核能自給
愛沙尼亞計畫建造水下核反應堆。這一項目由愛沙尼亞海洋研究院提供,設想在波羅的海水下建造核反應堆,建成後的發電能力可達一千兆瓦。
當地媒體的報導稱,水下核反應堆相當安全,地方政府也並不反對。但是懷疑的聲音不絕於耳。一方面,水下核反應堆比地面核電站的造價要高得多;同時,即使暫不考慮核洩漏的可能,在水下興建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對當地生態的影響也是許多環保人士所擔憂的。
立陶宛依格拿利納(Ignalina)核電站的反應堆大廳。(Getty Images)
愛沙尼亞興建水下核電站也是基於地緣政治經濟的考量。目前波羅的海各國在能源上嚴重依賴俄羅斯。除了擬議中的水下反應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還聯合在立陶宛建造三千二百兆瓦的大型新電站,用以取代目前的依格拿利納(Ignalina)核電站。依格拿利納電站位於立陶宛境內,採用的仍然是前蘇聯時期的技術。
立陶宛計畫在二零零九年停止運行依格拿利納,而新的反應堆將在二零一五年開始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