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图 ◎ 黄嫣华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鹿港许多庙中对联、匾额、柱上以及壁上留有书法家黄天素的挥毫之作,坚定刚毅,端庄稳重,陶铸温柔敦厚的情操。
一生执守着鹿港的书法家黄天素,在当地的大小庙宇中,留下不少书画手迹。黄老先生的魏碑书法不但独步艺坛,而且远近驰名,除了在台湾各大展场常有个展、联展外,并先后在美国、法国、瑞士、德国等国举行个展,深获各界好评。其作品广受各国人士珍藏。
一代书法家黄天素,名素,号绚章,又号天章阁主人,一九零七年出生,九十岁去世。他的魏碑书风,不仅师法晚清的书法家赵之谦,着重在万毫齐力,表现出盛气的阳刚之美,并充份的发挥此一特征,加上他自创的风格变化,笔法具有非常淳厚的乡野风,以及雄壮的气势。
黄天素的大毛笔。
我们前往鹿港,寻访黄老先生留在庙宇廊柱间、匾额上的字迹。闻名台湾的鹿港小镇,在清朝时期,曾经是贸易繁荣、生活热闹的港埠,留下了很多古迹以及人文采风,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华,但仍可在众多庙宇之间,寻找古老的记忆、古朴的味道。
在一场“黄天素百年书法纪念展”中,展出的六十几幅书法作品大多是大字体的字画。黄天素老先生挥毫写下来的大字,充满了律动感,既宽且厚的笔墨,极具独创性,往往让看过的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有别于其他庙宇中所见恢宏大度的大字体,黄天素在新祖宫留下的字画,则显出另一种清雅秀逸的风格。
他的朋友施先生说:“什么字、什么体都有人写,由于他的主要特点就是气势特别强劲,所以适合写这个魏碑体。人家说他的成名在魏碑,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在他的笔画、他的神韵,除了魏碑,他写隶书也是一样有这个气势。”
黄老先生在龙山寺写魏碑体时,约三十岁,算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个书法家。留在壁面与廊柱之间的书法,看起来不但格外的坚定刚毅,而且还流露出端庄稳重的独特风味。这座令建筑界赞赏的古老庙宇建于乾隆年间,被称为台湾佛教的开山寺,为台湾的一级古迹。
黄天素的友人和鹿港天后宫里的字。
黄天素挥毫。
鹿港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兴安宫的廊柱留有黄天素书作。
黄老先生在不收费的情况下,还为当地许多商家写招牌,很多数十年老店的店家,把这些招牌当成商家的精神象征。
雕塑家黄映蒲说:“黄天素老先生写的字很饱满,且苍劲有力,看到他的字,会有一股凄凉的感觉,但是又很有能量,而且会鼓动生命力,所以真的很好。黄老先生帮我题写雕塑事务所等字,每当我看完都会很感动,觉得如果不更加努力,会对不起他。”
黄老先生的三子黄世芳说:“父亲一生中写过最多的字应该就是‘龙飞凤舞’。因为一般的习俗,就是喜欢讨个吉利,而这个龙飞凤舞,是一个很讨喜的句子,是句吉祥话。例如这个舞字,他故意把它写成虎尾(虎尾就是一笔下来,顿顿顿……顿到最后,要顿得流畅、没间断),闽南语叫做“好尾”,谐音也就是好结局的意思。有很多朋友或者是邻居家里,都挂着这个龙飞凤舞的字。”
为了流利顺畅的写大字,黄天素煞费苦心的找大笔,同时为了要找到一支能够让他行云流水般挥毫的好毛笔,黄天素付出了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代价。黄天素告诉他的子孙们,早期,他曾以约价值一甲地的财富,换了一支毛笔,所以得来不易。黄世芳认为,这支笔是他父亲一生中最珍贵的笔,而且他挥毫所写的字,很多都是出自这支毛笔。
由于常常有很多亲朋好友前去求取字画,黄天素只好全家总动员。他的三子黄世芳,帮忙裱背字画,而两个孙子,则要当书僮帮忙磨墨。黄天素的孙子们大概小学三、四年级,身高约能构到阿公写字的书桌时,就要帮阿公磨墨,因为砚台或墨都相当大的,所以磨的时候,得把身体的力量压到两只手上。虽然磨墨的过程比较枯燥,但对黄天素的孙子们来讲,却是培养耐心的好机会。
“其实我觉得,阿公对我们影响蛮大的是,他写的内容中包括朱子家训等等,往往字画在送出去之前都会先挂在家里,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的成为我们的生活价值,这一点对我们影响是很大的。”黄天素的孙子们如此说道。
一提到黄天素老先生的性格,有几个常常去跟他一起喝茶、向他请益书法的朋友们,异口同声的说,老生生的个性非常的豪放爽朗,正如他宽广粗犷的字体一样;从来不倚老卖老,处世态度谦逊和蔼,即使当时已是扬名海内外的书法家了,他还是亲自泡茶招待那些学习书法的后辈。
黄老先生留下了很多馈赠亲朋好友的书法作品,从其中可以看到老人家重人情、提携后进的心情;而在流逝的时光中,书法招牌不但成为历史传承的见证,也展现了文人一心推动书法艺术的用心。
虽然我们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再也没有机会亲眼一睹黄老先生挥毫的风采,不过他终其一生维系着传统文化,为乡里的艺术奉献心力的热情,到现在,都还让后辈们深深的感到敬佩和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