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类新药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看上去是“癌症克星”的药物,二零零七年,老药二氯乙酸成了抗癌新星;爱滋病疫苗的失败则令人失望;抗药性肺结核病菌的出现更为医药界敲响警钟。

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科技领域之一,因为它几乎与所有人有关。每年,发达国家的政府和私人企业都投入大量金钱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综观二零零七年医疗进展,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欣喜与忧愁。替代性干细胞研究可能是最大的亮点,爱滋病疫苗的失败则令人失望,而抗药性肺结核病菌的出现更是为医药界敲响了警钟。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科学新思维 正体版       列印机版

二零零七年 医药界有喜有忧

研究人员对样品进行爱滋病毒测试。(法新社)

文 ◎ 方洪

每年,各类新药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看上去是“癌症克星”的药物,二零零七年,老药二氯乙酸成了抗癌新星;爱滋病疫苗的失败则令人失望;抗药性肺结核病菌的出现更为医药界敲响警钟。

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科技领域之一,因为它几乎与所有人有关。每年,发达国家的政府和私人企业都投入大量金钱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综观二零零七年医疗进展,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欣喜与忧愁。替代性干细胞研究可能是最大的亮点,爱滋病疫苗的失败则令人失望,而抗药性肺结核病菌的出现更是为医药界敲响了警钟。

爱滋病新疫苗 十年努力失败


疫苗,本应该使人免于感染疾病。但是最近的临床试验发现,起初人们寄予厚望的爱滋病疫苗,非但没有能够保护患者,反而使人更容易被感染。

美国药业巨擘默克(MERCK)公司经过十年的努力,研制了一种颇有希望的疫苗。从二零零四年起,二千六百七十五名有“高度危险”感染爱滋病毒的人开始接受临床测试。

一般而言,对于新药的临床测试,目的在于比较服药与不服药之间有没有显著差别。

受试者的年龄在十八至四十五岁之间。这些人被分成两组,一组人接受疫苗注射;另外一组人接受的是不具备任何药物效用的安慰剂。所有的受试者都接受了如何防止爱滋病毒感染的谘询和相应的用品。

受试者仍然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除了接受疫苗或安慰剂之外,他(她)们还要每月验血,以掌控是否有新的感染者。这项大规模测试在北美、南美和澳洲同时展开。

到二零零七年九月,整个测试被喊停。研究人员失望的发现,同注射安慰剂相比,接受疫苗注射的人群感染爱滋病毒的比例一点也没有降低:在接受疫苗的七百四十一人中,有廿四人感染爱滋病毒;而在接受安慰剂的七百六十二人中,有廿一人感染。也就是说,疫苗组的感染率甚至还要略高。这意味着默克公司多年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针对该疫苗在南非进行的临床试验也已经停止。

无论是政府、制药商、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长期以来专家们一直相信,从医药角度,预防性的疫苗应当是最好的控制爱滋病传播的方法。这次疫苗研究的失败,可能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爱滋病的防治重点。

结核病菌卷土重来

直到二十世纪初,肺结核病在医学上仍然是无法治疗的疾病。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出现,人类逐渐控制住了这种传染病。但是近年来,肺结核又有卷土重来之势。糟糕的是,新出现的结核病菌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具有抵抗力。

新出现的结核病菌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具有抵抗力。

二零零七年二月份,在意大利发现了一个肺结核病例。这个病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所感染的菌株具备对抗生素的完全抗性。也就是说,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对它都没有作用。

人们开始担心这种菌株会扩散,在五月份的另一个病例出现后,这种担心几乎达到了令人恐慌的程度。

一名美国律师被检查出感染了肺结核病菌,起初医疗部门并不知道他感染的是具有极度抗药性的菌株,因此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他依然在外面旅游,还搭乘了从布拉格到蒙特利尔的飞机。后来,检测结果出来后,人们开始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并追踪曾经与此人有过接触的所有人。庆幸的是,这个病例并不具备太大的感染性(但是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二),人们稍稍松了口气。

十二月份,一位感染了高度传染性病菌的患者搭乘飞机从贝鲁特飞到法国,并在十天后死亡。这再次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官方试图追踪曾经搭乘同一架飞机的旅客。但是,只有十一名乘客被联系上。

抗生素是二十世纪医学的最伟大发现之一。正是因为抗生素的出现,人类才摆脱了与传染病对抗中的被动局面。然而,抗药性菌株的出现,对整个医学界是一个警钟。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主任哲伯丁(Julie Gerberding)在国会听证会上对极度抗药结核菌感染一事作证。(法新社)

一方面科技界还在致力于发现新的抗生素。同时,其他的预防手段也非常重要。医生和研究人员们开始重新启动被认为是过时的老办法,如肺部手术,还有专门用于隔离、治疗肺结核的疗养院等。

DCA廉价、安全的抗癌新星?

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简称DCA)并不是甚么新药物,但是在二零零七年,它成了医药界的明星,而其所揭示的问题也不能不使人思考。

二零零七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科学家在世界一流的《癌细胞》杂志发表研究结果指出,DCA可以杀死好几种在实验室里人工培养的肿瘤细胞,但是不能杀死正常细胞。同时,被移植了人类肿瘤的老鼠在饮用含有DCA的水数周后,肿瘤明显萎缩。

不过,像《癌症细胞》这样的专业杂志也只有职业科学家才看得懂。DCA真正成为明星,还要归功于科普杂志《新科学家》一月份的一篇文章。该文章称DCA为廉价、安全、对大多数癌症都有效的抗癌新星。

通常癌症治疗药物都是试图利用癌细胞的一些独特的性质,从而选择性的杀死癌细胞。在细胞代谢方面,健康细胞和癌细胞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健康细胞的能量来源主要依靠细胞内的能源工厂:线粒体。这种能源利用途径效率比较高,是细胞的首选。只有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启动另外一种机制提供能量,这就是糖酵解;而肿瘤细胞则完全依赖糖酵解,这种途径效率很低。

线粒体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就是在变异的细胞内启动一种自杀机制,叫做细胞凋亡。如果变异的细胞不能启动自杀机制,则很有可能转变为癌细胞。可见,线粒体在细胞癌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功能的缺失与癌症有很强的关联,但是两者的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其实,DCA已经问世多年,一直用来治疗一种罕见的代谢失调病。

DCA的主要作用是激活线粒体。加拿大科学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考虑将DCA用于癌症研究。

但是DCA并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它对人类癌症的实际疗效我们也就一无所知;DCA也没有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当然也就不能在市场上作为抗癌药物出售。

但是患者可不管这些,毕竟命比甚么都重要,于是人们利用各种途径,试图得到DCA。一位杀虫剂商人开了一个网络聊天室,供癌症患者交流信息。同时,他开始假借“动物药品”之名贩卖DCA。多数买者都是癌症患者。

后来,FDA关闭了贩卖DCA的网站。这甚至遭到了许多患者和亲友的不满。人们的理由是:如果其他的药都不管用,那么患者们就应该坐以待毙吗?

FDA是美国管理食物和药品的政府部门。每年,各类新药可谓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看上去是“癌症克星”的药物。但是有的新药因为毒性太高不能用;还有的在动物实验中结果良好,可是到了人身上就不管用。因此各类临床试验对这些新药的淘汰率非常高。没有通过临床测试就没有许可,没有许可,任何人都不能够贩卖这些药物。

要通过FDA这一关,临床测试是必须的。但是由于DCA是老药,它的专利期早就过了,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投资进行生产。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谁也不愿意投资做临床试验:没有专利权,这就是亏本为别人做嫁衣的买卖。

因此,DCA的临床试验只能靠公共资金和民间捐助来实现了。好在由于民间呼声强烈,二零零七年秋天开始,一个针对脑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加拿大展开。

不管怎样,患者明知没有FDA许可而自行求医的做法颇令人深思。

干细胞进展

许多疾病是由于细胞退化、死亡造成的。比如脑神经的退化可以导致早老性痴呆、胰岛细胞的退化同糖尿病有关等等。

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相似之处,令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时面临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组织,而它在医疗方面的价值就在于此。许多年来,科学家试图从人体内分离干细胞,然后梦想着将干细胞诱导成人体各种不同的组织,从而替代那些退化了的人体组织。但是获得干细胞却十分艰难,另外,干细胞和癌细胞的诸多相似之处也令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时面临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皮肤细胞转化成多能性细胞。图为来自皮肤细胞的多能性细胞。(法新社)

对于动物的干细胞,通常科学家们都是从动物胚胎中获得,而这样的过程意味着胚胎会被破坏掉。因此,人们担心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可能导致伦理灾难。

为了避开争议,长期以来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从其他的途径获得干细胞,比如妇女经血等。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导了他们在干细胞领域的重大突破:利用患者本人的皮肤细胞来产生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多能性细胞。

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四个基因注入皮肤细胞,从而诱导皮肤细胞成为干细胞。但是这些基因里面也含有容易致癌的基因“c-Myc”, 以这样的手法研发出的万能细胞所生出的老鼠,约有两成出现长肿瘤的情况。

在而后的进一步研究,将四个基因当中易致癌的c-Myc 去除,仅用三个基因注入皮肤细胞内进行实验。在调整培养的条件之后,产生了新细胞。研究人员再以此细胞培育出廿六只老鼠,在养了一百天之后发现,这些老鼠无一只致癌。

另一方面,如果是注入含有c-Myc基因 的情况下,卅七只老鼠当中就有六只致癌,致癌的老鼠一百天就死亡了。

但同样的实验,在进行人类细胞中就不太成功。如果不植入致癌基因,成功诱导干细胞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肥胖导致全球暖化?


进入廿一世纪,人们似乎越来越胖。(法新社)

肥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罪大恶极。它不仅导致形体难看,还与许多疾病有关。相关的研究显示,包括心脏病和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都与肥胖有关。因此,抑制肥胖的产生就成为医疗健康方面的一个大课题。

那么如何防止肥胖呢?许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节制饮食。当然,过量的摄取卡路里确实与肥胖有关,但是科学家还发现,有些很常见的感冒病毒也可能扮演着重要作用。

关于肥胖还有些有趣的发现:虽然肥胖会导致心脏病。不过科学家也指出,对于已经因肥胖而罹患心脏病的患者而言,越胖,反倒有更多的机会活下来。还有的研究者表示,肥胖者对于全球暖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Mr.黑琵,happy向前走(第54期) ---2008/01/17刊
  • 【台湾篇】相约守候北国舞者(第54期) ---2008/01/17刊
  • 【韩国篇】五十年思绪环绕着鸟(第54期) ---2008/01/17刊
  • 【香港篇】展翅掠过城市绿洲(第54期) ---2008/01/17刊
  • 相关文章
  • 二零零八年全球经济走势展望(第54期) ---2008/01/17刊
  • 二零零七年全球经济情势回顾(第54期) ---2008/01/17刊
  • 《日本印象之二》东京的胶囊旅馆和人际的空间(第53期) ---2008/01/10刊
  • 武警高官自杀潜藏的内幕(第50期) ---2007/12/20刊
  • 古典音乐对健康 功效独特(第37期) ---2007/09/20刊
  • APEC峰会抗暖化达共识 人权抗议震悉尼(第36期) ---2007/09/13刊
  • 冰川 古老病毒藏身的潘多拉盒子?(第32期) ---2007/08/16刊
  • 布拉格起雾 ( 下) 在时空交错中(第27期) ---2007/07/12刊
  • 当中国人的情 邂逅法国人的理(第26期) ---2007/07/05刊
  • BBC纪录片 《全球暖化是骗局》引争议(第12期) ---2007/03/29刊
  • 高耀洁演讲:血浆经济致中国爱滋病蔓延(第12期) ---2007/03/29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