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坚持“去蒋化”,有着两岸长期紧张、戒严下白色恐怖、部份台湾人民憎恨蒋家政权的历史原因,然而也有不少台湾民众对蒋中正感恩戴德,因而彻夜守候“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之际现场,围观痛斥。

台湾民主转型 去蒋化风波

蒋中正对台湾的功过,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角度的看法。他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完成北伐统一,继而领导全民对日浴血抗战,成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由于抗日胜利,不仅中国幸免于沦陷日人之手,台湾亦因而摆脱日本帝国统治。其后,蒋中正以强人政权统治台湾,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诸如二二八等白色恐怖事件,然而另方面其坚持反共,也令台湾免于共产党的赤祸之害,成为传统中华文化与自由民主的堡垒。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专题新闻 正体版       列印机版

从威权到民主的阵痛
文 ◎ 陈柏年

民进党坚持“去蒋化”,有着两岸长期紧张、戒严下白色恐怖、部份台湾人民憎恨蒋家政权的历史原因,然而也有不少台湾民众对蒋中正感恩戴德,因而彻夜守候“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之际现场,围观痛斥。

台湾民主转型 去蒋化风波

蒋中正对台湾的功过,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角度的看法。他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完成北伐统一,继而领导全民对日浴血抗战,成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由于抗日胜利,不仅中国幸免于沦陷日人之手,台湾亦因而摆脱日本帝国统治。其后,蒋中正以强人政权统治台湾,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诸如二二八等白色恐怖事件,然而另方面其坚持反共,也令台湾免于共产党的赤祸之害,成为传统中华文化与自由民主的堡垒。随着势不可挡的世界民主潮流,台湾向民主转型的需求也快速升高,也随之民进党权力日增,对于蒋中正的批判声音日渐扩大。

陈水扁任台北市市长时,即将当年总统府前为庆祝蒋介石寿辰而命名的“介寿路”,改为凯达格兰大道,以去蒋化,强调本土色彩。其后各地去蒋化声音愈形热烈,如今年三月,高雄市政府将蒋介石铜像“大卸八块”;八月时,内政部长李逸洋宣布删除“先总统蒋公诞辰纪念日”及“先总统蒋公逝世纪念日”,都在台湾各地引起不小的激荡。乃至于本次延烧近九个多月中正纪念堂的改名事件,中央与地方政府大斗法,至今余波未息:

中央与地方政治角力始末

时间 中央政府教育部、支持者 台北市政府、反对者
三月二日 教育部召开跨部会会议,确定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公园”,理由是要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共同记忆。 认为此举是违法行为,应透过立法院审核方可变更
四月十三日 行政院核定教育部所提“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及编制表。
五月十九日 行政院院会通过《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条例》废止案,并以布幔将中正纪念堂蒋介石铜像围起,约有半年。 引用《文化资产保存法》第十七条,列为暂定古迹,并没收布幔。
十一月十六日 教育部提出申请,并获文建会通过,将旧中正纪念堂列为“国定古迹”,随后教育部又向文建会提出“古迹再利用”计画,将“大中至正”牌匾改为“自由广场”,将原先“中正纪念堂”标示全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 先通过《台北市市定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确立市定、国定古迹的双重管辖权,并且声请大法官释宪,对于文建会修正《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部分条文是否侵夺宪法赋予直辖市的自治权,要求大法官解释。
十二月四日 紧急修正《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部分条文,通过台湾民主纪念馆指定为国定古迹,让台北市政府失去管辖权,指定权力由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双轨制收归“中央”所有。根据法规,三天后即十二月六日凌晨将生效,届时依法施工。 向高等行政法院声请假处分,但被驳回,但裁定市府文化局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将中正纪念堂定为暂定古迹,文化局依法得执行管理维护、修复古迹等公权力,若有毁损的犯罪行为,不待向法院提出假处分的声请,“可迳行逮捕现行犯”,或依相关法律规定究办。 
十二月六日 依法施工,但教育部主秘庄国荣数次出言不逊,人身攻击马英九与台北市长郝龙斌,骤成话题焦点。
拆卸时民众发生冲突,一小货车冲撞现场五位记者流血受伤,其中一位卷至小货车底部,伤势严重。

 

对动工的承包工人、教育部长杜正胜、文建会主委翁金珠、教育部主秘庄国荣等四人持续搜证,并且移送法办,另外台北市劳工局劳动检查被挡,教育部主秘庄国荣等官员依照妨碍公务函送。
性别平等与教师团体谴责庄国荣发言不当,为教育恶劣示范。
十二月十日 拆除完毕,并完成“自由广场”字样悬挂,正式更名开放。 马英九承诺当选后将再进行必要复原,台北市长郝龙斌宣称因改名耗费庞大,捷运名称将维持“中正纪念堂”站名,不会改变。

就这样,中央政府与台北市政府,为了争夺与维护各自所认为的正义,大动法令修正,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其正式改名为“自由广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争端与衍生的流血事件,使人备感遗憾。

民主化需要包容 或是角力

谴责暴力、崇尚民主是正确的,但在选举期间因政治角力,忽略了不同民众的感受,导致了冲撞,难免让一些人认为,作为为民服务的各党从政者,尚未展现更为包容的智慧,互相协调,为民众创造最大的福祉。

这栋位于首善之区的宏伟建筑,曾经因为象征着一位强者的权力而荣耀,却也因此勾起众多伤痛愁怨。“更名”仅是一个行动,然而是否台湾已真正迈向民主之坦途?恐仍有待未来各方政治人物的更高智慧,更深化民主的努力。◇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农民的土地革命(第51期) ---2007/12/27刊
  • “老子的土地”挑战共产体制(第51期) ---2007/12/27刊
  • 陕西省原黄河三门峡库区约七万农民 向全国告诉收回土地所有权(第51期) ---2007/12/27刊
  • 三门峡移民血泪历史(第51期) ---2007/12/27刊
  • 八次搬迁的故事(第51期) ---2007/12/27刊
  • 李万明-坚持揭露官场腐败的官员(第51期) ---2007/12/27刊
  • 各地农民护地维权 当局暴力镇压(第51期) ---2007/12/27刊
  • 相关文章
  • 港选举进入黑暗时代港民主派何去何从(第48期) ---2007/12/06刊
  • 中共不应惧怕台湾民主(第45期) ---2007/11/15刊
  • 强盗、流氓、自由人的自由(第41期) ---2007/10/18刊
  • 乌克兰大选亲西方政党占优(第40期) ---2007/10/11刊
  • 从飞行安全谈科技与文化冲突(第36期) ---2007/09/13刊
  • 马英九蓝绿和解主张引反响 扁表欢迎(第2期) ---2007/01/11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