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堅持「去蔣化」,有著兩岸長期緊張、戒嚴下白色恐怖、部份台灣人民憎恨蔣家政權的歷史原因,然而也有不少台灣民眾對蔣中正感恩戴德,因而徹夜守候「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之際現場,圍觀痛斥。

台灣民主轉型 去蔣化風波

蔣中正對台灣的功過,人們一直存在著不同角度的看法。他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完成北伐統一,繼而領導全民對日浴血抗戰,成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專題新聞 簡體版       列印機版

從威權到民主的陣痛
文 ◎ 陳柏年

民進黨堅持「去蔣化」,有著兩岸長期緊張、戒嚴下白色恐怖、部份台灣人民憎恨蔣家政權的歷史原因,然而也有不少台灣民眾對蔣中正感恩戴德,因而徹夜守候「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之際現場,圍觀痛斥。

台灣民主轉型 去蔣化風波

蔣中正對台灣的功過,人們一直存在著不同角度的看法。他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完成北伐統一,繼而領導全民對日浴血抗戰,成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由於抗日勝利,不僅中國倖免於淪陷日人之手,台灣亦因而擺脫日本帝國統治。其後,蔣中正以強人政權統治台灣,發生了令人遺憾的諸如二二八等白色恐怖事件,然而另方面其堅持反共,也令台灣免於共產黨的赤禍之害,成為傳統中華文化與自由民主的堡壘。隨著勢不可擋的世界民主潮流,台灣向民主轉型的需求也快速升高,也隨之民進黨權力日增,對於蔣中正的批判聲音日漸擴大。

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即將當年總統府前為慶祝蔣介石壽辰而命名的「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以去蔣化,強調本土色彩。其後各地去蔣化聲音愈形熱烈,如今年三月,高雄市政府將蔣介石銅像「大卸八塊」;八月時,內政部長李逸洋宣布刪除「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及「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都在台灣各地引起不小的激盪。乃至於本次延燒近九個多月中正紀念堂的改名事件,中央與地方政府大鬥法,至今餘波未息:

中央與地方政治角力始末

時間 中央政府教育部、支持者 台北市政府、反對者
三月二日 教育部召開跨部會會議,確定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公園」,理由是要成為推動民主發展的共同記憶。 認為此舉是違法行為,應透過立法院審核方可變更
四月十三日 行政院核定教育部所提「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編制表。
五月十九日 行政院院會通過《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廢止案,並以布幔將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圍起,約有半年。 引用《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七條,列為暫定古蹟,並沒收布幔。
十一月十六日 教育部提出申請,並獲文建會通過,將舊中正紀念堂列為「國定古蹟」,隨後教育部又向文建會提出「古蹟再利用」計畫,將「大中至正」牌匾改為「自由廣場」,將原先「中正紀念堂」標示全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 先通過《台北市市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確立市定、國定古蹟的雙重管轄權,並且聲請大法官釋憲,對於文建會修正《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部分條文是否侵奪憲法賦予直轄市的自治權,要求大法官解釋。
十二月四日 緊急修正《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部分條文,通過台灣民主紀念館指定為國定古蹟,讓台北市政府失去管轄權,指定權力由目前的「中央」與「地方」雙軌制收歸「中央」所有。根據法規,三天後即十二月六日凌晨將生效,屆時依法施工。 向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處分,但被駁回,但裁定市府文化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中正紀念堂定為暫定古蹟,文化局依法得執行管理維護、修復古蹟等公權力,若有毀損的犯罪行為,不待向法院提出假處分的聲請,「可逕行逮捕現行犯」,或依相關法律規定究辦。 
十二月六日 依法施工,但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數次出言不遜,人身攻擊馬英九與台北市長郝龍斌,驟成話題焦點。
拆卸時民眾發生衝突,一小貨車衝撞現場五位記者流血受傷,其中一位捲至小貨車底部,傷勢嚴重。

 

對動工的承包工人、教育部長杜正勝、文建會主委翁金珠、教育部主秘莊國榮等四人持續蒐證,並且移送法辦,另外台北市勞工局勞動檢查被擋,教育部主秘莊國榮等官員依照妨礙公務函送。
性別平等與教師團體譴責莊國榮發言不當,為教育惡劣示範。
十二月十日 拆除完畢,並完成「自由廣場」字樣懸掛,正式更名開放。 馬英九承諾當選後將再進行必要復原,台北市長郝龍斌宣稱因改名耗費龐大,捷運名稱將維持「中正紀念堂」站名,不會改變。

就這樣,中央政府與台北市政府,為了爭奪與維護各自所認為的正義,大動法令修正,可謂使出渾身解數。其正式改名為「自由廣場」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爭端與衍生的流血事件,使人備感遺憾。

民主化需要包容 或是角力

譴責暴力、崇尚民主是正確的,但在選舉期間因政治角力,忽略了不同民眾的感受,導致了衝撞,難免讓一些人認為,作為為民服務的各黨從政者,尚未展現更為包容的智慧,互相協調,為民眾創造最大的福祉。

這棟位於首善之區的宏偉建築,曾經因為象徵著一位強者的權力而榮耀,卻也因此勾起眾多傷痛愁怨。「更名」僅是一個行動,然而是否台灣已真正邁向民主之坦途?恐仍有待未來各方政治人物的更高智慧,更深化民主的努力。◇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農民的土地革命(第51期) ---2007/12/27刊
  • 「老子的土地」挑戰共產體制(第51期) ---2007/12/27刊
  • 陝西省原黃河三門峽庫區約七萬農民 向全國告訴收回土地所有權(第51期) ---2007/12/27刊
  • 三門峽移民血淚歷史(第51期) ---2007/12/27刊
  • 八次搬遷的故事(第51期) ---2007/12/27刊
  • 李萬明—堅持揭露官場腐敗的官員(第51期) ---2007/12/27刊
  • 各地農民護地維權 當局暴力鎮壓(第51期) ---2007/12/27刊
  • 相關文章
  • 港選舉進入黑暗時代港民主派何去何從(第48期) ---2007/12/06刊
  • 中共不應懼怕台灣民主(第45期) ---2007/11/15刊
  • 強盜、流氓、自由人的自由(第41期) ---2007/10/18刊
  • 烏克蘭大選親西方政黨占優(第40期) ---2007/10/11刊
  • 從飛行安全談科技與文化衝突(第36期) ---2007/09/13刊
  • 馬英九藍綠和解主張引反響 扁表歡迎(第2期) ---2007/01/11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