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不棄

馬蹄向遊客請安。
比利時,站在西歐的十字路口,儘管受德、荷、法三強文化影響,仍然保持她一貫的風采,尤其布魯日,是當今在歐洲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紀城市,有「中世紀睡美人」之稱;從一九九八年起,連著三年有貝居安女修道院、鐘樓、老城三處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到訪的遊客,高達三、四百萬人之多,她的魅力到底在哪裏呢?讓我們一起去探探吧!
說她是聖城或聖地一點也不為過,二十多座教堂、修道院、博物館,幾乎都有來頭,都有特色,無一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建築多樣,哥德式到處可見、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也絲毫不遜色,二零零二年落成的新音樂廳,還以類似飛碟造型奪人注目;宗教徒、建築家、文化學者若來此參訪,處處值得頂禮膜拜,時時可以瞻仰懷想;更何況還有河渠如網、遊船如織的水上風光,加上五十幾座古樸小橋可入詩入畫,攝影人、美術家、旅遊愛好者,大概都只有目瞪口呆了!

十九世紀建立的市立歌劇院。
雷爾河穿流而行 生機盎然
十四世紀,布魯日因為水運發達,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十五世紀藉著貿易及手工紡織,帶來巨大財富,財富又吸引藝術創作;變成金融及文化中心,鼎盛至極。可惜沒過多久,茨溫海灣淤塞嚴重,外國商號大量遷出,開始沒落,將近四百年都不見起色。
直到十九世紀,英國人看中本地物價低廉,移民增至數千;半個世紀後,一本小說,名為《布魯日的幽靈》,描寫她困厄黯淡的處境,沒想到深受歡迎,並被翻譯成為多種歐洲語言,於是成千上萬的讀者都湧向布魯日,源源不斷的遊客及資財,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開始造就一個旅遊城市的風貌,二十世紀後,成為比利時最熱門的旅遊勝地。
她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水鄉風情,像威尼斯一樣,生命力在運河裏,在來往穿梭的小舟上,在傍著河畔的古堡鐘樓建築物中。一條雷爾河,緩緩穿流過整個市區,婉轉曲折,招呼斑斕的小橋、橋旁的綠樹,以及倒映在水中的天光雲影。圓石街道、山形屋頂的房舍、路邊露天咖啡座、高篷馬車、靜謐公園、綠波中的白天鵝……無論哪一個角度看過去,都覺得好愜意、好悠然。

典型的石板街道。
鐘樓,俯瞰全城景觀最過癮,八十三米高度下,無遠弗見,不過,得勞駕尊腿,攀爬三百六十六級階梯,越過十三世紀修建的底層、十四世紀增建的中層,才能到達十五世紀完工的八角型樓頂。果真窮盡千里目,整座壯觀的城市、曼妙的景致,全然呈現在眼前!登樓中,目睹了超大的銅鐘,重達九千公斤,聽說嘹亮清越的聲音,可以遠傳幾十里外,耳不聰者有福啦!
教堂修道院多 洋溢宗教氣息
教堂、修道院多,洋溢著宗教氣息;很多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來的建築,巍峨古典又富麗堂皇。像聖母教堂,塔樓高達一百廿二米,居全城之冠,以九世紀小教堂為基礎,十三世紀重新修建,十七世紀又再度修復裝飾,形成外部哥德式風貌,內部佈置陳設卻為巴洛克風格,相當特殊。尤其赫赫有名的,是收藏了「米開朗基羅」所創作的大理石雕像「聖母與子」,精美絕倫。
聖血教堂,分上下兩部,下部羅馬風格教堂,建於十二世紀,乃城內最古老的建築;上部十九世紀改建新哥德式,保存著聖血遺物。
傳說西元一一五零年十字軍第二次遠征,迪德里克伯爵將染有基督血跡的衣物,從耶路撒冷帶回,為表崇仰蓋了大教堂,將血衣放入金盒收藏。每年五月基督升天日,教徒們盛大遊行,演繹《聖經》中的重要情節。一直到今天,聖血日大遊行成為當地參加人數最多,場面最熱鬧壯觀的群眾活動。
修道院有四所,唯一女性修道的所在,是名聞遐邇的「貝居安女修道院」,早期的修女,大半終身不離修道院,和慕道虔誠的女性夥伴合住在一起,佈道傳道一輩子,現今則隨時可以脫離修道院,但都自食其力,獨立性極強。
救貧濟老的宗旨,多少年都沒變。一九三零年以後,進住的均是本篤會修女,環境清幽恬雅,每到三、四月間水仙花盛開,庭院草坪一片鮮嫩的黃白花海,襯著咖啡屋頂白色牆,千百年滄桑老樹,寧謐安詳的氣氛,實在適合頤養天年。

精緻的教堂門。
古老文物典故豐 富藝術價值
博物館也頗有看頭,如赫魯寧恩博物館,收藏許多佛藍德原始主義繪畫作品,令人驚嘆;又如鑽石、弓弩、飾帶、巧克力、考古、民俗等等專業都各有所屬博物館,庋藏豐富,解說詳實,不讓阿姆斯特丹專美於前。
此外,布魯日老城,或稱內城,擁有一萬多個建築物,其中一半都有極高藝術價值,耐人細細品味,如大教堂教長住所、老辦公廳、市政廳、市劇院、豪宅、客棧、法院、編織學校等等,無一不具典故,無一不值得拜訪。

接送觀光客的街車。 |
|
當然,她的招牌景點「愛之湖」,更是遊客佇足賞景的好去處,碧波中耀眼的白天鵝、鴛鴦、水鳥、搖曳的柳、質樸的橋,無論晨昏或夜晚,都成為聚焦的所在,若再加上浪漫的情愛故事,更讓人流連忘返了。還有高貴的蕾絲花邊、外酥內嫩的薯條、內含堅果的巧克力、白酒燉煮的淡菜……就怕你的背囊不夠大,齒牙不夠俐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