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一对新人身着汉服,举办了一场别致的汉民族传统唐制婚礼。婚礼由催妆、迎新、却扇、拜堂、撒帐、解缨结发、宴饮游艺等仪程组成,历时大约一个小时。中国大陆自汉服开始盛行以后,各种中国传统礼仪如复古婚礼、女子笄礼、公祭也渐渐大行其道。
 
中国民间社会文化团体轩辕阁秘书长胡汀洲表示,中国社会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包括礼仪。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将给道德和文化缺失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复古婚礼大行其道

十一月十一日北京新人在大宅们酒楼举办的这场复古婚礼,展现了传统婚礼的魅力。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封面故事 正体版       列印机版

传统礼仪兴起 催动雅正新风

陕西西安公祭黄帝大典 (Getty Images)

文 ◎ 袁昊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一对新人身着汉服,举办了一场别致的汉民族传统唐制婚礼。婚礼由催妆、迎新、却扇、拜堂、撒帐、解缨结发、宴饮游艺等仪程组成,历时大约一个小时。中国大陆自汉服开始盛行以后,各种中国传统礼仪如复古婚礼、女子笄礼、公祭也渐渐大行其道。
 
中国民间社会文化团体轩辕阁秘书长胡汀洲表示,中国社会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包括礼仪。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将给道德和文化缺失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复古婚礼大行其道

十一月十一日北京新人在大宅们酒楼举办的这场复古婚礼,展现了传统婚礼的魅力。中国的传统礼仪在年轻人的婚礼中正成为流行仪式。婚礼承办方“汉衣坊”称,自其一年前推出汉民族传统礼仪系列以来,业务量快速增加,汉衣坊接受全国各地民族传统婚礼业务已排到二零零八年。
 
类似的传统婚礼仪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行,深受当代年轻人的青睐。
 
《今日早报》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报导,在浙江省古城绍兴,模仿古人的婚礼仪式近来在新人中开始流行。坐花轿和骑白马,凤冠霞帔和状元帽,复古婚礼因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异于当今流行的不土不洋的婚礼,迅速成为许多新人的首选。古城绍兴一位婚庆公司的人员表示:“忙的时候一天都有好几对新人要求举行复古婚礼。花轿和马都不够用了。”
 
二零零六年十月一日,广西首府南宁市出现八抬大轿娶新娘的热闹场面,新郎身着红色“状元服”,骑着高头大马,走街穿巷迎娶新娘;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端坐在八抬大轿内,“媒婆” 一路舞着欢快的秧歌,“金童玉女”紧随其后,唢呐锣鼓齐鸣,这一古婚礼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成为南宁黄金周一道独特的风景。
 
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跨马鞍、迈火盆、拜天地、交杯酒……一场喜庆的复古婚礼就这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零零六年十月,辽宁省阜新市民在街头常会看见这样新鲜的画面: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头戴状元帽,身穿红色长袍;新娘则身着霞帔、头戴凤冠,蒙着红盖头,端坐轿中,伴随着欢庆的鼓乐声,长长的接亲队伍缓慢地前行……
 
复古的婚庆仪式是阜新市当时街头上的一件新鲜事。据在该市首次承办复古婚庆仪式的花轿礼仪公司经理介绍,用古代的婚庆方式举办时下的婚礼,在全国很多城市早已悄然兴起,很受准新人们的青睐。
 
古女子笄礼重现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国民间社会文化团体轩辕阁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办了丁亥年上巳节汉服文化活动,六十多名网友身着各式传统汉服,举行了女子笄礼、祓禊祈福、雅集等仪式,吸引了数百市民观看。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国民间社会文化团体轩辕阁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办女子笄礼、祓禊祈福、雅集等仪式。(轩辕阁提供)


行礼会场的正中摆放一张香案,香案上供奉一幅轩辕黄帝的画像,全体肃穆,笄礼严格的按照古代公主级别的成人礼仪式程式进行:就位、入场、宾盥、初加、二加、三加、敬酒、谢礼。
 
“笄”是一种发簪,是中国古代专为女子设计的成人礼。某家有女初长成,于是行个笄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让女子感受那一席长发的柔美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定位,履践孝、悌、忠、顺等德行。
 
过去,青年男女有一个重要的礼仪就是女子笄礼和男子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礼,男女青年都要束发加冠,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
 
上巳节,又名三月三,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又被称为“女儿节”,在汉族地区已失传。但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遗存,在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现在还有从中国传过去的 “女儿节”的风俗。
 
公祭活动层出不穷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到三十一日,山东省临沂市举办了“诸葛亮诞辰一八二六年”祭祀大型纪念活动。在此一个多月前,湖北襄樊市举行了“纪念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年”大型庆典。
 
近年来,一场场公祭大典在中国很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公祭伏羲”到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从“神农文化节”到“祭祀盘古大典”、从“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周年纪念”到“柳下惠公祭大典”、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多个地方争相祭奠。
 
孔子故乡山东曲阜每年也有民间祭孔活动,不过自二零零四年开始改为官方主办,该次活动是中共一九四六年建国以来首次祭孔,祭孔风格突显“红朝”色彩。
 
对女娲、黄帝等古人的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公祭的基本形式都是设一大型祭坛,摆上五谷三牲,然后鸣炮鸣金,击鼓奏乐,朗读祭文,焚香敬香,摆献花篮,鞠躬礼拜。值得留意的是,这些大型的公祭活动,不但大部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些中共官员也主动参与其中,扮演祭祀的主要角色。


民间祭拜黄帝 (Getty Images)


公祭似是而非 但示寻根热潮

中国作家、前吉林省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师卢雪松女士表示,从表现上看,这些公祭行为大多搞得似是而非,虽称为祭祀,其实并无祭礼可言。
 
台湾知名学者龚鹏程教授参加完二零零四年山东的祭孔典礼后,评价是“平生所见最烂的一次祭孔”。比如“祭场未净场,祭礼不正供,司仪穿太监服,乐生着清代官服,礼生着戏装。”。
 
中国问题专家章天亮认为,公祭现象背后展示的是民间文化复兴,驱动寻根溯祖的热潮。
 
他也表示,要使这些活动不走样,就必须正本清源,复兴中国真正的正统文化,现在这个趋势在民间已形成,“挂羊头,卖狗肉”的官方活动将逐渐被正统文化取代。
 
轩辕阁秘书长胡汀洲表示,中国社会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包括礼仪。
 
他说,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文化和国家制度的基础。礼的本质在道,言和行都要符合道,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将给道德和文化缺失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传统文化复萌 探中国民间去共化现象(第46期) ---2007/11/22刊
  • 汉字统于正体(第46期) ---2007/11/22刊
  • “汉服热”延烧大江南北(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医“保卫战”折射民间文化认同(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国大陆私塾悄然盛行(第46期) ---2007/11/22刊
  • 官民都信教 “无神论”式微(第46期) ---2007/11/22刊
  • 相关文章
  • 传统文化复萌 探中国民间去共化现象(第46期) ---2007/11/22刊
  • 德州阿拉莫的谅解和北京奥运的难解(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断补给油舰 日本忧日美同盟受损 (第45期) ---2007/11/15刊
  • 中共孔子学院--假孔学、真统战(第45期) ---2007/11/15刊
  •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下)(第45期) ---2007/11/15刊
  • 乌克兰大选亲西方政党占优(第40期) ---2007/10/11刊
  • 黄帝向广成子拜师问道的启示(第9期) ---2007/03/08刊
  • 《北京观察》新年胡温甘肃辽宁行与权斗内幕 (第8期) ---2007/03/01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