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处在一个冲突不断的时代。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以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世界各地爆发的军事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升级和扩散。这其中,美国先进的军事科技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们通常都认为美国的军事科技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这或许不错,但是美国军事科研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几乎每个新的研发项目都必须在复杂的政治、商业和人道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许多研发项目充满了争议,还有不少项目半途而废。有的虽然成功了,但未来的应用前景还是未知数。从V-22鱼鹰多用途飞机的研发过程中,人们或许可以领教其中的艰难。 

目前,鱼鹰飞机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建造基地位于德克萨斯州。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新科技 正体版       列印机版

命运坎坷的“鱼鹰”飞机

V-22“鱼鹰”在空中飞行。它的旋翼可以像普通飞机螺旋桨一样水平设置,为飞机提供平飞动力。(法新社 )

文 ◎ 曾去执

今天的世界处在一个冲突不断的时代。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以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世界各地爆发的军事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升级和扩散。这其中,美国先进的军事科技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们通常都认为美国的军事科技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这或许不错,但是美国军事科研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几乎每个新的研发项目都必须在复杂的政治、商业和人道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许多研发项目充满了争议,还有不少项目半途而废。有的虽然成功了,但未来的应用前景还是未知数。从V-22鱼鹰多用途飞机的研发过程中,人们或许可以领教其中的艰难。 

目前,鱼鹰飞机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建造基地位于德克萨斯州。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因技术难以突破,安全疑虑丛生,工程师们对鱼鹰飞机的设计进行了反复改进与测试。 

根据Avionews网站近日的报导,劳斯莱斯公司与美国海军空战系统司令部已签订一笔价值七亿美元的生产合约,负责为陆战队与空军的鱼鹰飞机(V-22 Osprey)制造引擎。 

这项为期五年的合约正好碰上近来第一批陆战队鱼鹰战机的部署工作。合约中规定制造一百四十八架鱼鹰的引擎,并另加七十四个备用品,在二零一三年交货。对于为鱼鹰飞机的研究开发付出了多年心血的人们来说,这次他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欣慰了。 

另外根据国际合众社近日的报导,美国空军参谋长莫斯里(T. Michael Buzz Moseley)表示,鱼鹰可倾斜旋翼式(tilt-rotor)战机可能会迅速投入战斗,以弥补当前直升机的不足。但是,莫斯里并未提出确切的时间表,依计划,该机种于二零零九年初才会投入战场。 

耗时费钱的鱼鹰计划 

鱼鹰飞机由贝尔直升机公司与波音飞机公司研发。自从一九八一年做出研制决定以来,鱼鹰飞机就问题不断。

切尼(现任副总统)在老布什总统手下担任国防部长时,曾四度想取消它的生产计划。但因背后的财团力量庞大,都没有成功。 

“鱼鹰”也可以像直升飞机一样,将螺旋桨设置成垂直位置,用于起飞和降落。(法新社 )


理论上,国防部希望这种飞行器兼具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的性能:飞起来像飞机,但降落与起飞时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升降。鱼鹰飞机的研制过程拖拖拉拉的延续了超过廿五年,这个时间是当年阿波罗计划将人送上月球的两倍多。 

除了时间久,鱼鹰的研制代价更是高昂。飞机在正式加入战斗序列前的一系列测试中,有三十人先后因坠机丧生。 

从经费角度讲,迄今为止,五角大楼已为这项计划投入了二百亿美元,预计整个计划完成前还须耗资三百五十亿美元。届时,将有四百五十八架鱼鹰配备给陆战队、海军、空军使用,平均每架造价为一亿一千九百万美元。 

《时代杂志》近日的报导认为,鱼鹰的制造耗时费钱,大笔的经费都送到制造商贝尔公司与波音公司手中,其后飞机快要成型时经费又再增加,有些工作只好搁置。

曾在柯林顿执政时期负责监督国防经费的亚当(Gordon Adams)表示:“几乎美军现在的每一项购置案比预定的计划耗时费钱,且通常不符原先的规格与需要。”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一年有五千亿美元的国防经费,其中有许多钱都花在琐碎不重要的地方。相比之下,现在五角大楼各项计划的效率,远不如当年里根执政的时期。鱼鹰计划的进程所暴露出军方在监督飞机研制方面缺乏经验。相比而言,鱼鹰所采用的高科技反倒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技术的挑战 

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一直希望拥有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的空中运输飞机,以适应陆战队的部署需要。也就是说,飞机可以在空间有限的甲板上起降,将作战部队投放到远方的作战区域。但根据越战与营救伊朗人质期间直升机运输失误的经验,国防部希望能制造出一种同时适用于四个军种的运输工具,而且不再发生意外灾害。里根总统上台后,将经费挹注于国防部,研发设计新的武器与作战系统,于是鱼鹰飞机的研制全面展开了。 

最初国防部希望在十年内建造第一批一千架的可倾斜旋翼式飞机,每架价格为四千万美元。这可不是一般的飞机,为了使机翼与引擎能够在空中旋转,技术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研制时间因此而延误,经费也不断飙高。结果是,国防部裁减所欲购置的飞机数量,但飞机的单价却因此提高,陆军方面遂于一九八三年退出了这项计划。 

最后,整个研制计划落到了陆战队一方。处理经费负担,他们还要负起连其他军种也难以胜任的研制监督任务。该计划的经费占陆战队购置预算的近百分之七十。 

鱼鹰战机支持者在四十多个州、近二千家供应商协助下,向国会游说,使计划持续下去。因此无论国防部长切尼如何反对,V-22的研制计划仍得以持续进行。 

到一九九三年柯林顿任总统时,鱼鹰计划已满十二周年。美国陆战队已花费了一百三十亿美元在这些飞机上,不过这些飞机还没办法正常出勤。 

对于安全的担心 

驾驶鱼鹰飞机的老手拜恩卡(Anthony Bianca)中校就觉得这种极具机动性。事实上,在海军陆战队眼里,没有一个飞行员会斯斯文文的驾着它去躲子弹,鱼鹰理所当然是用来执行攻击任务的。然而,复杂的间断技术用于飞行器,最大的隐患莫过于安全问题。 

鱼鹰虽然兼具飞机与直升机的特色,却因此而产生了一个糟糕的问题:它可以像飞机一样滑翔,但却没办法像直升机那样盘旋。当失去动力时,它可以像飞机一样滑行,以飞机腹部先着地的方式降落,而它十九尺长的大旋转翼是设计用来冲撞防范安全的碎布片,而不是用来折断与机身分离。但是如果“鱼鹰”像直升机那样飞行,不管是在起飞还是降落的时候,在敌人的炮火下,它的引擎会显得非常脆弱。 

有一些飞行员对这个问题并不担心。他们相信,一旦失去动力,只要有足够的高度与时间就可以直升机模式转为飞机模式,进而寻找飞行跑道降落。在北卡罗来纳服役的麦金尼(Justin McKinney)上尉是鱼鹰的飞行员,他说:“我们可以把它改为飞机,像C-130飞机一样,滑行着陆。不论是在这里或伊拉克,我一点也不担心这架飞机的安全问题。” 

科依尔(Philip Coyle)是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一年五角大楼尖端武器测试员,负责监督“鱼鹰”战机的发展,他说:“他们不断继续的谈,但实际的行动越来越受限制。”颇为讽刺的是,他认为如果把鱼鹰当作一架纯粹的运输机使用,它可以很安全的载运人员;但是如果用来作战中的空中机动,则还需要设法作许多改进。 

事故多 饱受批评 

自一九八九年首次飞航以来,鱼鹰飞机面临的技术问题层出不穷,相对频繁的事故更是令人们担忧。事实上,每个国家的空军都面临飞行事故的问题。但是在信息开放的美国,这样的事故造成的公众反应会很大。 

一九九一年有一架“鱼鹰”第一次试飞时,因机上的线路安装不当而坠毁;一九九二年第二次坠毁时,有七人死亡。整个一九九零年代,柯林顿时期的五角大楼一直坚持这个计划,但是二零零零年又摔毁两架,有廿三位陆战队员丧生。为此,陆战队有一年半的时间不再试飞“鱼鹰”。二零零六年三月,一架刚修复的鱼鹰可能是由于电脑出了问题,载着三名成员莫名其妙的腾空而起。但是刚离地约八米就坠毁在地上,折断了右翼,损失超过一百万美元。 

“鱼鹰”接受媒体参观。(Getty Images)


这一切使得鱼鹰计划一直面临众多的批评。直升机专家雷佛罗(Rex Rivolo)在他的报告中提出,越战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直升机损失,是在遭受地面敌人炮火攻击,寻求降落时发生的。其中有一半的情况飞机可以安全着陆,机组人员也可以获得安全。但这种事要是发生在鱼鹰身上就没有救了。 

除此之外,持批评态度的人长久以来一直担心鱼鹰驾驶座的视界不良,载运战斗员的座舱既窄又热,且平常的保养维护费用特别昂贵。 

可望很快进入实用阶段 

陆战队司令康威(James Conway)今年三月表示:“我很希望尽快将鱼鹰投入战场,它很快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架好飞机。”但他接着又说出令支持鱼鹰飞机的人感到惊讶的话,他表示,“很快就会发生坠机事件,这是任何飞机都会发生的事”。 

曾担任鱼鹰战机计划发言人的凯罗(Ward Carroll)估计,鱼鹰加入战斗序列后的头三年会坠毁六架,这个数字是整个机群的百分之五。他表示,新手在晚上或天候不良时驾驶,容易犯错造成灾难。至于机上的乘客结果如何,他则不愿多谈。他说:“我到现在还是不相信陆战队那些人会喜欢这种飞机。”事实上有一些陆战队员私下颇同意他的看法。 

凯罗以前驾驶过F-14,他将鱼鹰比喻为AV-8Harrier垂直起降战机,并且认为它们都有危险性。但其中最大的差别是,AV-8只容纳一位飞行员,碰到紧急状况时可以从驾驶舱弹射出来活命。而鱼鹰可载运的陆战队员多达廿六人,不过他们没有弹射椅,也没有降落伞供应。 

美国军方的诸多武器系统中不乏科技领先且实用的产品,但也有不少败笔。鱼鹰计划到底值不值得,还要在未来的实战中寻找答案。(资料来源:《时代杂志》、国际合众社、Avionews) ◇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重识“中国声乐”内涵(第43期) ---2007/11/01刊
  • 首届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得奖名单(第43期) ---2007/11/01刊
  • 声乐大赛得奖者感言(第43期) ---2007/11/01刊
  • 诠释鉴赏正统艺术的标准(第43期) ---2007/11/01刊
  • 古代的声乐大师(第43期) ---2007/11/01刊
  • 勾勒声乐艺术的文化脉络(第43期) ---2007/11/01刊
  • 沪女受中共阻挠无法赴美 隔洋为大赛献唱(第43期) ---2007/11/01刊
  • 相关文章
  • 命运改得了吗?(第39期) ---2007/10/04刊
  • 继战争警告后 法美推动UN对伊朗新制裁(第38期) ---2007/09/27刊
  • 从飞行安全谈科技与文化冲突(第36期) ---2007/09/13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