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仪安。

本文作者赵仪安的祖母沈国琼(右)和她的两个妹妹沈国英(中)和沈国芳。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不能忘记的往事

作者的曾外祖父沈华栋烈士遗像。

文/图 ◎ 赵仪安

本文作者赵仪安。

本文作者赵仪安的祖母沈国琼(右)和她的两个妹妹沈国英(中)和沈国芳。

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七十年后,我父亲通过大纪元报社记者季媛女士,有幸联系上了退休空军将领张光明老先生,得知他与我曾外祖父沈华栋是笕桥航校同期同学。张将军给我们寄来了航校五期的级史,内有我曾外祖的烈士像,他是那样的年轻,我祖母有和他一样的笑容。是张将军帮助我们揭开了那尘封了七十年的往事。那是一起不幸的事故。在一九三五年,当国家正需要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战机飞行员,准备抗战,在中国杭州笕桥航校的飞行训练中,一位年轻人失去了他的生命,他没能够等到参加两年后爆发的全面抗战。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沈华栋,安徽合肥人,为家中长子,已婚。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众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自信航空能救国。二十多岁时,他离家去了杭州求学,他的一位叔父在浙江大学教书,家人以为他去了浙江大学,实际上,瞒着家人,他报考了建校三年的笕桥航空学校。

当年,有数十万人报考航校,条件严格,我们现在考哈佛等名校,是不能与之相比的,每期全国只录取一百人,他是其中的一位。

入航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剪发理光头,不少人用挂号信将剪下的头发寄回家中明志:今后的儿子将永属全中华民族所有,谨献上这点头发,聊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意。这是航校五期的级史上记载的一段话。

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们接受了严格的陆军训练。经过再次体检和考核,只有半数的学员被挑选接受飞行训练。他驾机在一次训练中失事,机毁人亡。殉国那年,沈华栋二十三岁,遗下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女儿,他的大女儿、我的祖母,当时只有四岁。

年前,我们打电话给住在加州的张将军拜年,我很幸运的和张将军作了访谈,很难想像电话里的声音是一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多年的军旅生涯,出生入死,他的声音洪亮而果断,他从来没有忘记那一段历史,那一段七十年前的历史,他的声音和记忆清澈,就如他当年驾着战机穿越蓝天。

张光明出生于一九一三年,祖籍河北昌黎,家境富裕。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有六个姐妹,父母对他非常宠爱。读中学时,他一心想考东北大学,立志做一个工程师。他的这一理想随着九一八事变而改变。

日军侵占了东三省,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他忧国忧民,终于瞒着父母,报考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那一年,报考航校人数众多,单北京的考生就有五千多名,只有五十个录取名额。他凭着田径运动员的体格,和优秀的文化成绩被录取了。一九三五年,张光明毕业,他的父母被邀参加毕业典礼,才知道真相。

随后,他加入了空军第四大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八月十四日,空军第四大队在杭州起飞迎敌,张光明和他的战友们击落了六架敌机。中国年轻空军的这一空战胜利,强烈地鼓舞和振奋了国人的抗战信心!

随后的八年,中国年轻的空军驾着有限的战机抵抗强敌,浴血长空,张光明七次负伤,八百余名同学和战友牺牲殉国,抗战胜利时,五期仅存三十二名同学。

聆听张光明将军的叙述,又细读了他的几篇回忆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昔日卫国捐躯战友的缅怀之情!他们之中,有人们熟悉的名字:空军之魂高志航队长、宁死不屈的阎海文、用自己的飞机撞向敌舰的沈崇诲……;还有那些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名字:苗族人全正熹、来自吉林的巴清正、山东的谭文、天津的宋恩儒、广东的李鹏翔、湖南的曹芳震……从他们戎装的遗像上,看到的是年轻的勇士的眼神,刚毅果决,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

抚今追昔,七十年前,中国有一群最优秀的青年,在自己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弃家弃学,长空征战八年,用他们的血和身躯写了一段历史,惊天地、泣鬼神。我的曾外祖父献身其中,他虽没有能够战死在疆场,但是为国捐躯,我们子孙后代以他为荣。

写于二○○七年

作者简历

赵仪安(Ann Chao)生于美国,今年二十一岁,现住美国新泽西州。二○○四年考入哈佛大学,主修社会学和东亚研究。平时喜欢音乐和写作。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3/3486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