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日凌晨零时,当伦敦大本钟敲完十二下后一分钟,跨度十年的系列丛书《哈利.波特》第七集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徒》,在亿万书迷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全球同步上市,引爆哈迷们的终极狂热。

从一九九七年《哈利.波特》第一集面世以来,十年间该系列丛书被翻译成了近七十种语言,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累计销售三亿多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前五本作品的电影版本,前三部的电影票房收入都在七亿美元以上,在总票房排名历史上位居前十五名。
 

二○○二年十二月,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Daniel Radcliffe)在日本。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焦点新闻 正体版       列印机版

全球抢购《哈利.波特》终结篇
魔法世界激活人类记忆芯片

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位化妆成邓布铎(Albus Dumbledore)的父亲和儿子首先购买到新书。

文 ◎ 王静雯 图 ◎Getty Images

七月二十一日凌晨零时,当伦敦大本钟敲完十二下后一分钟,跨度十年的系列丛书《哈利.波特》第七集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徒》,在亿万书迷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全球同步上市,引爆哈迷们的终极狂热。

从一九九七年《哈利.波特》第一集面世以来,十年间该系列丛书被翻译成了近七十种语言,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累计销售三亿多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前五本作品的电影版本,前三部的电影票房收入都在七亿美元以上,在总票房排名历史上位居前十五名。
 

二○○二年十二月,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Daniel Radcliffe)在日本。近日这位少年明星刚满十八岁,但身价已逾两亿美金。

每秒售出近一百五十本

在翘首期盼两年之后,结局篇的上市无疑如火山爆发,把书迷们的热情引到了新高。新书选在英国学校放暑假的第一个晚上,成千上万与哈利.波特一起成长的哈迷们为了先睹为快,在英国、美国、香港、台北、北京等地的书店门口早早排起了长龙。在伦敦,五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扮成巫师的哈迷聚集在皮卡迪利广场,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书店开门,因为此前作者曾透露有主角死亡。在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哈迷们把海旁一间旧砖屋布置成伦敦火车站,举行盛大隆重的麻瓜节(Muggle为不懂魔法的凡人)。

据初步统计,该书在面市后的第一天里,仅英国和美国两地就至少售出了一千二百多万册,平均每秒售出一百四十六本,再次打破第六集创造的历史上销售最快书籍的记录。与此同时,美国首印一千二百万册,也使其成为历史上开印量最大的书。出版界估计,《哈利.波特》首六集销售量已达三点二五亿本,加上终极篇,七集销售量可望突破四亿。

速读冠军琼斯(Anne Jones)用了四十七分零一秒读完美国版结局篇的七百八十五页后,为《太阳报》写下评论称:“我是爱不释卷下看完它的。”英国媒体形容说,接下来的一夜,百万个家庭寂静无声,因为大家都躲在睡房、书房里与哈利.波特相约。
 

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北京的哈利迷们在书店外等待第七集英文版的出售,他们至少要等三个月才能读到母语版的哈利波特。

二○○七年六月二日,在英国参加一慈善晚会的J. K.罗琳。

一支笔换来十亿美金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女作家J. K.罗琳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小说以完全虚构的想像描写了当代少年哈利.波特在英国伦敦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七年学习生活的冒险故事。

就跟哈利.波特充满传奇一样,作者J. K.罗琳的故事同样是个迷人的励志故事。乔安.罗琳(Joanne Rowling)生于一九六五年七月三十一日的英国格洛斯特郡,小时候是个文静、爱流鼻涕、成绩很好的害羞女孩。艾希特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她曾担任过秘书,二十六岁时去了葡萄牙教英语,并和一个葡萄牙记者有过三年婚姻生活,离婚后她带着女儿回到爱丁堡教法语,随后失业。

当时的罗琳一贫如洗、饱受挫折,但她不懈地抗争。由于她居住的小公寓又小又冷,于是罗琳常常到附近一家咖啡馆里写作,买上一杯咖啡或清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小女儿则在桌下的婴儿车里熟睡。事后当罗琳成功后,曾买下一座大宅子送给当时接济过她的好友。

那时谁也没想到一个靠政府救济生活的单亲母亲,六年后凭一部小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其财富已超过英国女王。如今罗琳已和一位医生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她计画今后为成年人写侦探小说。

来源于灵感的哈利.波特

提起哈利.波特,罗琳说那是来源于她二十四岁时的一次火车旅行。那天她正独自坐火车回伦敦,原本四十分钟的火车晚点成了两小时。万般无聊中看着窗外的牛群,突然一个十岁的瘦小男孩,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破旧的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哈利.波特就这样神奇的出现在她的脑海,当时一连串的灵感涌向她,可惜她身上一支笔也没有,她只好静静地坐在车厢里,任思绪飞扬,那种神奇感受就如同久别重逢的朋友,又如坠入爱河般甜蜜。

从那以后,罗琳就开始为这个小男孩写作。她知道大家会喜爱他的,而当时她就知道至少需要七本书来完成整个故事。火车奇遇的五年后,罗琳完成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一九九六年,初出茅庐的罗琳到处寻找出版商,投稿出去后大多石沉大海,直到一所小印刷商Bloomsbury同意为她出版。

尽管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哈利.波特》前三本书在英国并没有多大声势,直到被不知名的小出版社Scholastic包装到美国后,才变成了誉满全球的“香饽饽”,其作者也成了光彩照人的现代灰姑娘。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对于《哈利.波特》的评价,也非众口称赞,有人甚至称其为垃圾。熟悉文学的人会说:这是一本没有新意的书、故事老套、人物形象单一、创作手法也一般。熟悉幻想文学史的人会说:这样的故事早就有了,比如说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绿野仙踪》系列幻想小说;熟悉武侠小说的人会说,少年学艺战胜黑道高手是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情节;熟悉民间故事的人会说:在中外的民间故事里,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

不少人对《哈利.波特》能否像安徒生童话那样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大感怀疑。他们认为,除去魔法,罗琳笔下的巫界俨然是现代社会和国家的缩影。是“聪明地对所有种类儿童文学主题改写后拼凑而成的”,包括达尔的作品和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说它提供的是“一种腐化堕落的乐趣,不能启迪心智、丰富个性,仅仅是为了好玩。”

但更多的人喜欢《哈利.波特》就因为它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当《哈利.波特》横空出世时,孩子们发现,学习、分数、老师、品学兼优的赫敏、率真冒失的罗恩、有钱的和没钱的住校生、升级换代的魔幻扫帚“光轮二千”、写上字就能让朋友在上面回话的神奇日记本(网络聊天),这些魔法学校里的故事和自己的环境多么相似,无怪乎很多读者阅读时有极大的亲切感,称自己是哈利的同时代者。

偶像与自我的融合

也有心理学家分析说,书中快节奏的阅读和具有逻辑推理的悬疑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趣味,关键的是,哈利.波特从一个默默无闻、备受欺辱的孩子变成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这正好符合了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发现”的自我期待,满足了他们成为公众注目人物的渴望。

哈利身上既有英雄的“神性”,又有普通人的“人性”,比如其极具叛逆性的行为也是吸引众多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每个人渴望奇迹般地出现不平凡的生活,哈利.波特正投射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愿望;而哈利.波特不时表现出来的慵懒、恐惧、信心不足,也几乎是每个读者都有的缺点,于是哈利.波特不但属于孩子们,他也属于这个时代,这也是他在西方赢得百分之四十的成年读者的原因。

魔法营销助哈利风暴

也有人把《哈利.波特》的成功归功于策划者立体式、全方位的市场营销,无论书籍、电影、音像、网络、游戏、商业品,都极大限度地利用逆向营销制造出人们的好奇心,用悬念吊人胃口,该书的包装、宣传、推广,哪怕发行日期的选定、气氛的营造等各方面都有大手笔,让人叹为观止。

在细节上策划者也做透了市场。比如罗琳的名字,出版商建议改用笔名J. K,因为许多男孩子不喜欢看女性写的书,而J. K.罗琳让人联想到《魔戒》的J. R. R.托尔金和《纳尼亚传奇》的C. S.路易斯。

启动封存已久的记忆

那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哈利.波特》成为四亿读者的心爱呢?近观近年来曾获十一项奥斯卡金奖并风靡全球的《魔戒》(Lord of Rings),人们不难看出一条正邪大战的主线贯穿其中,而罗琳有意无意地在《哈利.波特》全书中,用现代化的方式重演了人类古老文明中的神话与史诗,正义战胜邪恶成了该书富于时代特色的主题。

尽管不少宗教人士对哈利.波特的风靡持负面态度,但英国圣公会青年事工却用《哈利.波特》传福音。他们认为,书中被其他宗教排斥的魔法巫术只是表象,《哈利.波特》骨子里传达了强烈的基督教讯息,书中宣扬的是“勇气、忠诚、爱、尊重和谦卑”等美德。

不管人类各种族的文化历史差异多大,但人类有三个共同的记忆:一是创世纪初期,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或各族人崇拜的神造各自的人的传说;二是关于大洪水灾难的记忆;三是预言世界末劫、人类面临大审判时期,神会再回来战胜魔鬼撒旦,基督将再世、弥勒佛将到人间,而届时的人们都得面对正与邪的选择和较量。因此,也有分析指出,《哈利.波特》的成功,在于它唤醒了人们辗转轮回中,心底封存已久的正邪之战潜意识,魔法世界也许就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X

小书迷们一买到书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国际“人权圣火”启动(第30期) ---2007/08/02刊
  • 黑龙江失地农民:不要奥运要人权(第30期) ---2007/08/02刊
  • 国际抵制“手铐奥运”(第30期) ---2007/08/02刊
  • 古奥运表达对神的崇敬和感激(第30期) ---2007/08/02刊
  • 相关文章
  • 安全感与恐惧──人的追求与逃避(第25期) ---2007/06/28刊
  • 胡平:人性自然与本能的抗争(第21期) ---2007/05/31刊
  • 花与花的故事:惟远惟繁始足看的──李花(第21期) ---2007/05/31刊
  • 梁武帝的轮回故事(第17期) ---2007/05/03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