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古典禮樂文化的現代啟示
@ require 'MagLeft2p.htm';?>
|
古典禮樂文化的現代啟示
|
|
文 ◎ 石朝穎(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教授)圖 ◎ Getty Images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中華文化曾是所謂的「禮樂之邦」,「禮樂文化」曾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在今日看來,雖然受到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的影響,使得古典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挑戰,已逐漸失去古典純樸的「禮樂文化」的精神。不過,我們在回顧古典的「禮樂文化」時,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對我們現代文化,具有啟示價值的意義!
古典「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則代表「禮」的精神。「和諧」(樂的精神),所以萬物都能化生。「有序」(禮的精神),所以萬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樂」是形成於「天」的陽剛之氣。而「禮」則是由「地」的陰柔之性所形成。
我們如果從人類的歷史文明的發展來說,人類的文明是從「原始社會」發展到「農業社會」再到今天的「科技商業社會」。所以說一開始的發展,不可能就是所謂「禮樂」並重,或禮重於樂;而是先有簡單而自然的「樂」之形成,然後隨著歷史以及社會愈來愈複雜的發展,才逐漸進入於「禮樂」並重的時代。
歷代英明的國家領導人,都相互沿襲以禮樂的精神內涵來治理國家,只不過「禮」的文質損益依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樂」的名稱也隨同功業的不同,而訂立不同的名稱。
我們現代的商業科技文明,由於太重視商業的利益,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開發,也使人類流傳幾千年的「禮樂精神文化」,受到割裂的危機……對這種「文化危機」的反思早在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現代實證科學成為社會發展主流時,就有不少哲學家、文學家或藝術家,對此危機提出反思了!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名著《藝術論》中指出,十九世紀以來由於歐洲社會的道德墮落,使「藝術」本身也頹廢下來,這也就造成「禮教」和「樂教」的逐漸退廢下來。由於「藝術的文化活動」,缺乏它應有的,並且深刻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內涵,只成為少數上層社會的玩賞;徒有裝飾,缺乏深刻的文化精神內涵;失去了「真」和「善」,於是變成「幻想」和「推理」。
古典中國的讀書人認為「文以載道」,我們現在也可以提倡「藝以載道」!前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倡「美育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藝術的文化活動」的學習與欣賞,能使人們達到「教化」的功能。所謂「教」就是人格上的「教導」,而「化」就是指精神上的「感化」。
這也正是中華古典「禮樂文化」所要達到的教化功能,不也是給我們現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啟示!X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中華文化曾是所謂的「禮樂之邦」,「禮樂文化」曾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在今日看來,雖然受到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的影響,使得古典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挑戰,已逐漸失去古典純樸的「禮樂文化」的精神。不過,我們在回顧古典的「禮樂文化」時,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對我們現代文化,具有啟示價值的意義!
古典「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則代表「禮」的精神。「和諧」(樂的精神),所以萬物都能化生。「有序」(禮的精神),所以萬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樂」是形成於「天」的陽剛之氣。而「禮」則是由「地」的陰柔之性所形成。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
?>
|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029/3339.htm(新紀元周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