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天纵奇才 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
@ require '../MagHead2g.htm';?>
@ require 'MagLeftg.htm';?>
|
|
|
天纵奇才 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
|
天工开物中的“踏车”。(新纪元)
|
@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方洪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不像今日人人都在钻研技术赚钱,在更注重家庭和道德的古代社会,马钧就像是上天安排的奇才,在历史的特定时期,给人类留下适宜的科技。
说起三国时期的精巧机械,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诸葛亮和他的木牛流马,其实细数当时的杰出发明家,当首推曹魏人马钧。他改进织绫机,制成指南车,发明对后世农业影响巨大的“龙骨水车”。如果生活在今天,马钧的贡献足以带来一场农业和军事变革。
马钧字德衡,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身为一代发明家,马钧的生卒年都无从考证,或许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改进织绫机
马钧在年轻的时候好游乐,他的才华并没有显露出来。后来做了博士,生活依然很贫困。或许是为生活所迫,马钧开始想着改进织绫机。
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在曹魏时代,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旧织绫机的经线要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每一“综”由一“蹑”操纵。综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而蹑则是踏具。因此,当时的织绫机,五十综的用五十个蹑,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
马钧认为,这样的绫机“丧功费时”,即劳动强度高、效率又低。于是他着手重新设计,改进机械: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为十二个蹑。新的织绫机,可以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看上去却像天成的,又可以像阴阳一样变化无穷。马钧的织绫机操作工序简单,省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的新式绫机传播到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再造指南车
指南车复制品。(维基)
大家都知道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相传四、五千年前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就用上了。但是由于没有留下“实物样品”,又没有对具体制造过程的描述,后代人认为那只是传说而已。秦汉以后,史料比较完善。
史书中记载了多次指南车的制造、失传和再造。东汉时,张衡曾经再造过指南车,三国时已失传。
马钧再造指南车,其实源于一场辩论。马钧做了给事中后,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里谈话,说到指南车的事。后两人认为,古代根本就没有指南车,书上说的是虚言。马钧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只是我们把它遗忘了罢了,怎么能是甚么缥缈的呢!”那两人笑道:“先生大号德衡,那么就权衡出来吧!”马钧反驳说,空口争论,不如试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
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魏明帝,明帝要马钧去制作,下诏命马钧造指南车。
经过钻研,他果然制造成功,以实际成果结束了这场争论。从此,全国都信服他的智巧。
发明“龙骨水车”
“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这首〈踏车曲〉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农村古老的提水机具: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也叫“踏车”、“水车”等,是马钧的杰作。
三国时农田灌溉水平不高,尤其是地势较高的地区,引水灌溉很困难。曹魏嘉平六年(254),当时马钧住在京城,家附近就有一块比较高的荒坡地没有开垦。他想利用这块荒坡种点蔬菜,可是没法把水引到坡地上去浇灌。于是,马钧设计了一种新的提水工具--翻水车,叫儿童转动它,从井里汲出水来倾流到地里。翻水车里外转动,功效是平常水车的一百倍。
这就是“龙骨水车”最初的设计和运用。
马钧设计的翻车结构巧妙,很像一种链唧筒,能够连续不断地将水提上来。“翻车”亦称“踏车”、“水车”,省称 “龙骨”。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 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
天旱时,人们可以用翻车把低处河塘里的水引上高坡,灌溉田地;涝的时候,又可以用翻车排涝。翻车的创造,对农业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农村,翻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设计精巧兵器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战争不断,军事器械的发展也很快。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和连弩提升了蜀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十箭,让魏军吃了不少苦头。马钧是魏国人,当他看到诸葛亮设计的连弩,说:“巧妙是很巧妙,但还不够完善。”他说 可以做出强大五倍的连弩。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马钧是如何设计连弩的。
马钧还致力于改进抛石车,这是一种攻城的器具。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抛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此外,马钧还认为,如果敌人在城边挂起湿牛皮,发射出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会滑落下来。于是他想制作一种轮子,挂上几十块大石头,用机关转动轮子,轮上挂石头的绳子逐一断开,石子就抛射到敌人城楼,可以迅速接连抛射。
他曾经尝试用车轮挂上瓦块,可以抛射到几百步。
然而,这种设计却遭到当时名士裴秀的讥笑,但得到文学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对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免得埋没有用的东西。曹羲接受了建议,并把情况转告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
对此,傅玄感慨地说,试验一下,本来是极易办到的事,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视,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
不擅辞令 专精巧思
有的人善于巧思,有的人善于言谈。马钧就是个不擅长辞令而注重实际的人。马钧设计“抛石车”时,自以为见识精深的裴秀和马钧辩论,马钧被他说得无法应对。傅玄对裴先生说:您擅长言语,不擅长巧思;马先生擅长巧思,不擅长言语。用您擅长的去攻击他薄弱的,当然他只有屈服了;但如果用您薄弱的,去和他擅长的较量,那您一定会有许多理解不了的地方。
马钧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技术专家中颇具有代表性,一生不得大志,但是对人类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巨大贡献。喜欢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的社会这样,人人都在钻研技术,全社会在围绕技术和金钱转。而在更注重家庭和道德的古代社会,马钧就像是上天安排的天才,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来到人间完成他的使命。X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不像今日人人都在钻研技术赚钱,在更注重家庭和道德的古代社会,马钧就像是上天安排的奇才,在历史的特定时期,给人类留下适宜的科技。
说起三国时期的精巧机械,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诸葛亮和他的木牛流马,其实细数当时的杰出发明家,当首推曹魏人马钧。他改进织绫机,制成指南车,发明对后世农业影响巨大的“龙骨水车”。如果生活在今天,马钧的贡献足以带来一场农业和军事变革。
马钧字德衡,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身为一代发明家,马钧的生卒年都无从考证,或许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
@ require '../newissuerankg.htm';?>
|
|
|
@ require '../ads468b.htm';?>
|
|
 |
@ require '../MagFooter2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