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内地招生热”预计今年更火。为避“抢尖子”的争议,香港内地招生政策有大转变。无论怎样,都挡不住内地学生赴港读书的热潮。

5月夏日乍暖,内地大学招生报名已先行火爆起来,望子成龙的父母带着孩子挤满了内地大大小小的高考谘询会。在众多高校选择中,原本大受欢迎的香港大学更是炙手可热。

继去年香港大学8校联招掀起内地“港校热”风潮,今年再增4所香港高校加入战场,招生范围更由20省市扩展到25省市。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港校内地招生火爆 两种制度的冲击

来香港读书是很多内地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近年来报考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越来越多,今年更加火爆。(Getty images)

文 ◎ 梁珍

“港校内地招生热”预计今年更火。为避“抢尖子”的争议,香港内地招生政策有大转变。无论怎样,都挡不住内地学生赴港读书的热潮。

5月夏日乍暖,内地大学招生报名已先行火爆起来,望子成龙的父母带着孩子挤满了内地大大小小的高考谘询会。在众多高校选择中,原本大受欢迎的香港大学更是炙手可热。

继去年香港大学8校联招掀起内地“港校热”风潮,今年再增4所香港高校加入战场,招生范围更由20省市扩展到25省市。港校明显的优势使内地尖子生在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外,找到了另一种选择。有学者撰文指出,内地高考招生格局正在逐步改变。

相对大陆媒体官方热炒,香港传媒冷淡对待“大陆尖子”来港,两种制度的冲击引申到大学校园。共青团渗透香港大学学生会,内地学生行贿,港人如何面对香港大学的内地化?
 

今年5月15日,内地报名招生正式开始。12所香港大学最受欢迎。(Getty images)

避被抨“抢尖子”

港校改提前录取

有调查显示:65.53%的考生和家长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内地一流名校。网上甚至有人惊呼:“北大、清华将被香港大学扫成二流。”据悉,去年香港高校不到2,000人的招生名额,但在全国共有3万名考生把香港的大学作为报考的第一志愿。

“港校热”预计今年更火。除港大、中大8校联招外,今年再增加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4所学校,招收范围由原本的20个省市增加25个省市,新增的5个省市为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安徽。

陈秀野,北京状元,以687分的高分曾被清华大学录取,再三权衡之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刘扬,广东状元,放弃复旦大学,投奔香港科技大学;李洋,海南状元,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清华拒之门外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这类“大陆状元”转投香港大学的报导近年不绝于耳,据报导,今年香港高校的录取制度将有很大的调整。参加全国统招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由往年的高考第一志愿录取变为提前批录取,预计录取分数将大幅度提高。其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0所大学则自主招生,并将于今年7月7日前结束录取。根据规定,被上述10所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不再予以录取。外界分析,招生政策的改变是为了避开和大陆名校“抢尖子”。

香港升学的诱惑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去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近在咫尺的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不再是唯一目标,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招生250人,其中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每个全奖包括大学4年所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共计约50万港元。城市大学设立了最高32万港元的诱人条件。

来自深圳的薛明宇,因中学期间曾获国际化学竞赛金牌而于2004年被保送北大。入学不久,他获知香港大学招收全奖学生,立即报名并被顺利录取。“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甚么不来?”
但这种诱惑也仅限尖子生。对于很多大陆家庭来说,是要不惜血本支付数十万的学费,来应对孩子的命运之战。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然选择香港。”来自上海的陈小姐说,“哪怕没有全奖。”她看中的是香港一流的教育体制。“同样的电子商务课本,上海高校用的是香港城大1995年的版本,而城大几乎每个学期都有更新。现在我们用的课本是2004年版的。”

全英语教学、灵活的学分制、甚至有机会选派欧美进行学生交流活动,也让内地学生大开眼界。“内地大学也给学生选修第2外语,但选择很少。香港大学的语言系有近20种语言供学生选择,仅日语系就为修第2外语的学生开了十几个班。”深圳学生庄冰冰说。

实际上,更多人把去香港高校就读看作是在香港居留或进一步深造的跳板。据城市大学统计,该校的内地毕业生有67%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深造。香港大学的内地毕业生则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及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

内地学生在香港

对内地学生来说,来香港读书,要过语言关、生活关,对很多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甚至有教授在报刊撰文称,内地学生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懂。

关于内地学生无法适应香港的报导经常可见。大陆媒体报导,不少内地新生从不参加任何社团和院系活动,也拒绝与本地生交往,上完课就回寝室玩电脑,“只在熟悉的内地生圈子内打转,一学期结束,粤语、英语丝毫没长进。”

内地生中途退学时有发生。“拿到港校录取通知书,不代表上了保险,能否顺利毕业,还得看学习成绩。”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谭嘉因称该校工程系一名上海籍大三学生,因连续3次成绩得C-,被学校勒令退学。也有的因为成绩退步被取消奖学金,而香港又禁止内地学生打工,也被迫退学。

但也有不少内地学生成功融入香港社会。7年前来港的Daniel完全与港式生活同步,“这里的生活方式习惯了7年,行都行得快一些,回内地反而要adjust(调整)。”除了生活节奏,精神上也与土生港人连线,“SARS时觉得香港人有弹性、有适应力、有团结精神,令我好感动;我又曾看报纸,说南亚海啸捐款平均每个港人捐300元,自己都有捐,作为(香港社会)其中一员,情绪深深被感染。”

中共渗透香港校园

对于大陆学生来港,香港媒体普遍反应比较冷淡。香港专栏作家申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内地学生来香港读书“对香港不是件好事”。因为大陆的教育体系很落后,内地学生来港也将中共党文化风气带来了香港。

早前香港传媒纷纷报导一则城大女博士生入狱的消息。25岁女博士生陈静,为求在考试取得好成绩,竟将1万元现金放在教授的信箱,意图行贿老师取得试题和答案。此举让不收学生分文的香港教育界震惊不已,最后廉政公署跟进事件,女博士锒铛入狱。

另外,香港大学劲收内地生之际,不少被视为中共政治接班人的共青团成员,已静悄悄加入多间大学的学生会竞选公职,随时变身本港学运领袖。据悉,浸会大学、科技大学学生会干事会选举均发现具共青团背景的候选人。有大学学生会干事担心共青团成员一旦当选学生会干事,会淡化学界对平反六四、争取普选的政治坚持。

有网民惊呼:“严防共产党的渗透”。

曾经在香港大学读书、中文大学任教的香港时事评论员王岸然表示,中共特务渗透入大学校园是公开的秘密。特别是早期派港读书的所谓研究生、研究助理、博士,背景都不简单,部份直接就是中联办的人,有的则是中共重点栽培的对象。以他为例,90年代初他在香港大学读法律博士,班上一名大陆同学就是后来称为四大护法之一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振民。后来他任教的中文大学也经常听闻中共有派学生在校园作监视工作,收集情报。

王岸然相信以目前约一成的内地学生招收比例,以后还会逐步增加。“中共肯定会藉此派人来香港的,让他们为共产党服务,我想香港市民在迎接内地学生来港时,也要防范中共藉此渗透大学校园。”
 

内地学生来港可以体验香港自由的风气。今年5月4日,十多名香港大学的学生与香港支联会主席司徒华(前)向校园内的“国殇之柱”献上鲜花及搽铜膏擦亮雕塑,以纪念为争取民主而牺牲的五四及六四烈士。(中央社)
 

大陆媒体热炒港校热

港校热却在大陆传媒引起热论。用“香港大学内地招生热”搜寻中共官方网站──“人民日报”有8,000多项选项,比如〈尖子生不都适合──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的背后〉、〈北大校长谈港校内地招生:招多少“状元”不重要〉,受到抨击得最多的是香港大学采用银弹攻势抢“尖子生”。

多次到大陆招生的科大理学院副院长吴大琪认为,有关银弹批评是大陆的传媒炒起来的,反映了大陆传媒本身觉得大陆的高校有很多问题。“你要是上网去看,这几年大陆的高校都出现很多教学跟科研的问题,很多老师连课都不上,很多人对大陆高校有相当多的不满,他们藉这个机会用香港的高校来冲击大陆的体系。”

全球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也朝内地顶尖级的大学开炮了。

邱成桐说,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在中国高校,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都不觉得羞耻。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与国际惯例相反。为什么中国不做,因为中国的高校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有评论认为,港校内地招生热可以看成是一场两种不同教育体制的争夺战。香港时事评论员陶杰在专栏评论中提到:尖子来港后,还可以自由阅读各大校园订阅的《苹果日报》、《壹本便利》、《忽然1周》等大陆网警禁制的报刊,凡此种种,都增加特区大学的市场消费吸引力。

一位来港入读一年的李博士表示,来港后,最高兴的是可以接触到自由的讯息,包括六四、法轮功等话题在国内都被网警遮罩掉了,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但在香港却可以自由地接触到了,很多国内亲戚朋友也讬他在香港购买一些禁书或者了解外界情况等,他现在成了传递外界讯息的窗口。X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23/3165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