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梦断中国: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 require '../MagHead2g.htm';?>
@ require 'MagLeftg.htm';?>
|
|
|
梦断中国: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
|
@ require '../adsleft.htm';?>
文◎杨健 图◎Getty Images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华德福”教育是德国的一种教育模式,基于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一名叫做卢安克的德国人,发现中国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家长望子成龙,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过于注重考试,忽视了素质的培养。
卢安克今年38岁,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他到中国旅游,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他到东南大学留学,半年后,转到广西农业大学。1999年,他决定以一人之力,在广西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理念。然而,卢安克没有想到,在中国,要实现他卑微的理想,竟是如此地艰难。
一开始,卢安克自荐到广西贫穷地区从事义务教书,不被当局接受。他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因没有办下“就业证”,被当地公安局敲诈了3千元。之后,他终于进入河池地区一所中学教书,但结果是被开除,理由是“不能提高学生分数”。后来,卢安克干脆注册了“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以便合法地“派自己”去当老师。他先后到阳朔和东兰两县,教初中地理、美术和英文。
2001年,卢安克来到更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这是一个电话不通、公路不通、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小山村。全村只有150人,村民从来没见过外国人,祖祖辈辈过着清贫的日子。除了干农活外,村里的精神生活很贫乏,无所事事,天天有人喝醉,无聊的大人以敲打小孩的头来取乐。
卢安克决定办一个学习班,专招经济条件差、没上过学的青少年,尤其女孩子来学习。学习目的是: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决定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卢安克极富耐心,从教汉语拼音开始,和孩子们和村民们朝夕相处,建立了友情。卢安克也爱干农活,帮村里人犁田、割禾、打谷子。他设计的新型脱粒机,村民们至今还在使用。
村里人要卢安克找县上要钱修桥。卢安克却另有想法:他组织学生来设计,画了第一张全村地图,着手改造村里的环境。远在德国的哥哥和父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捐钱给他。一些钦佩卢安克义举的德国人,也捐钱给他。于是,他带领学生和村民,自建了小路和游泳池。
在中国的6年时间里,卢安克大都待在广西偏远农村,从事义务教育。没电, 就点柴油灯上课。他在中国出版了《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所得4千元稿费又捐给了成都的一所学校。卢安克自己生活俭朴,每月花费不到100元。有一回, 他因搭乘农用手扶拖拉机翻下山沟,摔得遍体鳞伤,在床上躺了大半月。
为了能够长期在中国待下去,卢安克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但被拒绝。理由是国家规定必须在国家一级单位工作4年以上,或者为中国做了特殊贡献。显然,卢从事的义务教育不被承认为“特殊贡献”。在某些人的眼里,他的贡献或许还“不如养一头猪”。卢安克终于带着遗憾走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倾注了自己心血和爱心的小山村。
转自《华夏电子报》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华德福”教育是德国的一种教育模式,基于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一名叫做卢安克的德国人,发现中国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家长望子成龙,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过于注重考试,忽视了素质的培养。
卢安克今年38岁,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他到中国旅游,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他到东南大学留学,半年后,转到广西农业大学。1999年,他决定以一人之力,在广西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
@ require '../newissuerankg.htm';?>
|
|
|
@ require '../ads468b.htm';?>
|
|
|
@ require '../MagFooter2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