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王静雯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2007年1月4日,伊拉克巴格达一家手机店里,手机上正在播放萨达姆被绞死的录像。(Getty Images)
萨达姆上绞刑的录像在网上传播及手机下载,显示媒体小众化的趋势来临。(Getty Images)
2006年是网络迅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流人物的,不是伊拉克总理或中国主席胡锦涛,而是你──“YOU”:每个使用互联网的普通网民。
去年,myspace.com, youtube.com 和 facebook.com
这些新型网站流行由用户自己制作内容(content),而不是由某一媒体或权威产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现自己,而且可以与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沟通交流,没有权威、没有管制。
过去一提起媒体,无论是报纸、电台或电视台,人们想到的就是巨额的投资、专业的人才和复杂的设备。媒体就好比一个鹤立鸡群的巨人,它在发布和控制着社会上流传的各类资讯。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媒体一霸天下的局面被一个个“你的频道”(YouTube)和博客网(blog)捅了无数个大窟窿,人人可当电视台,人人可做媒体的“资讯平等新时代”到来了。接踵而来的资讯大爆炸让每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得不面临更多的资讯判断和自我选择。
当今人类面临的媒体新生态是什么?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未来媒体新格局如何?读者如何在资讯海洋里快速准确的找到有用资讯?为此新纪元采访了一系列专家学者。佛陀称:“观者即所者之物”。人类媒体也许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后正在返航,媒体又将重新回到其原点。
萨达姆替网络多媒体做广告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它除了象征独裁者横行天下而不遭惩罚的旧时代已经结束之外,同时也让全球对新兴网络媒体“你的频道”(YouTube)的传播资讯能力大开眼界。
在萨达姆被处决的那一天,一位现场警卫私自用手机上的摄像功能,全程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包括伊拉克士兵对临死萨达姆的谩骂声,萨达姆临死前的麻木表情,以及甲板突然裂开时,萨达姆重重落下的一声巨响。这一切在几小时后就原汁原味的上到了因特网,比所有电视台的资讯都全面。未被剪辑删掉的辱骂声还引发了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的愤怒反应,以致伊拉克政府最后抓捕了用手机偷拍行刑过程的警卫。
这个死刑偷拍录像很快就成了YouTube上最流行的热门短片。萨达姆被处决后大约3天,同类影片被观看了300万次以上,后来连那些没有电脑的人,也从手机上看到了这则录像。萨达姆的死无疑给网络录像传播技术做了次精彩的广告,现在网民几乎人人都知道YouTube,都听说了大名鼎鼎的WEB
2.0网络流技术,“第二类”媒体正在改变着世界,媒体新生态出现了。
大纪元技术部经理Gorden吴在接受新纪元采访时介绍说:“WEB
2.0网络流技术是在网络上不断传输编码数字资讯--如音频、视频、动画片、图形、照片、文本,使它们能快速到达最终用户的一种新技术。它能让网络连续实时的传送数据包,让用户能在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后就能顺利看到录像,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先下载整个片段到计算机的磁盘上,占据巨大的缓存空间。”
“如果说Web1.0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出版’的话,WEB 2.0的特点则可概括成‘参与’。”传统媒体是以“我(媒体)”为中心,以控制为特点;而WEB
2.0和博客等新型网络媒体则是以“你(读者)”为中心,以分享为特色。
2006年11月29日,加州西好莱坞。YouTube创始人之一陈士黢,在夕阳塔酒店参加GQ杂志“2006年度名人奖”颁奖晚宴。(Getty
Images)
网络电视和E年
2006年堪称YouTube年,这家成立于2005年2月的网站,由3名PayPal前雇员创办,为网民提供影片分享和作品发布的场所。至2006年底,YouTube上已有4,000万条短片,每天吸引600万人浏览,成为本世纪最多人浏览的网站。这个佳绩不仅让YouTube当选为《时代周刊》的“年度最佳发明”,其创始人之一陈士黢(Steve
Chen)也被GQ杂志评为“2006年度名人”。
到了2006年10月,善于捕捉时代潮流的Google以16.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YouTube,尽管有人担心Google可能会陷于版权官司的漩涡中,但更多的业内人士称赞Google做了笔合算的生意,因为未来网络电视前景远大。
一个再有实力的电视台,由于受一天24小时的限制,它能播出的节目也是有限的,而网络电视则是个无边无际的海洋,再多的节目也能装得下,而且对于观众来说,电视上放什么节目,观众是没有发言权的,只能被动的收看。
然而网络则不同,观众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看,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WEB
2.0还有个最大优势,就是它能把人由观众变成电视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视听资讯,就跟博客网和网络百科全书一样,人人都可对大众发布消息。现在由网民集体建立的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在短短的时间内,其信息量是大英百科全书的几十倍。
YouTube上的热门录像
前不久,美联社选出了YouTube 2006年10大热门录像短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电视在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作用。
一个俏丽可人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数千万网民牵挂。这个化名为“15岁孤独女孩”的女网民经常在闺房里,面对镜头独自畅谈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引来全球数千万网民的围观。这种对他人生活的好奇,让孤独女孩站到了YouTube观众排行榜的首位。
尽管事后证实“孤独女孩”是位19岁的女演员假扮的,而且她并不孤独,然而孤独女孩的走红,让人发现零距离观察他人,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嗜好。这幕闹剧也同时反映了YouTube的独特性质──真实与虚构、专业与业余的大熔炉,就看读者你自己怎么去品味怎么去咀嚼。
靠网络走红的人数也数不清,除了美国的孤独女孩、中国的芙蓉姐姐、水仙妹妹等美眉,还有韩国戴鸭嘴帽的小伙子林忠勋。他凭着一个电吉他就让1,100万人如痴如醉,连美国《纽约时报》都要山长水远地找他做专访。
网络是个日趋平等的世界,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网民,可能获取的资讯都差别不大。图为布什总统签署保护儿童在互联网上的安全条例后在白宫会见参与者。(Getty
Images)
猴子短片的政治力度
而网络电视带给人的不光是好运。美国共和党维吉尼亚州前参议员乔治.艾伦(George
Allen)就因为一个“猴子”的网络短片而失去国会议员身份,更可能致使布什总统2008年断了香火。
选前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已经有6年参议院经验的艾伦,不仅可以轻松连任,而且还可能在2008年问鼎白宫,共和党人士更是认为艾伦是为美国量身打造的年轻有为的2008年总统。
然而一句偶然的话却使艾伦葬送了这一切。当一位印度裔美国人替艾伦的对手追踪拍摄艾伦的竞选活动时,艾伦对他说:“欢迎Macaca来到这里。”
Macaca是“狝猴”,是美国人骂印度人的一句种族歧视的俚语。谁知这位印度青年把这段录像上到了YouTube,尽管画面模糊,数十万人还是看到了艾伦身上的种族歧视印记,于是“猴子”一语戏剧性地改变了美国政坛局面,不但共和党失去了维州宝贵的一席,美国也失去了一位可能的2008年年轻总统。
据美国普查局调查,2005年,有9千7百万网民线上阅读新闻;9千2百万购买网路产品;9千1百万在网上预订旅游。大约1千6百万网民使用了社交或专业的网路网站,1千3百万网民建立了部落格。体现在总统选举中,早在2004年就有25%的选民从网上得到竞选资讯。
目前在美国,每个网民平均每天看2个网络视频录像,其中YouTube和MySpace占所有下载录像的30%。